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疾病由来 > 积食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
积食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
现在生活好了,宝宝被呵护的无微不至,但是宝宝却会经常生病,体质好一些的1--2个月病一次,体质差一些的这个症状好了,下个症状又来了,把宝妈宝爸们累的筋疲力尽,宝宝也是面黄肌瘦......
为什么呢?
俗话说:“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意思是说要想小儿不生病,就不要给孩子吃的太饱、穿的太多。仔细琢磨一下这些话满有道理的,无论是哪一种食物再有营养也不能吃的太多,否则不但不能使孩子健康,反而会造成孩子“积食”,给小儿的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孩子还不具备自我控制的能力,只要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就会停不住口,尤其是到了逢年过节,面对美味佳肴,让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管住自己的小嘴是很难的,此时孩子的小肚子常常吃的鼓了起来。
积食的孩子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口臭、肚子胀、胃部不适、睡眠不安和手脚心发热等症状,甚至引起孩子发烧。
1、宝宝在睡眠中身子不停翻动,有时还会咬咬牙。所谓食不好,睡不安。
2、宝宝大开的胃口又缩小了,食欲明显不振。
3、宝宝经常不明原因的哭闹。
4、宝宝常说自己说肚子涨,肚子疼。
5、可以发现宝宝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那就是积食的表现了。
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腹胀、腹痛、口臭、手足发烧、皮色发黄、精神萎靡等症状。
(一)积食与咳嗽
积食会导致咳嗽,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食咳”。这在古代的医书上有很多记载,比如《内经》:“食于胃,关于肺”;《医学入门》:“食咳因积食生痰,痰气冲胸腹满者”;《脾胃论》:“脾虚肺最受病”。很多家长不理解,脾和肺是两个器官,积食怎么能引起咳嗽呢?这要从中医上就能解释得通了,因为五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积食过久,脾胃虚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导致咳嗽不止。所以说,看那些食咳的小儿,大多有积食化热的症状,比如说肚子胀、不爱吃饭、嗳腐、口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或便秘,舌质偏红、舌苔厚腻等。这时候给孩子用一些消食和胃为主、肺胃同治的药,效果就会特别好。
(二)积食与发热
积食导致的发热叫“积热”,吃的食物都停滞在中焦,积滞时间长了就会化热,热蒸于内,孩子体温就上去了。这类孩子大多面黄、腹胀、吐泻、乳食不化、大便酸臭异常,这都是吃东西吃住了。《脉经》中就说:“小儿有宿食,暮发热.明日复止,此宿食热也。
(三)积食与肺炎
积食为什么会导致肺炎?这也是一套多米诺骨牌:积食伤脾→脾虚生痰→痰贮于肺→痰阻肺道→郁久化热、伤肺。你看那些得肺炎的孩子,大多身体都不是太好,这跟积食时间长有关。脾虚日久→土(脾)不生金(肺)→肺阴亏虚→阴虚内热→子盗母气→脾气更虚。徐阿姨为啥看小儿病那么神,他就明确跟家长们讲,脾虚生痰,郁热炼液为痰;而痰贯穿于小儿肺炎疾病全过程,是小儿得肺炎的重要因素。所以,门诊上很多得肺炎的小儿,把脾胃功能调好了,肺炎也跟着好了。中医上有“杜痰”的说法,可以预防肺炎。为啥是这个“杜”呢?防微杜渐嘛,“杜”是杜绝的意思。
(四)积食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门诊上还经常见到一些小孩子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一生病就输液,再生病再输液,反复输液,孩子身体越来越差。其实,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也与脾胃功能障碍有关。上面说过,积食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影响到肺,但是“肺主皮毛”,所以有积食的时候小孩子体表一受寒,就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
