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疾病由来 > 专家论坛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专家论坛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欢迎   DSM-5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9]:

  A.患者以下述一种(或多种)方式接触于真正的或者被威胁的死亡,严重损伤,或性暴力等创伤事件。1.直接经历创伤事件。2.亲眼目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创伤事件。3.获悉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或关系密切的朋友接触于创伤事件。4.反复经历或极端

接触于创伤事件中的恶性细节中(如,急救人员收集尸体残骸、警察反复接触虐待儿童的细节)(注:此标准不适用于通过电子媒体、电视、电影或图片的接触,除非这种接触与工作相关)。

  B.在经历创伤性事件之后,患者满足以下5个类别的任一类别:侵入性记忆,负性心境,分离,回避及唤起。并有下列9条(或更多)的症状,在创伤事件发生后出现或加重。

  B-1侵入性记忆的症状:1.创伤事件反复的、非自愿的和侵入性的痛苦记忆(注:儿童可能通过反复玩与创伤事件有关的主题或某些方面的内容来表达)。2.反复做内容和(或)情感与创伤事件相关的痛苦的梦(注:儿童可能做可怕但内容不熟悉的梦)。3.分离性反应(如,闪回),个体的感受或举动好像创伤事件正在重现(这种反应可能连续地出现,最极端的表现是对目前的环境完全丧失意识)(注:儿童可能在游戏中重演特定的创伤)。4.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类似的内心或外界迹象时,产生强烈或长期的心理痛苦或典型的生理反应。

  B-2负性心境的症状:5.持续性地难以体验到积极情感(如,不能体验到快乐、满足或爱的感受)。

  B-3分离症状:6.对自身真实感或周围环境的意识发生改变(如,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处于恍惚之中,时间过得很慢)。7.不能回忆创伤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通常是由于分离性遗忘症,而不是由于脑损伤、酒精、毒品等其他因素)。

  B-4回避症状:8.尽量回避与创伤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回忆、想法、或感受。9.尽量回避能够唤起此创伤事件或与其高度有关的痛苦回忆、想

法、或感受的外部提示(如,人物、地点、对话、活动、物体、情景等)。

  B-5唤醒症状:10.睡眠障碍(睡眠中断,难以人睡,或睡得不深)。11.激惹行为或易发怒(在很少或没有挑衅的情况下),典型表现为对人或物体的言语或身体攻击。12.过度警觉。13.难以集中注意力。14.过分的惊吓反应。

  C.此障碍(B症状)为创伤后的3天至1个月(注:症状通常在创伤后立即出现,但符合此障碍的诊断标准需持续至少3天至1个月)。

  D.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E.此障碍并非由于某种物质(如,药物、酒精)的生理效应或其他躯体疾病(如,轻度的创伤性脑损伤)所致,且不能用“短暂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5诊断与鉴别诊断

5.1诊断要点

  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多无阳性发现。1.遭遇过创伤性事件,且很快发病。2.有5个类别的任一类别症状:侵入性记忆、负性心境、分离、回避、唤起。3.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4.症状至少持续3天,最多不超过1个月;并发生于创伤事件之后的1个月之内。

5.2心理评估

  目前,诊断急性应激障碍的工具主要有用于成年人的简明创伤后障碍访谈(BriefInterviewsforPosttraumaticDisorder,BIPD)、急性应激障碍访谈问卷(AcuteStressDisorderInterview,ASDI)、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cuteStressDisorderScale,ASDS)、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tanfordAcuteStressReactionQuestionnaire,SASRQ),以及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儿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ChildAcuteStressReactionQuestionnaire,CASRQ)、儿童急性应激核查表(TheAcuteStressChecklistforChildren,ASC-Kids)等[1,3,10]。

5.2.1简明创伤后障碍访谈国际创伤性应激研究学会(ISTSS)前主席JohnBriere于年编制,年修订的简明创伤后障碍访谈(BriefInterviewsforPosttraumaticDisorder,BIPD)[11],包括用于识别和诊断由于明显的创伤事件导致的急性应激障碍(ASD)、短暂精神病障碍(BPDM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3个筛查表。BIPD也是1个半结构访谈提纲,可以在灾后心理干预工作中结合会谈灵活使用。

