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病种知识 > 精细运动心灵手巧,手巧心也灵
精细运动心灵手巧,手巧心也灵
概述
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或小肌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精细运动能力着重于上肢的功能。举例捏、握、屈、旋转、扭、拧、撕、推、抓、刮、拨、压、挖、弹、鼓掌、夹、穿、抹、拍、摇、……作用 3岁前是精细运动能力发育极为迅速的时期。1 日常活动的重要基础。2 评价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之一。3 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基本依据。三角关系 姿势和移动、上肢功能与视觉功能三者之间是一个互相作用、互相促进而共同发育的过程。 上肢精细运动是在人体获得基础的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视觉功能的发育同样受到姿势和移动能力发育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上肢精细动作的发育。 上肢精细动作的发育和姿势能力发育一样,几乎在出生15月内完成;上肢精细运动的发育离不开手眼的协调功能,这是关键;眼球运动的自由控制能力在出生后6个月完成,视觉功能率先发育引导上肢精细运动。复习上肢功能发育特征 规律依然遵循整体运动发育的规律,即: 自上而下 从近到远 由泛化到集中(比如开始眼虽然看到物体,想去拿但是拿不到,到后来可以伸手去拿) 先正后反(比如先学会拿再会放,先会站到会蹲)由粗到细。预习视觉功能的发育 视觉作用: 眼和手都有识别功能,但视觉则起绝对的优势作用,视觉是人类各种感觉的代表; 视觉的活动具有节省能力的作用,可以将更多的能量提供给大脑,促进大脑认知发育; 视觉的信息对觉醒状态和情绪的安定起着重要作用;根据视觉信息把握状态可使人得到基本的安心感,视觉发育不完善的人,情绪容易冲动且活动意欲下降。精细运动之三功能领域手部功能视觉功能手眼协调一、手部功能↑→精细动作主要包括 & 伸手取物 & 手掌大把抓握较大物品 & 拇指与其它手指分开取一些小的物品 & 拇指与食指分开准确捏取一些很小的东西(花生、纽扣、小豆子、小丸等,拿铅笔画画、翻书、搭积木、串珠子等)。4项基本动作 进行复杂精细运动(进食、更衣、书写等)的前提: & 将手伸向物体 & 抓握物体 & 随意放下物体 & 腕关节可在各个方向活动(一)抓握动作发育抓握动作的意义 通过抓握物体的动作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这就初步地体验了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在抓握和使用各种物体的同时,认识了这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抓握动作发育规律由无意识向随意发育3个月左右 随着握持反射的消失,开始出现无意识的抓握。标志着手的动作开始发育。 婴儿注意到手的存在且能随意张开,开始出现随意抓握动作,标志手动作发展的一个重大飞跃。 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 抓握动作过程中的手眼逐渐协调6个月左右由手掌的尺侧向桡侧发育 以动态三指捏为例,当尺侧三指弯曲形成稳定点后,就能精确控制桡侧手指运动。也就是说手的动作从小拇指侧向大拇指侧发展。由不成熟的抓握模式(全手掌抓握模式)向成熟的对指抓握模式发育 即抓握手向抓捏手发育阶段:不成熟的抓握模式。 即拇指向下或在与手背平行的高度弯曲取物的模式,在上肢动作未分化阶段,婴儿往往采取此种模式抓握。 两个方面 逐步学会拇指与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人类操作的典型方式。 在抓握动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眼和手,即视觉和运动觉联合的协调运动。7个月左右由抓握物体向放开物体发育会抓握动作 逐渐学会张开手放开物体。抓握动作发育过程—Halberson试验 Halberson设计了一个边长2.5cm的红色立方体作为研究工具,通过观察记录不同年龄段小儿抓握这个红色立方体的动作特征,来描述和分析婴儿在出生后4~13个月的抓握动作发育过程。