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患病预后 > 就会手脚抽动,13岁女孩被误诊为癫

就会手脚抽动,13岁女孩被误诊为癫



黑龙江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4292742.html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赵鸿飞通讯员王苏琦

13岁女孩淑仪(化名)只要情绪紧张就会不由自主的四肢抽动,她从上幼儿园开始发病,从小被诊断为癫痫,但多年的癫痫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

近日,淑仪在家人的陪伴医院求治脊柱侧弯,没想到经过一次会诊,该院神经内科医生曹旭捕捉到了淑仪手脚抽动的真实原因:经过检查,她最终被确诊为PRRT2基因相关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经过该院的规范治疗,困扰淑仪多年的抽动发作逐渐减少,已经明显得到控制。

从幼儿园时开始发病,13岁女孩只要紧张就手脚抽动

据介绍,淑仪从幼儿园时就开始发病,只要受到惊吓、情绪紧张时,她就会不由自主地四肢抽动。如果情绪平稳,她整天都没事;如果紧张、激动,可能会一天发作好多次。

家人带着淑仪去看病,医院诊断是癫痫。医院就诊,她仍被诊断为癫痫。虽然长期服用抗癫痫药,但一直也没有好转。不过,家人慢慢摸索出淑仪的发病规律:通常情绪激动、紧张害怕时容易发作。虽然淑仪从来没有晕倒过,家人还是担心会出意外。上初中后,姐姐每天陪她上学,在外面发作时,常常会引来路人奇怪的眼神。

由于还患有脊柱侧弯,淑仪不能运动,她一直很瘦弱,13岁的她还不到70斤,疾病让淑仪变得安静又内向。

不久前,医院有位全国著名的骨科专家陶惠人教授,擅长脊柱侧弯的手术治疗,家人决定让淑仪先做骨科手术,解决侧弯的问题。

脑电图+基因检测,锁定“真凶”

医院脊柱骨病科病房后,医生全面评估了淑仪的病情,得知淑仪时常“癫痫”发作且在长期服药,为了完善术前评估,特意邀请了该院神经内科医生会诊。

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曹旭经过仔细查体和询问,发现淑仪没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比如颈硬、肌肉痛、眼球震颤、肢体麻木无力等,再结合发作特点和既往用药的反应,曹旭觉得这不像“癫痫”,而是锁定了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

尽管姐姐出示了淑仪以往的脑电图结果,曹医生仍然建议再做一次视频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是记录大脑神经元电活动的检查,在癫痫的诊断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检查。除了癫痫之外,对于很多发作性疾病,比如发作性运动障碍、发作性头痛、头晕、记忆障碍、精神障碍、情感障碍等各种各样的症状,脑电图都是鉴别和诊断最强有力的武器。

曹医生专门联系了该院神经外科功能检查室的付萌萌医生,告知了淑仪病情的特殊性,交代要在视频脑电监测过程尝试诱发淑仪发作。4个小时的脑电图做下来,淑仪没有发作,脑电图也确实没有异常。姐姐尝试惊吓淑仪,可是对淑仪来说,姐姐太亲密了,她并没有被吓到。付萌萌医生想了想,突然下指令让淑仪从安静状态立刻起身活动,果然诱导出了两次发作。跟以往一样,紧张的淑仪出现短暂的肢体抽动和躯干扭转,看起来古怪而且痛苦,而此时脑电图仍然是“正常”(运动伪差除外),因此可以排除该症状为癫痫发作。

另外,淑仪的全外显子基因检测,也发现了PRRT2基因EX2亚区存在杂合突变。至此,淑仪的诊断印证了曹医生最初的推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

追问家族病史,曹医生得知淑仪的母亲和大姐分别在青少年时代也曾有过这种状况,成年后逐渐好转,但因为发作稀少没有被重视。诊断明确后,曹旭让淑仪逐步停掉原来一直服用的抗癫痫药,使用更有针对性的药物奥卡西平。调药后,淑仪发作抽动的情况显著减少。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常被误诊为癫痫等其他疾病

曹旭介绍,淑仪患的是与PRRT2基因相关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以肌张力障碍、舞蹈样动作等发作性肢体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征,在确诊前常被误诊为癫痫、精神疾病等其他疾病。实际上,虽然都有反复性、发作性、刻板性的特点,但该病每次发作都有明确的运动诱因,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可清晰回忆发作时的表现及周围环境,以此可与癫痫鉴别。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多表现为运动诱发,临床上常用高抬腿原地跑诱发发作以助于诊断,少部分患者在受惊、恐惧、过度换气等情况下也导致发作。淑仪因为脊柱侧弯的原因,几乎不能剧烈运动,所以没有表现出PKD经典的运动诱发的特点,这可能也是以往持续误诊的原因。

对于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低剂量的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或苯妥英,可以显著控制发作或完全好转。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预后通常较好,甚至在成年后可以完全缓解,不需要终身服药。

审读:孙世建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gph.com/hbyh/154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