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疾病由来 > 媒体动态颈椎病何以跃居中国第一病
媒体动态颈椎病何以跃居中国第一病
你了解自己的颈椎吗?你饱受过颈椎病的折磨吗?你知道应该如何防治颈椎病吗?此文开篇前,我们之所以一再提到颈椎,是因为过去人们不以为然的颈椎病,其发病率如今早已超越乙肝、高血脂等疾病,成为我国排名第一的影响人们健康的大问题。
——医院专家谈颈椎病的危害和防治
在西府大地,说到颈椎病的防治,不能不提到医院颈腰病专科;医院这个重点专科,绕不开治疗此病有着传奇色彩的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王喜祥。
好了,让我们先从两个典型的病例说起。
病例一:某公司李经理,正值壮年,却时常头痛头晕,心烦意乱。全国各地求医,检查拍摄的X光片、核磁共振片、CT片摞起来有一寸厚,仍查不出病因。可在王喜祥这里,一张X光片查清了病因,五分钟治疗解决了头痛头晕问题。原本已经有些精神抑郁的这位经理,拉着王喜祥的手连说“神了”。
病例二:一位教师,课讲得很好,但就是不敢站着讲课,站着讲课就头晕气短,甚至摔倒,虽多方求医,但始终找不到病因,自己痛苦不说,还感觉愧对学生和家长。王喜祥得知后,开课前双手放在他的颈部,揉、推、拨、滚……然后说,试试看能不能站着讲课。当天下午,这名教师哽咽着打来电话,说他自己都不相信,当天两节课都是站着讲完的。
医院推拿科,也是接诊颈椎病患者特别多的一个科室。同样称奇的故事,科主任邓宝锋也有许多。
黎某是一位年轻的大货车司机,一次跑长途回来后觉得腰酸背痛脖子硬,就相约同伴去了街头一家按摩店。当晚,黎某就觉得不得劲,过去一夜无尿,可现在半小时就要小便一次。医院泌尿科治疗,均不见成效。最终是邓宝锋的20分钟推拿,让这名司机小便如初,睡上了好觉。
以上病例中的患者都是颈椎病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颈椎病缘何难查,多有误诊?得了此病又该如何求医问药呢?下面,我们不妨听听专家的说法。
患者不分老少症状五花八门
“颈椎病?不会吧,我儿子才13岁呀。”
我们见到王喜祥时,一位带着孩子前来看病的年轻妈妈正皱着眉头喊着。随后,又埋怨儿子:“跟你说别老玩电脑老玩手机,不听!看看,小小年纪就得了老年人才得的病了!”孩子自知理亏,耷拉着脑袋躲在妈妈身后不敢吭声。“像这样的小患者,十多年前一年见不到几个,如今已是屡见不鲜了。”王喜祥一边给这个小患者做着治疗,一边感慨地说道,颈椎病如今已有“中国第一病”之说,遗憾的是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医务人员对此却认识不清。
认识误区之一:颈椎病是中老年疾病。在脊椎骨中,颈椎体积最小,最灵活,活动频率最高。在日常生活、工作及运动中,它承受着各种负荷、劳损。因此,颈椎病过去一向都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但是,近年来颈椎病患者的低龄化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青少年和上班族患颈椎病的人数陡增,高发年龄从55岁一路跌至39岁。换句话说,就是现今年轻人患颈椎病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年人,只是仅次老年人之后。
认识误区之二:颈椎病不就是脖子僵直,肩部酸痛吗?无妨大碍。脖子僵直,肩部酸痛只是颈椎病最轻的症状,许多人想都想不到,有些要命的病症,其实是因颈椎疾病突然变脸在作祟。比如胸闷、腹胀、牙疼、高血压、视力下降、突然晕倒、恶心呕吐、乳房疼痛……都有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此外,关于颈椎病的诊断,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医生需要详尽、细致地询问病史,在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基础上,还需经过慎重分析、鉴别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王喜祥说,正因为颈椎病的症状复杂多变,许多症状看起来与颈椎风马牛不相及,才导致不医院的神经科、心内科、泌尿科、消化科,并且各项检查做了个遍,都查不出病因,导致情绪低落、疑心重重,甚至抑郁。
邓宝锋手中有一个数据,医学上发现颈椎病至少可引发全身70种病症。他结合这个数据补充说,颈椎病细分的话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脊髓型、混合型,其中,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尤为“五花八门”,也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从国内外相关报道来看,颈椎病由于误诊或治疗不当,致残致死的案例并不鲜见,颈椎病引发的猝死也有报道。