4个阶段 发现任何阶段的抓握动作都包括四种连续的动作过程:①视觉搜索物体②接近物体③抓住物体④放开物体年龄仅供参考,却意义重大。9个阶段详细描述如下所述:1第一阶段(4个月): 抓不到立方体。2第二阶段(5个月初): 能碰触立方体但不能抓握。3第三阶段(5个月末): 原始抓握阶段(primitivesqueeze),用手臂圈住立方体,然后再在另一只手或者胸部的支撑帮助下使立方体离开支持面,但这一动作过程中手指的精细运动不占据主要地位,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抓握运动。4第四阶段(6个月): 已经出现真正意义的抓握动作,能够弯曲手指包住立方体,然后用力还不强。能够区分出物体的大小,并能根据物体的大小张开手。特别喜欢感受物体。 仰卧位时会抓住自己的脚,再将其放到口中。 会抓住给他的一个方块,如果再给他一个方块,便会扔掉第一块,去接第二块。57个月后: 手的动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育,这时不仅是简单的抓握,而且开始摆弄抓到的物体;不但玩一个物体,而且能同时摆弄两个物体,并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来摆弄各种物体。 例如,把小盒子放在大盒子里,用小棍敲击铃铛,把一只手里的玩具传递到另一只手等。 此阶段不但要求手眼协调,而且还要求双手配合,所以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双手开始协调动作阶段。68~10个月: 开始学习操作动作,可以在物体上做挤、拍、滑动、捅、擦、敲和打等动作。 用手探索所有的东西,包括食物等,并混合在一起,可以涂抹或倒出流质物质准确地把大多数固体物质放入口中,例如脚、手指、塑料玩具或盖子等。 随着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不再喜欢把东西放进口中,而开始玩一些游戏。712~15个月: 可一只手固定容器,另一只手从中取或向其中放物体;会打开瓶盖。影响抓握形式的重要因素 立方体的大小与手的大小之比 4个月大的婴儿具备了根据物体大小选择使用单手或双手来抓握物体的能力。 抓握动作中的手指随物体尺寸增大而增多,且受物体形状影响。 4~8个月,抓握动作中还没有出现右手或左手优势。(二)双手协调动作发育双手协调动作的发育规律双手协调(handcoordination) 是指同时使用双手操作物体的能力。将物体从一只手中传递到另一只手中,同时使用双手做出相应的动作(活动或游戏)。4~5个月 能够有意识地控制伸手,可能会同时向物体伸出双臂,并用双手抓住物体并保持在身体中线处。6个月后 能抓住物体。能够区分出物体的大小。特别喜欢感受物体。仰卧位时会抓住自己的脚,再将其放到口中。 会抓住给他的一个方块,会扔掉第一块,去接第二块。7个月后 开始摆弄抓到的物体; 能同时摆弄两个物体,并用种种不同的方式来摆弄各种物体。8~10个月 开始学习操作动作。用手探索所有的东西。 可以准确地把大多数固体物质放入口中。12~15个月 可一只手固定容器, 另一只手从中取或向其中放物体;会打开瓶盖。(三)生活自理动作发育基本日常生活活动(physicalactivitiesofdailyliving,BADL)—生活自理动作发育时间顺序(四)绘画动作发育 绘画动作发育绘画是手部运用笔类工具进行活动的技能。种类绘画动作发育包括: 握笔姿势与动作发育 绘画动作发育。(五)手的知觉功能发育 手的触觉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通过手的触摸,感知轻重、粗细、软硬等。触觉识别(tactilegnosia) 是人类单凭用手触及物体而无须用眼看就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是手指的精细感觉。 发育初期触觉识别能力优先发育,功能完善后通常通过视觉功能弥补。手的知觉功能与手的动作 手的知觉功能发育与手的动作发育密切相关,新获得的动作技能与越来越精确的感知功能均在对方的进一步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手的知觉功能发育规律 对一些物体属性的触觉,如尺寸、温度,在出生后前几个月就发育得很好。 但对于质地、重量等属性的感知却需在6~9个月之后。 对物体形状的探索则更晚。手识别物体与视觉识别物体 能够感知身体的位置变化。 通过触摸,了解手部动作与身体部位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能够识别物体的属性,如形状、大小、质地、重量、性质等。 