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疾病由来 > 再谈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表象和本质
再谈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表象和本质
我曾经用“双相情感障碍”去理解孩子的病情,发现它并不能很好地概括众多孩子的病症现象。
后来,我用检索到的“适应症候群”去理解病情,逐步明白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展过程、病症现象、在具体适应环境的应激反应原因。
病症名称是表象
医院和网上那些词汇吓着了或者弄懵了: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强迫、边缘型人格障碍……
在孩子的症状早期,我们家就被这些差异极大的定义弄懵,最后无所适从地按照“抑郁症”治疗,选择了舍曲林单药治疗,结果是一波猛烈的躁狂发作。
于是,我从各种现场线索和资料中寻找答案,最终个人把这种疾病定义为“适应症候群”。
这不是我发明的词汇,百度百科经过专家认证的词条有精准的定义。
再用“适应症候群”去印证孩子前三年病情恶化进程、后三年稳定和恢复进程,我很清楚其中的逻辑。
林林总总的病症现象,只不过是“适应症候群”翻涌的浪花。
适应症候群的早期是警戒期。这时,孩子们由于学习强度的突然加大,脑力负担激增,学习压力增大,持续高度紧张加大了身心负荷,产生焦虑、恐慌、失眠。此时,适应不良的孩子生理机能快速下滑,身体本能做出消极、悲观的反应,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抑郁+焦虑”。
适应症候群从警戒期继续发展就变成了搏斗期。此时,孩子们积累经验,积攒精力(包括抑郁期间脑子转不动、得到休息而被动存储下来的脑力),去继续适应他们面前的挑战。这时候,孩子们与命运的抗争居然变成“优胜有负”的局面,形成有时亢奋、有时低落的情绪表现,这就是“双相情感障碍”。
适应症候群从搏斗期的持续发展,由于自身长时期高负荷的压力、紧张、焦虑状态,会影响到睡眠这一重要生理功能,加快进入适应症候群的衰竭期。此时,孩子们由于睡眠功能紊乱,对神经递质的修复、平衡作用严重削弱,会造成生活规律差、身体不适加强、神经系统高度紧张且指向消极经验、焦虑和恐慌心理加强。此时,对身体内部和外部刺激的自我调节能力变得很差,容易形成极端亢奋、紧张、愤怒、沮丧等消极情绪,根本无法适应他们原本能够胜任的学习、工作氛围。
在孩子们为了自己的成长而努力调适自己去适应成长环境并罹患疾病时,我们不要纠结于患病孩子的病症表象,而是要把握其疾病发展程度,去评估他们对特定环境、特定成长进程的适应能力,灵活机动地重新调整他们的治疗、恢复方案,避免他们在力不从心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适应能力是根本
假如孩子们还是在健康的成长轨道,尤其是在正常的校园生活中,他们要具备哪些适应能力?
1、要维持符合自己预期的学习、工作等智力活动能力,否则就会有挫折感和压力。
2、要维持正常的生活规律,以免和所处环境的要求冲突。
3、要维持情绪、情感调控能力和人际关系互动能力,以维持自己的人格稳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4、要具备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也避免给紧张的学习、工作带来困扰和分心。
5、还要去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恋爱婚姻等已经不太遥远的事情。
当孩子们学习、工作顺利的时候,其余的成长适应能力都暂时得到了忽略和缓冲。
而当孩子们学习受阻的时候,压力和紧张导致自身变得高度敏感、多疑,其余的问题就全部浮出水面。这时候,适应症候群就从警戒期迅速向搏斗期、衰竭期发展。
以上我描述的成长适应能力,全部指向孩子们的高级认知功能。而且,不是一次或者一时需要具备这种成长适应能力,而是需要长期、稳定地保持这种适应能力。
情绪稳定、行为正常的孩子,他们调节情绪、维持高级认知功能的能力基础牢固,输出稳定。
而出现情绪障碍的孩子,他们时而兴奋、时而低落、时而烦躁、紧张、焦虑的复杂情绪,是自身的适应能力不能完全满足所处的成长环境而涌现的波澜。
过去几年,我业余时间都在琢磨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的内容,也包括学习了《大脑的奥秘》、《情绪心理学》等书籍,大致了解了人脑如何长时间保证高级认知功能的。
*大脑有几百亿个神经元,很多功能区域,依靠三十余种神经递质协调工作。
*大脑皮层(额前页)是人的“智慧中枢”,主管思维、记忆和高级认知功能,参与情绪的调节、控制。大脑皮层协调各种功能区域、实现高级认知功能的物质主要是血清素。
*大脑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又叫“情绪中枢”。它记录每一件事件的情绪,并识别出那些对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极端情绪,直接形成神经冲动,行使“紧急避险权”。