  在遭遇创伤事件后的1个月内,如果出现重新体验、回避和警觉性增高等症状,但没有明显的精神病症状,可以考虑是急性应激障碍。如果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可以考虑是短暂精神病性障碍。如果创伤事件发生后,上述症状持续在1个月以上,无论有无明显的精神病症状,都要考虑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这3个筛查表,可以对这3种情况进行初步的评估。

5.2.2急性应激障碍访谈问卷和急性应激障碍量表Bryant,Harvey,Dang和Sackville依据DSM–IV的诊断标准,开发了急性应激障碍访谈问卷(ASDI)。ASDI是结构化的临床访谈问卷,由19个项目构成。ASDI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同时效度,其项目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0,再测信度为0.88。Bryant,Moulds等人(在ASDI的基础上又开发了自评的急性应激障碍量表(ASDS)。ASDS的19个项目主要评价ASD症状的严重程度。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量表的α系数为0.96,27天间隔的再测信度为0.94。

5.2.3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由多个分量表组成,包含30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聚合效度、预测效度也都令人满意(Cardenaetal.)。SASRQ主要用于评价ASD的症状表现,无法对ASD做出诊断。

5.2.4儿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儿童急性应激反应问卷(CASRQ)是一自评式的诊断ASD的工具,施测对象为9~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该问卷包括48个项目,采用Likert3点计分。CASRQ不仅能够用于ASD的诊断,还可用于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Salmonetal.;Bryantetal.;Sinclairetal.)。

5.2.5儿童急性应激核查表儿童急性应激核查表(ASC-Kids)是Kassam-Adams开发的1个简洁实用的诊断儿童和青少年ASD的自评量表。ASC-Kids的适用人群是8~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5.3鉴别诊断

5.3.1分离障碍(Dissociativedisorders)分离障碍曾称“癔症”或“歇斯底里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分离障碍首次发病往往有明显的应激因素,尤其在初发病时,可以表现为蒙胧状态、假性痴呆等症状,很难与急性应激障碍区别。但是从分离障碍患者的性格特点,症状丰富多变,在轻微不愉快的生活事件作用下反复发作,且发作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做作性、暗示性症状多见等方面可予以鉴别。

5.3.2转换障碍(Conversiondisorder)转换障碍也称为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functionalneurologicalsymptomdisorder),通常在应激或创伤后发病,若急性发作时要与应激反应相鉴别。一般而言,转换障碍的表现更为多样化,并有夸张或表演性,给人以做作的感觉。病前性格有自我中心,富于幻想,喜好文艺等特点。转换障碍的发作具有暗示性,且多次反复发作。

5.3.3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双相障碍也可在应激源作用下发病,其主要症状以情感异常占优势,疾病过程以双相为多见,且病程较长,有循环发作趋向。

5.3.4急性脑综合征(acutebrainsyndrome)由于感染、中毒、脑血管疾病等引起的急性脑综合征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等状态,需与急性应激障碍相区别。急性脑综合征有一定的器质性基础,意识障碍往往具有昼轻夜重的波动性特点,且常常伴有丰富生动的幻觉,以幻视多见,另外体格检查的阳性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的异常结果也可以相鉴别。

5.3.5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在诊断ASD诊断时需排除器质性的问题,要注意在遭受创伤性事件时是否有头部外伤。遭遇创伤性事件后的头部外伤可能出现创伤性脑损伤,此时也可以出现ASD的症状。有头部外伤史的患者,应进行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明确有无创伤性脑损伤。

5.3.6短暂精神病性障碍(Briefpsychoticdisorderwithmarkedstressor,BPDMS)在遭遇创伤时间后出现的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主要症状为妄想、幻觉、言语紊乱、明显紊乱的或紧张症的行为。症状持续至少1天,但少于1个月。最终能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功能水平。

5.3.7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几乎相同,鉴别点主要在病程时间。急性应激障碍在遭遇创伤事件后马上发病,其病程为灾害事件发生的1个月以内。而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遭遇创伤事件后发病,而症状已经持续1个月以上。

