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病种知识 > 牛常见传染病诊治
牛常见传染病诊治
一、牛常见细菌性传染病
1、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人畜共患病。病型复杂多样,主要引起腹泻、败血症、各器官局部感染及中毒症状等。该病主要侵害犊牛,是管理不当的牛场新生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脐带或产道传播。多发生于3周龄内犊牛,尤其一周龄犊牛最易感,呈区域流行性或散发。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呈地方流行或散发。产房不洁、饲养密度过大、畜舍阴冷潮湿、通风不良、气候突变、环境不卫生、断脐消毒不良及母牛干乳期短、分娩前漏乳、犊牛出生后未吃初乳或初乳质量低劣等,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随着奶牛业规模化的不断发展,奶牛犊牛普遍实行人工喂养,若饲喂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饲喂不当,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严重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将达到30%和15%以上。
1败血型表现发热,精神不振。常见于出生7天以内的犊牛。病犊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萎顿,卧地不起,腹泻,拉水样稀便,呈淡黄色,常混有血块、血丝和气泡,具恶臭味,多于发病后1-2内死亡,从血液或内脏易于分离到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2肠毒血型由特异血清型大肠杆菌增值产生肠毒素吸收后引起,没有菌血症,较少见,常突然死亡,多见于生后一周龄内的犊牛,病程稍长的呈中毒性神经症状,先兴奋后沉郁,较少见腹泻,最后昏迷死亡;③肠型见于一周龄后的犊牛,病初体温升高到39.5-40℃,粪便开始为黄色,后变为灰白色,混有凝乳块、血丝或气泡,有酸败气味,病后期,大便失禁,体温正常或下降,脱水而死亡。病程长的可出现肺炎、关节炎、脐炎,患犊牛痊愈后发育迟缓。
死犊尸体极度消瘦,眼窝下陷,肛门周围有稀粪沾污。皱胃内常有大量的凝乳块,粘膜红肿,表面被覆大量的粘液。小肠内容物如血水样,含有气泡,充血、出血,上皮细胞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充血。脾脏肿大,肝、肾、心实质变性,被膜或内膜有点状出血。病程长的有肺炎和关节炎的病变。
依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初步判定此病,确诊需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鉴定等。
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过程中需加强环境的消毒,保持畜舍干燥、卫生、减少应激;对孕畜科学饲养,保证其对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要;母牛分娩前要将后躯及外阴、乳房清洗干净,产房清扫干净,严格消毒;幼畜出生2小时内要吃足初乳,饲喂要定时、定量、定人,防止受寒、潮湿及乱饮脏水;对消化不良的犊牛及时用药,可用胃复安、多酶片、胃蛋白酶等助消化药物或灌服益生素活菌制剂;在本病常发地区,可采用针对本地流行大肠杆菌血清型菌株制备多价灭活苗接种妊娠母牛,使犊牛获得被动免疫。治疗原则为抗菌、补液、调节胃肠机能。可选用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哌酸及磺胺类药物等。对脱水严重的犊牛应及早补液,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犊牛-ml,必要时加入碳酸氢钠、Vc等;粪便带血严重的可以肌注Vk3、止血敏等药物。
2、沙门氏菌病
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疾病的总称,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犊牛多表现败血症和胃肠炎,也可使怀孕母畜流产。多种血清型沙门氏菌可使人感染,发生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症状。
牛沙门氏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出生后两周前的犊牛最易感,发病后传播迅速,往往呈流行性;成年牛发病呈散发性,一个牛群仅有1-2头牛发病,第一个病例出现后往往间隔2-3周再出现第二个病例。病畜和带菌畜是本病的传染源。易感牛食入被本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吸入含本菌的飞沫,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亦可通过病畜与健康畜的交配或用病畜精液人工授精而感染。本病往往是其他疾病的继发症或并发症。各种不良的因素如应激、营养不足、长途运输等可以促进本病的发生。病原主要是都柏林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或纽波特沙门氏菌。
此病常以体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频数、呼吸困难开始,体力迅速衰竭。继而出现胃肠炎症状,排出黄色或灰黄色、混有血液或假膜的恶臭糊状或液体粪便,下痢开始后体温降至正常或较正常略高。病牛可于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多数则于1-5天内死亡。病程延长者可见迅速脱水和消瘦,眼窝下陷,黏膜充血和发黄。怀孕母牛多数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中可分离到病原菌。成年牛有时可取顿挫型经过,病牛发热、食欲消失、精神委顿,产奶量下降,但经过24小时后,这些症状即可减退。有些牛感染后取隐性经过,仅从粪中排菌,但数天后即停止排菌。