(五)积食与咽炎咽炎
中医上叫“喉痹”。咽喉是肺胃的门户,积食的时候容易“化火”,而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以就会上攻到这个门户上,小孩子就容易生喉痹。所以,中医上给孩子治咽炎的时候,除了用解毒利咽的药以外,再给孩子用一些消积清热的,病就好得快。
(六)积食与头痛
头疼本来是成人才经常犯的毛病,但是经常有些小孩子也嚷嚷头痛,这是为什么呢?病根儿还是在积食上,最常见的表现是前额疼。中医最大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前额属脾胃,两侧属肝胆,头顶属心肺,后脑属肾。孩子前额疼,那就是脾胃出了问题。
(七)积食与便秘
再说一个积食与便秘的多米诺骨牌。古代有个小儿方面的医书非常有名,叫《幼科发挥》,上面说:“太饱伤脾”。太饱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吃得太饱,也可以理解为腹胀、积食。所以,就会有:太饱伤脾→脾常不足→脾胃运化不及→积滞肠腑→积久化热→积热蕴结→肠道传导失常→大便秘结不通。所以,有些家长一看孩子便秘了,给孩子吃点泻药吧!虽然当时有用,但过后更严重。因为它的病根儿不在那个位置。打个形象的比喻,您可以把积在肠道里的大便想象成船,肠道里的水少了,大便下不去,那就“增水行船”。多让孩子喝水,河(肠道)里的水多了,船自然就能起动了。如果孩子便秘比较轻,多让孩子喝水,便秘就可以解决了。如果还是解决不了,那可以吃一点消积导滞的中药,孩子便秘也很快就减轻了。
(八)积食与泄泻
泄泻就是腹泻、拉肚子。中医上说,积食常与“风寒”、“湿热”、“暑湿”之邪相兼并存,交结胃肠,脾胃气机难复升降之常,所以积食会导致泄泻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有些家长会懂点中医中药,给积食腹泻的孩子开药的时候,家长一看,会反问大夫:“孩子拉肚子都拉成这了,咋还给开通肚子的药呢?哎,这一点得让家长们长长学问。中医上有个说法叫“通因通用”,说白了就是“以通治通”。《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明确说:“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心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就拿积食腹泻来说吧,食滞内停,阻滞胃肠,导致腹痛泄泻,这时候不仅不能止泄,相反当消食而导滞攻下,推荡积滞,使积食去而泄自止。
(九)积食与盗汗
食滞肠胃→郁蒸化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小儿为纯阳之体,夜寐则阳入于阴,加之积热内蕴,所以晚上盗汗情况比较严重。这类孩子,用一些消积泄热的药,很快盗汗就消失了。
(十)积食与舌苔剥脱
小儿舌苔剥脱与现代医学的小儿地图舌相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乳积食滞,郁久化热,蕴结心脾,火热上熏造成舌苔剥脱所致。治以消食导滞、清心泻脾热的药,很快就好。
(十一)积食与贫血
积食容易导致脾虚,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积食时间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虚。从西医上说,孩子脾胃不好,就容易偏食厌食挑食,营养不均衡,时间长了就会贫血。所以,贫血的时候也应当调理脾胃。
(十二)积食与惊啼
《素问·逆调论》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有:食滞于中→气滞不行→胀满、腹痛→不眠不安。另外,还会积滞化热→内扰心脾→惊啼不止。
(十三)积食与荨麻疹、丘疹样荨麻疹
小儿积滞日久,容易损伤脾胃,导致郁而化热、聚湿生痰。而脾主肌肉四肢,这时候,一方面,热、痰、湿相合,外发于肌腠,容易导致荨麻疹等。另一方面,脾胃损伤,易感外邪。这时候内有积热,外有外邪,内外交攻,就容易郁于肌腠而出现荨麻疹等疾病。这时候,光用一些外用药肯定不行,还要加上消食和胃的药,孩子自然病就好得快了。