6治疗

6.1基本措施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即心理危机干预。治疗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就近、简洁。治疗的主要目的,就是尽早消除创伤个体的病态应激反应,减少其随后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治疗干预的基本方法是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疗为辅[13]。由于本病由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引起,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让患者尽快摆脱创伤环境、避免进一步的刺激。在能与患者接触的情况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患者促膝交谈,对患者进行解释性心理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帮助患者建立起自我的心理应激应对方式,发挥个人的缓冲作用,避免过大的伤害。在与患者进行心理会谈时,不要避免和患者讨论应激性事件,而要因人而异,与患者会谈交流事件的经过,包括患者的所见所闻和所作所为。这样的讨论将有助于减少有些患者可能存在的对自身感受的消极评价。

  要告诉患者,人们在遭受创伤事件和强烈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之后,亲历了伤痛,失去了亲人朋友,在身体和心理上都会有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包括恐慌,忧虑,情绪低落,失眠,频繁做恶梦。有的人会烦躁易怒。他们也会心神恍惚,难以集中注意力。但是,这些反应都是人类正常的应激机能。很多人的症状都会有所缓解。虽然很多症状将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不会严重到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地步。要对患者强调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紧急意外时,不大可能做得更令人满意。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适当的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

  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6.2心理治疗

  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在ASD都有应用的报道[1,3,14-15]。常用的心理治疗技术如下:

6.2.1放松技术(Relaxationtechniques)放松技术也称为松弛训练,是一种帮助患者探索如何处理压力的很好方式。在对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中,放松技术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心理行为训练技术。

  有些人,特别是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和曾遭过虐待的人,在放松练习过程中可能会经历情绪上不适的感觉。虽然很少见,但是如果患者在练习中感觉情绪的不适,那就马上停下来。放松训练的步骤如下:静坐在舒适的椅上,靠背扶手椅是很理想的。睡床上也很好。尽可能的舒适-不穿紧的衣服鞋子不翘二郎腿。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再继续。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特殊部位的肌肉群交替的紧张和放松。紧张后比紧张前肌肉将会更加放松。注意体会肌肉的感觉,特别是紧张和放松的相反感觉。这时候你将会认识到特殊部分肌肉的紧张,并且能够缓解这种紧张。

  每做一步都不要紧张一定肌肉以外的特殊肌肉群。不要屏吸,磨牙或斜视。慢慢平稳的呼吸并且只想紧张放松的相反感觉。每次紧张10秒钟,每次放松10~15秒钟。数“1,,...”直到有时间间隔的感觉。记住每一步实际上是两个步骤-对每

组相对的肌肉进行紧张放松的循环。①手:拳头握紧;放松。手指伸直;放松;②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收缩-但是摇动你的手来保证你没紧张到握拳);放松(将手臂垂椅上)。收缩肱三头肌(试着向后弯曲你的手臂);放松(甩手臂);③肩膀:将肩膀向后拉(要小心);放松。向前耸肩;放松;④脖子(侧面):肩膀伸直放松,头慢慢转到右边,幅度尽可能大;放松。转到左边;放松;⑤脖子(前面):下巴紧贴胸前;放松。(不推荐把头扭到后面-你不要扭伤你的脖子);⑥嘴巴:尽可能将嘴巴张大;放松。嘴唇紧闭或尽可能撅起嘴;放松;⑦舌头(伸缩):嘴巴张开,尽可能将舌头伸远;放松(让其放在下腭)。尽可能回缩;放松;⑧舌头(向上向下):将舌头抵住上腭;放松。抵住下腭;放松;⑨眼睛:尽可能张大(皱眉毛);放松。紧紧闭上眼睛(斜视);放松。确保在每次紧张后完全放松眼睛,前额和鼻子;⑩呼吸:尽可能深吸气,再多吸点;像平样呼气15秒。呼出肺里所有的气-再呼出点;像正常吸气15秒;11背部:肩膀靠椅背上,向前推动身体,使背弯成弓形;放松。要认真的做,否则就不要做;12臀部:用力收缩臀部,将骨盆稍微向上抬离椅子;放松。屁股用力做椅子上;放松;13大腿:伸长腿并抬高6英寸,或者脚休息但不收腹。将脚用力踩地上或者脚休息;放松;14胃部:尽可能长的伸展胃部;完全放松。推挤胃部或者收缩就像准备对肠道产生很打冲击力;放松;15小腿和脚:点脚趾(不抬腿);放松。尽可能远的翘脚趾(小心抽筋-如果抽筋或是感觉到要抽筋了,甩几下);放松;16脚趾:随着腿放松,向地面点脚趾;放松。尽可能向上弯脚趾;放松。