成年牛病变主要呈急性出血型肠炎,肠粘膜潮红,并有出血,真胃、小肠黏膜弥漫性小出血点,肠道中有覆盖着痂膜的溃疡;肠系膜淋巴结呈不同程度的水肿、出血;肝脂肪性变或灶性坏死;脾脏肿大,一般2-3倍,呈紫红色。犊牛急性病例在心壁、腹壁以及小肠和膀胱黏膜有小点出血;脾充血、肿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出血;病程较长的病例肝色泽变淡,胆汁变稠而浑浊;肝、肾和脾有时发生坏死灶;关节损害时,腱鞘和关节腔含有胶性液体。
在本病流行的地区,根据发病季节,典型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采取病死牛的肝、脾、淋巴结、子宫胎膜、流产胎儿的胃肠等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可直接用病料接种选择培养基,也可选用增菌培养基培养后,再接种于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一般常用SS琼脂,37℃,18-24小时培养后,形成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灰白色、大小不等的菌落。临床中该病应与牛球虫病、犊牛大肠杆菌病相区别。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畜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犊牛出生后应吃足初乳,注意产房卫生和保暖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治疗本病常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应用某些药物时间过长,易产生抗药性,对有条件的地区应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免疫接种沙门氏菌灭活苗免疫力不如活菌苗,对怀孕母牛用都柏林沙门氏菌活菌苗接种,可保护数周龄以内的犊牛,还能使感染的犊牛减少粪便排菌。
3、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发生于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人类的一种传染病的总称,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主要特征。
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家畜中以产奶牛发病较多,特别是新产奶牛,体况较差,产后虚弱的奶牛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牛群中发生巴氏杆菌病时往往查不出传染源,一般多为在发病前已带菌,当牛处于不良环境中,如寒冷闷热、天气突变、潮湿、拥挤、圈舍通风不良、营养缺乏、长途运输,寄生虫病等诱因,使其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即可乘机侵入体内,经淋巴进入血流,发生内源性感染。本病一般散发,但有时可呈地方流行性。
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将本病分为败血型、肺炎型和浮肿型。其中败血型和肺炎型病例较多,浮肿型病例较少。败血型有的呈最急性经过,没有看到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大部分病牛初期体温升高(41.3℃-42.5℃),精神沉郁,食欲不佳,泌乳、反刍减少或停止结膜潮红,肌肉震颤,继而腹痛,有呻吟声,病除腹泻粪便呈糊状,后变为粪水样,较臭,其中混有黏液、血液。体温随后下降而死,病程12-24小时;肺炎型呈现纤维蛋白性胸膜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干咳,流泡沫样或脓性鼻液。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及水泡音,心跳加快。叩诊胸部病牛疼痛,躲闪。病程较常,通常3-7天左右;浮肿型病牛除全身症状以外,颈部、胸前、腹下部的皮下迅速水肿。病初肿胀部位手感较热,手按时病牛疼痛,病牛高度呼吸困难,流涎,流泪,并出现急性结膜炎,往往因窒息而死。
败血型可见内脏器官充血,黏膜、浆膜、肺、舌及皮下组织和肌肉有出血点,肝、肾实质变性,胸腔内有黄红色的积液,肺脏和胸腔表面有大量的纤维素性的渗出物,表面粗糙;肺炎型胸腔内有大量的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肺脏与胸腔粘连,表面粗糙,整个肺脏呈现不同时期的肝变,肺小叶间组织变宽,切面呈大理石状,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气管出血,喉头有出血点、胶样浸润;浮肿型颈部、胸前、腹下部皮下组织中有大量的黄白色清亮的浆液性浸润,切开水肿部位可流出清亮的水肿液。有时咽喉周围组织水肿,有时一侧肢体发生炎性水肿。
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无菌操作选取肺门淋巴结、水肿组织、肝脏、脾脏、心血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琼脂和营养肉汤中,37℃培养24~48小时后,选择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及生化鉴定,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球杆状两端钝圆。
改善饲养管理条件,防制圈舍潮湿阴冷、通风不良。冬季奶牛出圈选择在中午气温高的时侯,出圈前先打开圈门让牛适应一段时间,再出圈运动。夜晚奶牛进圈后打开屋顶的通气口,以降低圈舍内的有害气体。适当增加精料、苜蓿干草、棉壳等饲草、饲料,增加能量和蛋白的摄入量,保持奶牛的体况。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对病情较重、体质较差的病例,适当添加5%碳酸氢钠、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静脉注射。
4、结核病
