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病种知识 > 肩手控制肩与手的运动控制训练
肩手控制肩与手的运动控制训练
卒中上肢偏瘫不仅是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而且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程度,尤其肩手综合征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1.第一期(早期):患手骤然出现肿胀,以手背明显,皮肤褶皱消失,肿胀处松软、膨隆,但通常止于患手腕部。颜色变化,呈现粉红色或淡紫色。下垂时更明显,肿胀的手触诊时有温热感。患手指甲较健侧变白或无光泽。同时伴病侧上肢肩及腕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制,特别是前臂被动旋前、腕关节背屈更为显著。指间关节明显受限,使健手指难插入病侧手指间,Bobath手抓握困难,近端指间关节发硬,因此仅能做稍微屈曲动作,不能完全伸展。被动活动即产生疼痛.持续3-6个月,20%是两侧性。如在症状出现时立即治疗,常可控制其发展,并且治愈;如不及时治疗很快转入第二期.
2.第二期:手的症状更为明显,手及手指有明显的难以忍受的压痛加重,肩痛及运动障碍,手的水肿减轻,但血管通透性发生变化,如皮肤湿度增高,发红,可见于绝大多数病人。病侧手皮肤、肌肉明显萎缩,手掌呈爪形,手指挛缩。X线可见病侧手骨质疏松样变化。肉眼可看到在腕骨间区域的背侧中央和掌骨与腕骨结合部出现坚硬隆起。平均持续3-6个月,预后不良,为了把障碍减少到最低程度,必须积极治疗。
3.第三期:是不可逆的终末阶段。未治疗的手变成固定的典型畸形,水肿和疼痛可完全消失,但关节活动度则永久丧失。
三、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患肢放置适当的位置:将患肢抬高,防止患手长时间处于垂位;维持腕关节于背屈位,可采用上翘夹板固定腕关节。卧位时,将上肢平放,远端抬高与心脏平齐,手指放开,半握空拳,可置于一圆形物体于手掌中。此姿势可促静脉血的回流。
2.向心性加压:用直径约1-2mm粗线对患肢手指、手掌、手背作向心性缠绕,至腕关节以上,随后立即除去绕线。反复进行可减轻水肿,促进周围血管收缩舒张自行调节机能。
3.冰疗:即将患手浸于冰水混合液中,连续3次,中间可有短暂的间歇,本法可消肿、止痛并解痉。但应注意避免冻伤和血压升高。
4.冷热水交替法:即先把患手10-15分钟,每日三次,以促进末梢血管收缩舒张调节的能力浸泡在冷水中5-10分钟,然后在浸泡在温热水。
5.主动运动:在可能的情况下,练习主动活动,如可训练患者旋转患肩,屈伸肘腕关节,但要适量适度,以患者自觉能承受的感觉为度,避免过度运动人为损伤肌肉及肌腱。不应练习使伸展的患侧上肢的持重活动,如抓举重物,持久握物等。
6.被动运动:医护人员帮助活动患肢,顺应肩、肘、腕各关节的活动,活动应轻柔,以不产生疼痛为度。在中风早期即开始训练,中风后24-48小时即可进行,越早越好,可预防肩痛的发生,维持各个关节的活动度。
7.一手握住患者手指成悬吊位,摆动上肢作内收、外展、上举、下压和环行运动;术者一手控制患肩的活动并使肘反复屈曲、伸展、手掌向上接触前胸、手背向下接触床面等;术者一手固定患侧肘关节,另一手握住前臂远端,做旋前、旋后运动;保持患者上臂于水平位,肘最大限度伸展位,术者与患者合掌,将腕关节背屈,活动各指关节;对肩周及上肢肌肉、皮肤进行自上而下,由轻到重拿捏、按揉等。
8.肩吊带的应用:早期应适当应用肩吊带,以防止肩关节脱位,并应防止肩关节的过度牵拉。
(二)肩胛带控制训练
1.关节压缩训练:患者坐位,患侧上肢负重,健侧手协助控制患侧肘关节伸展,头转向患侧,体重向患侧上肢转移,压缩肩、肘、腕关节,目的在于改善本体感觉障碍,提高患侧负重能力;
2.抗阻力训练:患者侧卧位,患侧向上,患侧肩关节屈曲,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治疗者握患手,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外力,嘱患者予以对抗。
3.负重训练:患者面向治疗台,双手支撑于治疗台上,治疗者协助患者完成患肢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嘱患者重心前移,用上肢支撑体重,中心左右交替,骨盆前倾、后倾。仿效前法,进行双上肢后支撑训练,练习肩关节各方向的控制能力。患侧负重是一种降低患肢异常肌张力和增加本体感觉刺激的有效方法,起到治疗肩痛的作用。
4.肩胛骨运动训练:治疗者一手扶住患侧上肢近端,另一手托住肩胛下角,辅助患者完成肩胛骨上举、外展、下降和内收运动,提高肩胛胸廓关节运动功能;患者健侧手搭在患侧肩上,使肩胛骨前伸,矫正肩胛骨后撤、下沉的异常姿势。
参考文献:
[1]张洪涛.电针合并肩胛带控制训练对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湖南中医杂志,,(10):99-
合作/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