6.2.2严重事件集体减压(CriticalIncidentStressDebriefing,CISD)CISD是一种系统的、通过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16]。是一种简易的支持性团体治疗。

  在大型灾难或战争中,对于幸存者、灾害救援人员、军人、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人,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CISD。CISD是一种心理服务的方式,并不是正式的心理治疗,面对的大部分是正常人。严重事件是任何使人体验异常强烈情绪反应的情境,

可潜在影响人的正常心理功能。严重事件造成应激是因为事故处理者的应对能力因该事件而受损。实践表明,CIS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干预方式。①CISD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②CISD的时限:创伤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干预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正规CISD通常由心理卫生专业人员指导,创伤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须对小组治疗有广泛了解,必须对急性应激障碍有广泛了解。在创伤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CISD。原则上,创伤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CISD;③CISD的实施过程:第一期:介绍期(IntroductoryPhase)指导者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介绍CISD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第二期:事实期(FactPhase)请参加者描述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第三期:感受期(FeelingPhase)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第四期:症状期(SymptomPhase)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急性应激障碍的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第五期:辅导期(TeachingPhase)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第六期:恢复期(Re-entryPhase)澄清;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整个过程需2~3小时(一个单元时间)。严重事件后数周内进行随访;④CISD的注意事项:a.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CISD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b.鉴于CISD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某些民族文化仪式或宗教仪式可以替代CISD;c.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如家中亲人去世者,并不适宜参加CISD。因为时机不好,可能会干扰其认知过程,引发精神障碍;如果参与CISD,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6.2.3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behavioralinterventions)目前,美国国家PTSD中心的研究指出:认知行为干预措施在缓解创伤暴露的严重后果,防止后续的创伤后精神病理学方面取得了最一致的积极成果(LauraE.Gibson,)。认知行为疗法(CBT)一般由创伤教育、放松训练、想象暴露、现场暴露、认知重构5部分组成[17]。

许多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创伤早期的ASD有着很好的疗效。Bryant等()把ASD个体分为认知行为疗法和支持性辅导2个治疗组。结果表明,认知行为疗法组被试治疗前后的ASD症状和抑郁症状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治疗之后评定PTSD,认知行为疗法组被试中符合PTSD的人数比例少于支持性辅导组。Bryant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ASD和预防PTSD的形成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6.2.4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社会支持是指个人可以感受、察觉或接受到来自他人的关心或协助(Reber,)。社会支持对ASD的干预作用也是有明显效果的。McGarvey等人现,在女性被试中,来自朋友的社会支持较低,可预测ASD的出现(Kangasetal.)。Fuglasang等人的研究表明,创伤个体对获得的社会支持的总体满意度与ASD显著相关。Sattler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低社会支持与ASD相关,低社会支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ASD症状的发展。Ozer等人对PTSD有关的一些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发现,知觉到较低社会支持的个体报告了较多的PTSD症状;同时,社会支持对PTSD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社会支持对PTSD的预测力随创伤发生的时间增加而增强。大量研究已表明,家人、朋友、医务人员、社会团体等各种渠道提供给创伤个体的情感支持、经济支持、心理咨询援助(包括心理咨询师指导下的自我帮助信息)等广泛的社会支持,对ASD个体的恢复,对抑制PTSD症状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效果(Anonymous,;Scholesaetal.;Goldetal.)。

6.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但在ASD急性期也是常常采取的措施之一[1,3,18]。适当的药物可以较快地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便于心理治疗的开展和奏效。

  常用的药物有抗焦虑药、抗抑郁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抗惊厥药等。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选择。用药的原则是小量、短程、及时调整。对那些表现激越兴奋的患者,常用艾司唑仑(舒乐安定)、劳拉西泮、佐匹克隆和三唑仑等抗焦虑药或催眠剂;对精神运动性兴奋,严重抑郁的病人可酌情选用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抗精神病药,或阿米替林及SSRI等抗抑郁药。