奶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在器官和组织中形成结核性肉芽肿,继而结节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该病必须强制报告。我国将其定为二类动物疫病,需要采取严格的控制、扑灭措施,防止扩散。
本病可侵害人和多种动物,约有50多种哺乳动物、20多种禽类可患本病。易感性因动物种类和个体不同而异。牛是家畜中最易感染的动物,特别是奶牛,其次是黄牛、牦牛、水牛,猪和家禽易感性也较强,羊极少患病。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临床中若不及时发现、处理、净化该病,不仅会给奶牛饲养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严重威胁人体的健康。
奶牛结核菌多侵害肺、乳房、肠,其次是生殖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肺结核病牛病初食欲、反刍无变化,但易疲劳,常发生短而干的咳嗽,日渐消瘦。在早晨、运动及饮水后症状会更加明显,有时流淡黄色粘液或脓性鼻液,食欲减退,被毛粗糙无光,听诊肺区常有罗音。多数病牛乳房常被感染侵害,乳房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乳量减少,乳汁稀薄或含有凝乳絮片。肠结核病牛多见于犊牛,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顽固性下痢,粪中混有粘液和脓汁,迅速消瘦。
在牛群中有发生进行性消瘦、咳嗽、慢性乳房炎、顽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的病牛,可作出初步诊断的依据。但在不同的情况下,需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结核菌素试验,以及细菌学检验和综合诊断,较为切实可靠。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疫措施。每年定期开展奶牛结核病监测。凡结果呈阳性的牛群视为结核病污染牛群,每隔30天重点监测一次,阳性牛扑杀,连续3次监测不再发现阳性牛时,才视为健康牛群。病牛所产的犊牛于出生后分别于20日龄、-日龄和6月龄连续监测三次,结果为阴性者送入假定健康牛群培养。假定健康牛群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监测,连续三次监测阴性的即可视为健康牛群。2检出阳性牛时应及时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其所生犊牛应隔离饲养,喂健康牛乳或消毒乳。对发现的可疑病牛,要加强监控,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同时复检确诊,并严格按国家有关规程无害化处理可疑病牛在隔离饲养期间生产的乳。3严格执行兽医防疫制度,每季度进行一次全场消毒,牧场、牛舍入口处应设置消毒池,牛舍、运动场每月消毒一次,饲养用具每旬消毒一次。如检出阳性牛,必须临时增加消毒,粪便堆积发酵。进出车辆与人员要严格消毒。4加强流通防疫监管,严防疫情传播。跨省调运奶牛,要严格实行奶牛可偿还疫审批和“准调”制度;省内调运奶牛的,一律凭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合格证、车辆消毒证明和奶牛健康证调运,必须证明无结核病阳性牛时方可引进。奶牛调入后要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检,同时隔离饲养,观察1-2个月,并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查,确定健康无疫病时才能混群饲养。5场内工作人员每年要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上岗工作,杜绝结核病人接近牛群。6牛场、牛舍的设计、建设设施要符合国家动物卫生防疫要求,已建的牛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防疫设施,实行封闭式饲养管理,严防外来疫源的传入。7动物防疫监管机构对所辖区内的奶牛要严格管理,全面实行奶牛健康证和户口台帐管理,所有奶牛都应登记造册,及时记录奶牛存栏和调运状况。对健康奶牛发给奶牛结核病监测合格证明,凭证销售牛奶或转让健康牛。
5、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家畜中,牛、羊、猪最长发生,且可由牛、羊、猪传染给人和其它家畜。其特点是生殖器官、胎膜发炎、坏死和肉芽肿的形成,引起流产、不孕、睾丸及关节炎等症状。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目前在人、畜间仍有发生,给畜牧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牛及其带菌者。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牛,它们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的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布鲁氏菌。布鲁氏菌感染的睾丸炎精囊中也有布鲁氏菌存在。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但经皮肤、结膜、交配、吸血昆虫叮咬等也可感染。动物易感性随性成熟年龄接近而增高。疫区内大多数处女牛在第一胎流产后则多不再流产,但也有连续几胎流产者。人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给人。
潜伏期为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试验感染虽见弛张热,但在自然感染是临诊上常被忽略。怀孕母牛流产可以发生在任何时期,最常于妊娠6-8月发生流产、产死胎或弱胎,流产时胎水清朗,但有时混有脓性絮片。流产后常排出污秽的灰色或棕色恶露。有的发生胎衣滞留,出现子宫内膜炎,阴道注出不洁棕红色渗出物。乳腺受到损害引起泌乳量下降,重者可使乳汁完全变质,乳房硬化,甚至丧失泌乳能力;也有伴发关节炎。公牛主要表现为睾丸和副睾丸炎。
