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病种知识 > 新书连载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之毁
新书连载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之毁
神外前沿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首都医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建国教授、副主任孟凡刚教授主编的《神经调控技术与应用》一书,是我国第一部神经调控技术领域专著。《神外前沿》获作者及出版方许可,摘编本书部分精华部分,内容如下:
运动障碍是指运动过多或者随意和自主运动减少。运动过多通常指的是运动增多(动作过多)、运动障碍(不自然的动作)和异常不自主运动。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的详细分类见表2-1-1-1。
三、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之毁损手术)
目前,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和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DBS的优势在于刺激参数的可调节性和可逆性。毁损手术术后感染风险较低,不存在电极或装置故障。虽然不能完全摒弃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但DBS已有逐渐替代毁损手术的趋势。
1.毁损手术
PD的手术治疗起源于20世纪初,曾采用的术式包括皮层切除、锥体束破坏、锥体外系切开等。基底核核团毁损术的报道最早见于20世纪40年代,但当时的开放性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年,ErnestSpiegel和HenryWycis首次将立体定向技术应用于临床,奠定了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的基础,其靶点位置主要集中于丘脑腹外侧核(ventrolateralnucleusofthalamus,VL)。之后,Cooper、Hassler和Richert等人将手术目标转向锥体外系,如丘脑腹外侧核的腹嘴前核(Voa)、腹嘴后核(Vop)及腹中间核(Vim)。起初,尝试用苍白球内侧部(globuspallidusinternus,GPi)毁损术治疗PD,虽然对僵直疗效较好,但对震颤疗效不佳。后又以丘脑腹外侧核毁损术治疗PD,其对震颤疗效明显,故逐步取代苍白球毁损术。年,Leksell将苍白球毁损术的靶点向后外侧偏移,改为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ostervoventralpallidotomy,PVP),其对震颤、僵直、运动缓慢均有良好的效果。
核团毁损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靶点的精确定位。CT与MRI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核团毁损术影像定位技术的发展。MRI正中矢状位上可清晰显示脑内标志性结构前连合(anterior北京出名的白癜风医院白癫风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