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疾病由来 > 问道瓷土是怎样炼成的
问道瓷土是怎样炼成的
瓷土是制作瓷器的基础,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这种神奇的洁白土矿,于是灿烂神秘的东方文明得以附着在如冰似玉的瓷器上流向世界各地。
在机械化已经普及的今天,景德镇所保留的传统的炼泥技术和明代《天工开物》中的记载依然十分接近。漫长的岁月似乎被古窑水车不断拉长,纺成细细的线,变得更加缓慢柔软。
就让我们一起拨开历史的薄纱,看看这相传千年古老技艺。
平时大家接触到的瓷土实际上是瓷石和高岭土的混合物,它们的搭配使用不但减少了产品的变形率,使泥料更易成型,还大大地提高了烧成温度,产生了可以烧至℃的高温硬质瓷。
在下面的文章中小编将和大家一起去看一看瓷土的原料是怎么得来的~
瓷石制备
瓷石是一种灰白或青灰色的石头,粉碎加水后有一定可塑性,可单独成瓷。但烧成温度偏低,只能达到℃,颜色不够白净,变形率也较高。
制备时先将瓷石敲成鸡蛋大小的石块,再用水车带动的石碓舂成细粉。
然后铲入淘洗池中搅拌。大颗粒沉入池底,较细的粉末溶入水中,产生泥浆。
用舀桶将泥浆舀入排沙沟再次沉淀,然后将上层更细的粉末与水的混合物引入沉淀池。
等到充分沉淀后,将上部清水排回淘洗池,泥浆则舀入稠化池进一步沉淀干燥。
大家是不是觉得有点复杂呢?其实简单来说,瓷石的淘洗就是利用水的浮力筛选出相对细腻的瓷石粉末。
接下来再讲一件瓷泥的制备~
瓷泥制备
瓷泥矿由于最初在高岭发现,所以又叫做“高岭土”,是一种土质原料,不需要粉碎。它不能直接成瓷,但与瓷石混合后可以提高瓷器的烧成温度和白度。
这就是瓷泥矿的淘洗池?
淘洗池沿着山坡建造,池底及四壁用砖石砌成,之间有沟槽相连,并设有闸板开关,闸板高度是槽深的一半。
将开采好的高岭土沿溪流冲下,进入淘洗池中。其间砂石和粗料等杂质因为较重会沉于池底,被闸板挡住,细土则流入下一个淘洗池继续这样的过程。
等到泥浆流入第三个池子后就在里面开始沉淀。最后放掉清水,等待池底泥浆进一步干燥。
看到这里,小编觉得必须为老祖先们的聪明才智点个鼓个掌呢!想出这样省时省力的办法,实在是太机智了!!!
制不(dun)
“制不(dun)”是景德镇土语,是指将制备好的原料做成每块约重2kg的方砖,便于之后按比例配制泥料和釉水。
当泥浆干燥到一定程度时按入木头制成的长方形模具里。
用割线裁去多余部分,稍放一会就可以轻松地脱开模子。
制好的墩子被整齐的排放在架子上干燥,等待进一步的混合、配制。
在过去资讯不甚发达的漫长岁月里,欧洲人一直对中国的瓷器充满迷惑,甚至一度以为这些光洁的器皿是来自于某种动物的骨骼或宝石矿。这些戏剧性的猜想一方面由于地区之间的隔绝,另一方面也是在于瓷土制备工艺的复杂和困难到达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上面和大家一起了解了瓷泥的原料是怎么采集提纯的,然而仅仅经过沉淀除杂之后的瓷石和瓷土并不能直接使用,想要得到精美的瓷器,必须将它们按一定比例混合后进行进一步精炼加工。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瓷土的精炼和陈腐~~
淘洗
这道工序一般会采用三个大木桶。中间的称为“粗桶”,为椭圆形。两边各放一只略大的圆桶,称为“细桶”。三只桶并排成一字型。
傍晚将一定比例的原料不(dun)子打碎装在簸箕中放入盛水的粗桶,让原料慢慢地化开。第二天取出簸箕,以及残余在里面的较大的颗粒。
用铁耙将桶内的泥浆搅拌均匀,过程中用浅锅舀水注入粗桶稀释。
从粗桶中舀出泥浆,过细目筛倒入细桶。
在筛子上放一块磁铁可以起到除铁的作用。
这道工序十分重要,是瓷土烧成后的白度以及光洁度的保障。
这时我们就得到了两桶细腻的稀泥浆,看上去有点像奶茶~~~怎么才能将水分尽快去掉成为泥的状态呢?
干燥
将细泥浆倒进有吸水功能的搁泥桶里晾晒并用手搅动,使干湿更加均匀。室外的阳光和桶的吸水性可以帮助水分快速蒸发。
待泥浆变成具有一定韧性的泥团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这时候瓷泥已初具雏形,只是结构比较松散,缺乏强度。为了使泥更加强韧,必须向做面食一样给泥团“上劲”。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炼泥”和“陈腐”。
炼泥与陈腐
炼泥时一般以青石板或布单铺地,隔开瓷土和地面上的普通黏土。以泥铲以品字形将泥料拍打在地面上。
然后赤脚沿边缘螺旋向里有规律地踩炼,脚印压脚印,逐层向上叠加,俗称“莲花踩礅”。
踩好的泥料呈圆柱体,用割线割成适当大小,密封保湿在阴凉潮湿的地方进行陈腐。
就像给面粉发酵一样。陈腐后的瓷土有更强的可塑性,还能减少变形和开裂。
经过以上的步骤,瓷土总算炼成了。
在亲眼看到这环环相扣的工序之后,小编觉得每一件陶瓷作品都凝结着难以计数的智慧。仅仅是原料的制备,就需要跨越漫长的时间,经过无数双写满风霜的巧手。现在的小编,哪怕只是拿起一只小小的杯子,心中也不禁不多了些感动和温暖呢!
(本文主要资料和图片来自《景德镇制瓷工艺》白明著)
长按,识别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白癜风偏方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