手的触觉识别和动作的发育,又可以促使大脑思维更活跃,并且还可以代替其他感觉器官。 如在不能说话而又必须交流思想的情况下,手可以表示语言,在黑暗中手可以代替眼睛。(六)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顺序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作的随意性也日益提高。 有目的、有计划、有预见性的随意性动作与言语的发展直接相联系。(七)婴幼儿精细运动发育的关键年龄可以以此表初步判定孩子的发育情况二、视觉功能发育三、手眼协调能力发育 手眼协调(eye-handcoordination): 是指在视觉配合下手的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随神经心理发育的成熟而逐渐发展起来---标志着发育的成熟度。手眼协调与精细运动 随着精细运动能力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愈来愈占重要地位贯穿于精细运动之中,精细运动能力发育离不开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发育是精细运动能力发育的关键。补充资料:协调性 Coordination 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timing)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谓。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的意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才能真实地了解周围的事物。 手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器官,手的活动可以促进脑的发育。分工合作 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色彩、形状、大小等特性,而手则可以触摸物品,感受它的软硬、粗糙度、冷热等特性,通过手和眼的共同作用,可以发现手中物品更多的特性,可以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周围环境。 此外,在眼睛的监控下,通过手的动作,还可以发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特性。各自为政 眼睛的单独活动与手的单独活动对小儿的成长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有手眼协调活动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小儿各项能力的全面发展。(一)手眼协调能力发育过程\ub0~3个月手张开及双手抱握阶段1俯卧位: 由于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labyrinthreflex,TLR)作用,全身呈屈曲状态,四肢活动多见,上肢无法做分离运动,一旦紧张稍有缓解可见到腕关节背伸,5指张开的动作。2仰卧位: 随着双肩对称姿势的出现,手可以移到中线位置。3 上肢与躯干运动分离、眼和手协调运动发育机制:①腕关节的不规则运动;②拥抱反射、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等使上肢出现强制性伸展反射; ③俯卧位时抬头、压低双肩,双肩压低又促使头的上抬,这种抗重力状态使身体各部位间产生相互作用。4 原始反射(primitivereflex)的作用: 具有双刃剑的作用,虽然妨碍身体的自由活动,但对协调运动起到促进作用。4~6个月手功能开始发育阶段1仰卧位: 从颈部到肩部乃至躯干的抗重力伸展活动得到进一步发育,仰卧位时手能向前方伸出。 上肢能够带动肩部一起向前伸出。2俯卧位: 当需要将一侧上肢向前伸展时,会诱发整个腕关节呈过伸展状态。躯干的伸展也会诱发四肢的伸展以至波及全身。3视觉功能: 眼球运动已经平稳,能够完成视觉诱导下的伸手和握持动作。4机制: 在上肢支撑还不充分阶段,常通过颈部过度伸展状态、利用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来增加上肢的支撑能力。 