其实,小儿积食的危害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我自己的体重也有一些偏胖,医院内分泌科肥胖门诊的岳新副主任医师聊天的时候,他说的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中国人对“主食、副食”的定义还是很准确的。什么是主食,说白了就是主要的食物。什么是副食?说白了就是配着当点缀作用的食物。咱们到餐馆吃饭,人家会问,要什么主食?其实主食就是面条、米饭之类的。为啥肉、鱼等不归到主食而归到副食里?但是,咱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把主副食都弄反了,到饭店吃饭的时候,总是先把副食点一桌子,最后再上一小碗主食。所以人才会越吃越胖。因此,咱们平时吃饭的时候,应当以主食为主。多吃米、面食,肉啊、鱼啊什么的夹几口尝尝就成了。小孩子亦是如此,把副食当主食,孩子吃多了肯定就会积食,积食了就容易生内热,有了内热就容易外感风寒引起感冒发烧咳嗽,积食了就容易不吃饭导致偏食厌食营养不良等一系列疾病。
积食发烧
积食是因饮食不当损伤脾胃所致病证,吃的过多过饱,食物在胃中不易消化,引起食欲下降、厌食、恶心、呕吐、发骚、没有精神的一系列反映。出现的症状就是发烧,手脚心特别热,不思饮食。此病症状是身体发低烧,厌食,舌苔白厚,口臭,胃和腹部无任何不适感。需要调理一下脾胃。买些消食片(江中健胃片、武汉健民消食片)、保和丸、大山楂丸之类,吃5-6天会拉一次就会稀,体温就会降下来,就好了。如果经常这样,不单纯是食积问题,考虑是由于食积损伤脾胃,胃肠功能不良或者有胃肠炎,可能患有十二指肠溃疡或十二指肠炎症,建议多运动,适当运用中医药调理治疗。宝宝可以服用睿童和臭氧油1号调理。成人可以用砂仁猴头菇片能迅速恢复胃肠消化系统机能的平衡.通过提高胃肠器官免疫力来巩固机能的平衡,消除胃部疼痛,肠道不适等症状.抑制引发胃部炎症的幽门螺旋杆菌(HP)等有害细菌,有效防止胃病复发。
睿童(压片糖果)
调整食欲及免疫力,儿童发育期最理想的补充食品。
睿童的主要有效成份为各种食用菌的多糖。食用菌制品,是采用食用菌经科学方法精心调制的独特食品。调整食欲及免疫力。主要针对的是十二岁以下的儿童设计的,是儿童发育期最理想的补充食品。精心挑选多种上等天然食用菌,浓缩研制而成的天然食品,绝不含任何人工化学药物,品质精纯优异。
睿童产品配方由猴头菇,香菇,金针菇,灵芝,蝉花,胡萝卜,酵母粉,乌梅,蜂蜜,麦芽糊精,玉米淀粉,山梨糖醇,阿拉伯胶,硬脂酸镁等复方组成。
睿童功效适用:儿童偏食、厌食、体质差、脾虚症及反复呼吸道感染、体质过敏等疾病。本品是儿童发育期最理想的补充食品,增强儿童免疫力、增长智力、增加钙质吸收。睿童这款产品是针对12岁以下儿童研发的,针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症,消化不良,贫血,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相关症状(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症)。我们在服务的过程中,有很多儿童经常感冒,发烧,在服用了睿童以后,免疫力和抵抗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什么呢?均衡的营养+良好的食欲,由我们精心调配,含多种食用菌多糖及丰富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素的睿童”,是优良的幼童营养食品,长期食用,能促进幼儿胃口大开,发育健全,更为活泼可爱。
此外,本品还含有三萜类化合物、皂甙、黄酮、丙酯、等活性的成份及重要营养素,如蛋白质、铁、铜、锌、锰等,以及丰富的氨基酸,如:蛋胺酸、亮胺酸、异亮胺酸和结胺酸……长期食用,能促进幼儿胃口大开,发育健全,更为活泼可爱。
掌灸调理,可以灸神阙穴、中脘穴、气海穴、百会穴、足三里穴及整个腹部。
掌灸是简单易学的灸疗方法,安全舒适而无任何痛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文化瑰宝,是中医最古老的医疗保健奇术之一。
当今社会,空气、噪音的污染,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紧张、劳累的工作,加上不正确的生活习惯,给我们身心带来了或多或少的伤害。腰酸颈痛,睡眠不良,成了现代人的通病。月经不调、手足冰凉,更年期提前,更是现在大多数年轻女性的普遍症状。人们需要健康,更需要一种自然古朴、绿色无创、行之有效的调理保健方法。