胎衣呈黄色胶冻样浸润,有些部位覆有纤维素蛋白絮片和脓液,有的增厚而杂有出血点。胎儿败血症变化,组织器官(胃、子宫、乳房、睾丸及副睾)的炎性反应(渗出、坏死、化脓或干酪化)及细胞增生形成肉芽肿(结节由上皮样细胞及巨噬细胞组成)。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流产,胎儿胎衣的病理损伤,胎衣滞留以及不孕等有助于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但确诊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得出结果。该病实验室诊断除流产材料的细菌学检查外,病牛主要是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对无病奶牛群可用乳环试验作为一种监视性试验。
应当着重体现“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未感染牛群中,控制本病传入的办法是自繁自养。还应定期检查(最好每年2次),一旦发现病牛,即时淘汰,控制传染源。另外还应从切断传播途径、培育健康牛群及主动免疫接种着手。
6、破伤风
破伤风又名“强直症”,俗称锁口风,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毒性人畜共患病。临床上以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性反应增高为特征。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呈散在性发生。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畜粪便都可带有,尤其是施肥的土壤、腐臭淤泥中。感染常见于各种创伤及产后,在临床上有1/3的病例查不到伤口,可能是伤口已愈合或可能经子宫、消化道粘膜损失感染。当破伤风梭菌芽孢侵入机体后,在伤口深而小,并有水肿及坏死组织存在和缺氧的条件下,菌体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
最初表现对刺激的反射性增高,接着出现咀嚼缓慢、步态僵硬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反刍停止、多伴有瘤胃鼓气,牙关紧闭,头颈伸直,四肢开张站立,尾直,腹壁肌肉紧张,排粪干燥,排尿时呈黄色的尿液,轻度脱水,走路困难,如木马状,不能转弯与后退,鼻孔开张,流涎,呼吸急迫困难,第三眼睑外翻,体温升高,心律不齐,咽肌痉挛,吞咽困难。
根据本病的特殊临床症状,如神志清楚,反射兴奋性增高,骨骼肌强直性痉挛,并有创伤史,即可确诊。
本病多发区应以预防为主,每年定期给家畜免疫注射一次破伤风类毒素,新生幼畜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一个月后重复一次;减少外伤的发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性措施。一旦发生外伤,要及时做外科常规处理,局部或全身使用抗生素,未免疫的家畜注射预防量破伤风抗血清;治疗中需根据病情加强护理,对伤口进行外科处理,肌注破伤风抗血请,同时对症治疗,镇静解痉、强心、利尿、补液、解除酸中毒等。中药治疗可选追风散、防风散、天麻散。
7、肉毒梭菌病
肉毒梭菌中毒症是由肉毒毒素进入机体后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以运动神经麻痹为特征的中毒性疾病。该病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动物的发病多数是由于食入含有毒素的高蛋白腐败性饲料所致。
肉毒梭菌主要存在于土壤及淤泥中。动物往往因摄入被该菌污染的动、植物而使得该菌能进入其消化道。存在于动物消化道内的肉毒梭菌及其芽孢一般对动物没有危害,但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产生毒素。犬对该毒素有相当的抵抗力,较少发病,猫也极少见。
该病在畜禽中以鸭、鸡、牛、马较多见,绵羊、山羊次之,猪、犬、猫少见。兔、豚鼠和小鼠都易感。貂也有很高的易感性。其易感性大小依次为:单蹄兽、家禽、反刍兽及猪。
该病的发生除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外,还与土壤类型和季节等有关。在温带地区,肉毒梭菌发生于温暖的季节,因为在22~37~C范围内,饲料中的肉毒梭菌才能大量地产生毒素。在缺磷、缺钙的草场放牧的牲畜有舐啃尸骨的异食癖,更易于发生中毒。饲料中毒时,因毒素分布不匀,故不是吃了同批饲料的所有动物都会发病,在同等情况下,以膘肥体壮、食欲良好的动物发生较多。放牧盛期的夏季、秋季发生较多。
动物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取决于摄入体内毒素量的多少及动物的敏感性。潜伏期数小时至数天,症状出现越早,说明中毒越严重。犬的初期症状为进行性、对称性肢体麻痹,一般从后肢向前延伸,进而引起四肢瘫痪,但此时尾巴仍可摆动。患犬反射机能下降,肌肉张力降低,呈明显的运动神经机能病的表现。病犬体温一般不高,神志清醒。由于下颌肌张力减弱,可引起下领下垂、吞咽因难、流涎。严重者则两耳下垂、眼睑反射较差、视觉障碍、瞳孔散大。有时可见结膜炎和溃疡性角膜炎。严重中毒的犬,由于腹肌及脯肌张力降低,出现呼吸困难,心率快而紊乱,并有便秘及尿滞留。发生肉毒梭菌毒素中毒的犬死亡率较高,若能恢复,一般也需较长时间。
肉毒梭菌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一肌肉结合点,动物死后剖检一般无特征性病理变化,有时在胃内可发现木石、骨片等其他异物,说明生前可能发生异嗜症。咽喉及会厌部结膜有灰黄色黏液性覆盖物,黏膜上有出血点。胃肠黏膜有时有卡他性炎症和小点出血。心内膜及心外膜也可能有点状出血。有时肺充血、淤血、水肿。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一般无肉眼可见病变。
据临床特征,如典型的麻痹,体温、意识正常,死后剖检无明显变化等,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可怀疑为本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