婴儿早期上下肢运动受颈部活动的影响较大,随着用手支撑并抬高身体使得身体重心可以向左右移动,上肢渐渐出现选择性动作的发育。 通过不断的俯卧位维持及姿势变换练习促进了上肢支撑能力的增强,进而促进手的伸展、物体握持及维持动作的发育。7~9个月手功能多样化发育阶段1 独坐能力的获得解放了婴儿的双手,使婴儿手眼协调能力和双手协调自主控制动作得到迅速发育,即进入了用眼睛引导手的动作、手功能呈现多样化发育阶段。2爬行对手功能多样化发育的作用 行练习使得手掌逐渐具备了支撑体重的能力,同时也促进手掌拱形形状的形成以便能稳固地抓住物体。 婴儿通过手掌向前后、左右做爬行运动,也促进手指的外展、伸展,以及手掌桡侧和尺侧功能的分离。10~12个月手功能熟练阶段1爬行对手功能多样化发育的作用 坐位:不再需要上肢保持身体平衡,使得腕关节和手指得到解放,逐渐能用指尖转动物体,使得手指功能得到进一步发育。2当获得稳定的立位平衡后,上肢运动功能发育逐渐从姿势的影响中摆脱出来,能够完成更有自主选择性的够取、抓握、放下等动作。 独立行走能力的获得更进一步解放了婴儿的双手,使精细运动有机会得到进一步发育。3手指分离动作发育: 当尺侧3个手指能够屈曲之后,使得尺侧有了较好的稳定性,能够完成使用食指指物的动作能将小的物体放入比较小的容器内等取物动作的获得为分离动作的完成提供保证。(二)手眼协调能力发育特征 随着动作灵巧性的不断提高,双眼和上下肢的协调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发育。手眼协调能力发育具有以下特征。整体运动向分离运动发育 当眼球运动与上肢功能发育稳定后,进一步向精细化发育。随着躯干稳定性的增高,手和眼不再受姿势的影响,由最初的手腕整体运动逐渐向手指的精细运动分化发育。抓握的稳定点由近端逐渐向远端发育 稳定点逐渐由近端向远端发育,最终发育成能够画画、写字的手的抓握形态。01 手的外旋抓握,上肢由肩部带动,躯干稳定使得肩的运动成为可能。02 手内旋抓握,以肘部和前臂运动为中心,此时肩和上臂的稳定是非常必要的。03 三指的静态抓握促进了手指关节的运动发育,手指关节的运动需要肘部和前臂的稳定。04 三指的动态抓握,使得笔尖运动必须依靠手指运动,指关节稳定对保障手指运动是非常必要的。眼和手发育的共同形式 眼和手发育过程具有共同特征,即都经过无目的(random)、伸手(reach)、抓握(grasp)、操作(manipulation)的顺序性发育过程。6个月以前 由于还不会坐,卧位摆弄物体时,多数情况下,眼睛看不见手上的物体,手的活动范围与视线不交叉。6个月后 能坐起来玩时,双手可以在视线的监控下摆弄物体,此时手的活动范围与视线交叉。第一阶段 不随意的动作或以反射为中心的无规则状态,如视觉主要以视觉反射、不规则的眼球转动为主,上肢以全伸展或全屈曲等共同运动形式或反射为主。 为达到目标物体而出现定向运动的发育阶段。此时,视觉发挥了定向作用,上肢功能是能将手伸向目标物体。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能紧紧抓牢目标物体发育阶段。视觉起固定作用,即双眼注视物体,上肢功能是紧紧抓牢物体。经过这一阶段最后达到操作阶段。 操作阶段。 视觉操作是指调节辐辏和视线移动,上肢功能操作是指抓、捏、回旋等手的精细动作的操作。 手与眼之间的关系是视觉先于上肢,上肢接受视觉引导的同时共同协调发育。第四阶段从防御向功能发育 当手遇到危险刺激时会做出防御反应,从最初只具有感觉、防御的手向具有探索、功能的手方向发育。从手到眼的发育 发育早期手活动主要有逃避反应、握持反应,由本体感觉和触觉刺激诱导产生,逐渐发育到由视觉刺激诱导,最终发育成为触摸物体后就能像看见物体一样感知物体。利手(handedness)的发育 对称姿势的获得促进双手动作发育,当手能越过中线伸展时,不论哪只手都可作为利手优先使用,而另一只手作为辅助手使用。01 出生后6个月内,表现不出哪一只手优先,但是大多数婴儿头向右侧偏的机会比向左侧偏的机会多一些。 随着协调能力提高,具备了动手能力,一定会表现出常用哪一只手,这属于正常现象。02 如果父母都是左利手,子女就会有30%的可能是左利手;如果父母都是右利手,子女左利手的可能是10%。03 一般需到动态三指捏阶段(4~6岁)才能判断哪只手为利手。我们的愿景:
每一位身心障碍人士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
我们的服务:
为身心障碍人士提供早期干预、教育康复等服务,帮助身心障碍人士及其家庭融入社会,倡导社会接纳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