而掌灸疗法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治疗和调理范围逐渐扩大,如内、外、妇、儿,特别是在保健预防疾病方面。掌灸疗法特别适合于现代人保健养生。同时对一些慢性病、老年病坚持掌灸,对于一些季节病、多发病提前掌灸都有良好的调治和预防作用。
大椎穴就在脊柱上的第一个骨节下凹陷处,(低头,肩劲处隆起的最高的那个骨头就是啦)非常好找,孩子平时感冒,流鼻涕都可以灸这个穴位,而身柱穴就在大椎穴的下面,在第三个骨节两侧的凹陷处。身柱,身体的支柱之意,适用于脑力不足出现的眩晕,中气不足出现的喘息,大气下陷出现的脱肛,督脉之气升举无力出现的腰背疼痛等症,还常作为小儿强身健体的穴位,被认为通治小儿之病。
小儿脏腑娇嫩,功能尚未健全,特别是肺,脾二脏较弱,因此小儿易患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泻,消化不良诸症。灸身柱穴就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身柱穴在日本医学界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年在长野县小学为小学生集体施身柱灸,这些小学生大多体虚易感冒,或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等症,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它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
另外,如果孩子咳嗽,还可以灸肺俞穴,而他就在身柱穴的旁边。上个月,孩子咳嗽,据他说中午在幼儿园都没睡好觉,因为咳的厉害,晚上,就给他灸上了,正好是周末,在家连灸了三天,基本不咳了,每次灸时,穴位上都会出汗,我觉得应该是排寒气了,后来又连灸了五天,就痊愈了,这次咳嗽一口药也没吃,所以我觉得这个掌灸真是太神奇啦!不愧是中华瑰宝啊!现在只要晚上有时间,俺都会给小家伙灸个十几分钟,前段时间幼儿园里发烧的孩子极多,而我们不知是不是得了掌灸的益,躲过一劫。
还有,我每天给孩子掌灸时都会配合泡脚,生病时这样更有助于散寒,有时没有泡脚单独掌灸时小家伙会喊烫,而泡脚时却不会,也许泡脚本身就会使身体发热,所以降低了掌灸与皮肤热度的差距吧。其实泡脚本身也好处多多的,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穴位),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
中医保健理论中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理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湿灼”的记载。
掌灸好处多多,但也有注意事项:大怒、大恐、大惊、大醉、过劳、过饱情形下是禁灸的!
掌灸时或掌灸后,喝一大杯温水,会更有助于排毒。
掌灸后半小时内不可以接触凉水,也不能吃凉的。
宝宝积食的解决方法有:
脊疗法:让患儿面孔朝下平卧。家长以两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捏3—5遍,每晚一次。
揉中脘:胸中与肚脐连线的二分之一处,即是中脘穴位。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每日两次。
摩涌泉:足底心即是涌泉穴。父母以拇指压按涌泉穴,旋转按摩30—50下,每日两次。
另外,可用温毛巾热敷肚子,也可用妈咪温暖的手给宝宝的小肚子轻轻地做顺时针按摩。缓解过于激烈蠕动的肠胃。
忌口不要吃辛辣食物,多喝水,吃易消化食物。
积食的饮食疗法
糖炒山楂
功能:清肺、消食,尤其是对付吃肉过多引起的积食。
做法:取红糖适量(如宝宝有发热的症状,可改用白糖或冰糖)入锅用小火炒化(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适量,再炒5-6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每顿饭后让孩子吃一点。
山药米粥
功能:调补脾胃,滋阴养液.运用于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做法:取干山药片克,大米或小黄米(粟米)克,白糖适量。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