*对于不那么紧迫的外界刺激,杏仁核不介意等待大脑皮层做出的建议和决定,延迟行动。大脑皮层对杏仁核传达的情绪信号,会在各个大脑区域充分沟通,最后将综合意见传递给杏仁核,由杏仁核最终输出情绪表现。
*温和、理性的情绪表现是大脑皮层通过血清素向各个神经系统区域充分沟通,发挥作用的。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神经反射通路较长,反应速度较慢。
*快速、强烈、缺乏理性的情绪表现是杏仁核由“趋利避害”的本能主导的,神经反射通路较短,反应速度极快,即我们通常说的“情绪发作不通过大脑”。
成年人要持续稳定地维持适应生存、适应环境的能力,本质上需要靠生活规律和营养摄入,通过新陈代谢修复脑力活动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实现每天神经递质的正常结构和均衡,以使人能持续稳定地调控情绪、约束行为、维持高级认知功能。
脑力保障有机制
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受到损伤的不只是情绪控制能力,还有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而他们日常活动能力、运动功能相对受损较小。为此,我把患病孩子们损伤的适应能力,简单概括为脑力。
在这个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大脑智力活动的时代,脑力的维持不是简单而天经地义的。
以我们熟悉的电动车工作模式做比喻,大脑也要定期进行“充电”和“放电”。
我用一个并不特别精确的描述,来概括人的生理机制如何保证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产出,以便长期维持人的情绪控制、理性决策、智力活动等高级认知功能的。
一、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生产和供应
血清素生产的几个要素:睡眠、营养、运动。
①睡眠
睡眠是人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它通过高产出、低投入的新陈代谢,实现了一天生理周期后血清素的自我恢复和平衡,使大脑和脑力活动有了续航力。
在高质量的睡眠中,维持身体活力的人体交感神经系统被抑制到极低水平,从而使神经递质等生理物质的消耗降到极低水平。而维持新陈代谢的副交感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非常活跃,使消化、排泄、营养吸收、免疫功能、神经细胞修复等功能高效工作,产出较多的血清素等神经递质。
如此,当人从高质量的睡眠中醒来后,由于血清素等主导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递质得到很好的补给,整个人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很信心、有效率完成新的一天的工作任务,也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挑战。
②运动
运动对于保障较高的血清素水平的意义是:
运动时,高强度脑力劳动被暂停,血清素的消耗降低,同时决定智力活动的大脑功能区得到休息;
运动时,血液循环加快,能向大脑供给更多的新鲜血液,带来了更多的血清素,而且血液循环加快还带走了长期脑力劳动所积累在脑血管中的脑乳酸、自由基等毒素;
运动后,会使人释放出带来满足的内啡肽,降低人的紧张水平,这也减少了人去化解焦虑、排解压力所需的血清素。
③营养
三十余种血清素的生产,也是由特定营养成分转换来的,已知鱼油、谷物、干果、香蕉等食物有助于血清素的合成,而油炸食品等垃圾食品则不利于血清素的生产。具体可以百度“血清素食物”。
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消耗
青少年在成长进程中都需要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同时还要直面掌控自己命运的人际关系能力、情绪自控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未来发展路径探索能力。
这些因素的叠加,使得他们的初、高中时期要顺利成长,过程并不会很容易。
尤其是一些特殊因素加大了青少年成长适应进程的脑力消耗:
①复杂的学习活动或有挑战性的工作
每个人获取的各种知识都存储在大脑中枢组织的各个功能区,其中左右半脑的各个区主宰不同的功能。
在目前的初、高中、大学的关键期,由于教育系统的高度竞争,学习时间很长,学习强度很高,青少年的大脑要频繁地消化各种新知识,还要调动各个智力功能区去解决复杂的问题,对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消耗很大。
②人际关系需求及其困扰
在孩子原来高度聚焦于学习并有成就感的时候,其它的需求被忽略和压抑了。而当学习受挫的时候,通过人际关系获得情感支持、缓解压力的需要就变得强烈,对人际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