  一些与精神活动关系密切的中药,也可以用来对症治疗。以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为主(阳证)的患者,可选用重镇安神的方剂,如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磁朱丸等。以精神运动性抑制症状为主(阴证)的患者,可选用养心安神的方剂,如柏子养心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心丸等。最好是依据辩证施治来调整中药方剂。

6.4环境治疗

  为了减弱或消除引起发病的应激处境不良作用,应尽可能离开或调整当时的环境,消除创伤性体验,对整个治疗有积极意义。环境治疗的另一含义,包括对患者康复后生活和工作方面的指导和安排,必要时重新调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生活规律等。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协同有关方面进行安排,这对预防有良好作用。

7预防、预测与预后

7.1预防

7.1.1基本措施ASD的预防主要是平日培养健康的心理、自我保护意识和提高处理应激事件上的应对能力[19]。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协同有关方面改善环境,进行合理安排,尽快脱离发病当时环境,包括对患者康复后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帮助、指导和安排,重新调整好患者的生活。必要时重新调换工作岗位,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生活规律,培养生活的乐趣,重视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以利于患者尽快康复。这对预防有良好作用。

7.1.2心理健康教育在应激反应中,认知评价起着关键作用,而教育是改变认知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对个性特征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救援人员和军人,平时就要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并让个体了解到有些情绪反应并不意味着脆弱或无能。掩饰或回避会阻碍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不利于心理健康。

7.1.3提高机体应激对抗水平Natick科研中心研究认为,食用含有大量酪氨酸的高蛋白食物可明显提高参战人员对应激状态的耐受力,维生素、微量元素Zn对机体在应激反应的调节作用中也起一定的作用。睡眠剥夺情况下,短效催眠药对机体认知

能力、警觉性的保持也是有较好效果的。英军在年的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中,即应用苯二氮类药物调节士兵睡眠和防治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7.1.4心理干预为了减少ASD和PTSD,应采取事前干预、事中干预和事后干预措施[20]。事前干预选择易发生的ASD个体或群体,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心理训练。研究表明,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想像、生物反馈训练等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功能。通过心理训练,可使正性情绪和积极应对分值显著增加,进而提高易感人群的应激耐受力。事中干预指对已发生ASD的个体提供一系列的医学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最常用的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防止ASD转化为PTSD。事后干预是对已确定的PTSD及其他心理障碍进行治疗。

7.2预测

  DSM系统引入ASD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识别出以后可能出现PTSD的受创伤个体[9,21]。Harvey和Bryant在对交通事故幸存者的研究中发现,78%的ASD个体在创伤6个月后形成PTSD,相对于非ASD个体,ASD个体更有可能出现PTSD。Harvey和Bryant以交通事故后中度脑损伤个体为被试,考察ASD对PTSD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中度脑损伤的ASD个体,80%在创伤2年后被诊断为PTSD。Kangas等人(b)的研究发现,在癌症患者中,ASD和PTSD之间存在较强的预测关系,并且,ASD中的分离反应,是6个月后的PTSD的最佳预测指标,同时也是确定PTSD严重程度的唯一的预测变量。另外,一些研究也发现,非ASD受测者发展成PTSD的数量与ASD受测者发展成PTSD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ASD受测者更有可能形成PTSD(Kangasetal.c;)。Meiser-Stedman等对经历单一创伤事件的儿童进行研究后发现,ASD与之后出现的PTSD相关显著。

  尽管ASD有更大的可能发展为PTSD,但许多研究者对ASD的诊断标准及其对分离症状的强调仍有质疑(HarveyBryant),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开始   虽然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ASD是预测PTSD的一个较好指标,可据此对那些可能出现PTSD的个体进行早期干预。但在不同的研究中,ASD预测力的波动较大,这意味着可能存在其他调节因素。探索和确定这些调节因素,应是将来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

7.3预后

  ASD发作急骤,经及时治疗,预后良好,精神状态可完全恢复正常。急性应激反应,一般在异乎寻常的应激源的刺激下几分钟内出现,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可在2~3天内(常可在几小时内)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1周内可缓解,一般不会超过1个月。预后良好。

欢迎







































治白癜风专业医院
白癜风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gph.com/jbyl/6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