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病种知识 >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是单纯的医学康复学、或者单独的心理学、或者单独的教育学等学科能够完成的任务,医学康复学的对象是人体的八大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心理学的对象是神经功能,教育学的对象是神经功能应用;《潜能学》是整合以上各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脑神经系统是用进废退的原理,这是自闭症、多动症等历经70余年的研究而没有成效的根本原因,单独的吃药是解决不了神经功能问题,更解决不了神经功能应用的问题……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
活动与注意失调
多动性品行障碍
其它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
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这些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攻击破坏等异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在缺陷,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是极其轻微的。
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
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不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他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学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
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曾用口服苯丙胺取得治疗良效。(苯丙胺即安非他明、安非他尼:促进突触前NE和DA释放,阻断再摄取。增加神经键中NE、DA的浓度。)
年,Lindsley发现服用苯巴比妥类安眠镇静剂治疗可以使多动儿童症状加重。但这些在当时都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苯比巴妥又称苯巴比妥:为治疗睡眠紊乱的药,可减轻突触后神经递质反应,增加GABA的抑制作用,减低谷氨酸能及胆碱能兴奋性。为治疗全面强直痉挛发作首选药。)
年,Strauss与Lehtinen认为此症与脑损伤有关,将其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
年,Gesell和Amatruda(Amatrucha)明确提出“轻微脑损伤”这一诊断名称, Clemewts又改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
年,Pasamanick等把行为和学习问题与脑功能损害联系起来考虑,并首次提出此症与患儿出生时的脑损伤有关。轻微脑损伤的概念由此引起广泛的兴趣和探索,但后来发现许多脑损伤患儿并不一定都有多动行为,而许多多动患儿又无脑损伤病史。
对轻微脑损伤诊断命名一直存在争议。直到年,国际小儿神经病学专家在英国牛津开会讨论,提出在本症病因尚未确定之前,暂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称MBD)并从多方面进行研究。然而,不少医生为了通俗易懂,为了避免给人们一个“疾病”的印象,往往就笼统地将患有此症的儿童称为“多动儿童”。此后学龄儿童中服药者越来越多,随之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看法。
年举行的第29届世界卫生组织(WHO)大会所采用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9次修订版(ICD-9),将本病定名为“童年期多动综合症”(Hyper-KineticSyndromeinChildhood,简写为HSC)。
年,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3版(DSM-Ⅲ)首次采用了“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DeficitDisorder,简称ADD)的名称,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名称。并订出了诊断的主要依据,各国儿科学也相继将ADD列为疾病内容。
年修订的DSM-Ⅲ版更进一步把本病分为注意缺陷障碍(ADD)-1型、“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2型。
直到现在为止,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MBD,HSC,ADD/ADHD是目前有关儿童保健学,神经精神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项综合性重大研究课题。
我国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
2、做作业拖延时间。( )
3、不喜欢整洁,从不或很少整理自己的房间。( )
4、时间观念很差,做事缺乏计划性。( )
5、不太注意事情的细节,粗枝大叶。( )
6、缺乏目标感,做事情靠一时的情绪冲动。( )
7、很难按静坐下来。( )
8、不耐烦。( )
9、缺乏学习活做事的动力。( )
10、不吸取经验教训,老是重复犯错误。( )
11、喜欢惹事生非。( )
12、喜欢喋喋不休地说废话。( )
13、做事缺乏耐心,喜欢草草了事。( )
14、爱冲动,做事缺乏思考。( )
15、一般不喜欢流泪。( )
16、爱说大话。( )
17、喜欢插嘴。( )
18、白天容易疲倦。( )
19、学习时间过久会感到烦躁。( )
20、撒谎。( )
21、喜欢吃零食。( )
22、挑食。( )
23、对严格的纪律约束感到反感或不能承受。( )
24、学习成绩上不去。( )
25、做事不知道好歹,不考虑后果。( )
26、喜欢做危险或冒险的事。( )
27、多余动作多。( )
28、写字潦草。( )
29、又吮吸或抠手指头的习惯。( )
30、迷恋电视特别事卡通。( )
**********************************************************
潜能开发系列教程:
1.谭昆智、陈家义主编《潜能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年12月
2.韩诚著《6Qσ综合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年4月
3.韩诚刘少廷著《情绪分析入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年4月。
4.谭昆智韩诚吴建华刘少廷主编《创新潜能开发研究》(中山大学潜能开发教材).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年5月。
5.韩诚著《多元人格与潜能开发》(写作中)
**********************************************************
韩诚(星爷),擅长非药物能量调理的潜能开发技术,定向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和大脑功能发展,专业康复过阴症(自闭)、过阳症(多动)及阴阳症,安全且有效率高达86.3%;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州志愿者学院青少年社会工作培训讲师;潜心研究情绪和综合素质16年,主攻低功能自闭症康复,创立情绪分析流派、6Q潜能评估体系、多元人格理论等;广东社会学学会潜能开发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州荔盟社会服务联合会文化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席,六木教育超智教育首席儿童成长顾问,白癜风十大专业医院治白癜风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