低头一族兴起颈椎疾病高发
马路旁、餐厅里、公交车上,注意观察,十有八九的人都是低着头玩手机、刷微博……科技的发达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在催生了一大批“低头族”的同时,也使得颈椎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并呈年轻化。
统计资料显示,临床上,得颈椎病的年轻人中有三类人群最常见:每天长时间面对电脑工作、打游戏和端坐桌前打麻将的年轻人,学习负担重、书包过重的学生,以及长期躺在床上看电视、玩手机的年轻人。
王喜祥介绍说,这三类人群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甚至低着头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属典型的“低头族”人群。
为何“低头族”人群易得颈椎病?这要从人的颈椎结构说起。
颈椎位于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共由七块颈椎骨、6个椎间盘组成,它上托头颅,下连躯体,脊髓在这里穿过,大脑发出的各种神经支配信息,都是从这里输送到全身,全身也通过这里向大脑发送神经信息。在颈椎前部,还有血管,呼吸道、食管等复杂的生理器官,是人体劳动强度最大的枢纽关节部位。
王喜祥结合美国的一项科研成果说,头部弯曲60度时,颈椎会增加27千克的额外压力,弯曲45度时,增加22千克的压力,弯曲30度时,增加18千克的压力,弯曲15度时,增加12千克的压力。由此可见,长期“低头弯腰”对颈椎的损害。
邓宝锋则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低头一族”为何易得颈椎病。他说,假如把颈椎比喻成起重塔吊架,其周围的韧带和肌肉就像固定吊架的钢索,当钢索松弛时,塔吊架就会晃动,起重的动作就会受到影响。颈椎病就是肌肉和韧带松弛后脊柱呈现不稳定状态的一种表现,患者常常感到头、颈、肩、臂等部位疼痛及麻木,累及椎动脉及交感神经时,则可出现头晕、心慌、心跳等相应症状。
由于颈椎的特殊结构以及所处的生命中枢部位,颈椎病症状复杂多样,特别是当其影响内脏器官功能时,人们容易将其与多种病相混淆,如颈椎晕眩会被误诊为美尼尔综合征、颈椎病头痛会被误诊为神经性偏头痛、颈心综合征会被误诊为心脏病、颈性高血压会被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等等。
因此,王喜祥等专家提醒市民,如果身体有以下表现,就要想到是不是颈椎出了问题:久治不愈的头痛或偏头痛;久治不愈的头晕;非耳部原因的持续耳鸣或听力下降;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齐、类似心绞痛的症状等;久治不愈的低血压;“莫名其妙”的高血压;久治不愈又“找不到原因”的内脏功能紊乱,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总是将头歪向一侧;不明原因的反复“落枕”。另外,某些儿童视力改变,如近视眼等也可能与颈椎移位有关。
加强锻炼保养及早治疗莫拖
在与王喜祥和邓宝锋的交谈中,我们始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许多颈医院医院都查不出病情,从而导致误诊,最后却能在医院找到病因,并取得令人惊喜的疗效?医院掌握着什么“大杀神器”从而被人们称为是颈椎病的“克星”?
对此,王喜祥作了客观分析。他说,首先,是一些患者对颈椎病的复杂病因没有认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头昏头晕就找脑病科的大夫,心慌胸闷就找心内科的医生,进医院挂号时就没选对科室。这当然不能全怪患者本人,只能说颈椎病因太过复杂了。比如,一些妇女乳房胀痛,也是由于睡姿不当或长期颈椎劳损等,压迫颈部神经,引起顽固性乳房疼痛。从这个角度上说,普及颈椎病知识,全社会任重道远。
其次,从医生角度上说,术业有专攻,哪个医生都不会是全才。就以颈椎病检查拍X光片来说,怀疑病人有颈椎病,医院只拍两张片子,即颈椎正、侧位片,而作为专科,医院颈腰病专科不但会拍摄颈椎正、侧位片,还会根据需要加拍颈椎过伸过屈(抬头低头)侧位片,左右斜位片,如怀疑有寰枢椎病变者还要加拍张口时的正位片。文章开头所提到的那两个典型病例中的患者,就是加拍了颈椎过伸过屈侧位片,才找准了病因。
医学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属于经验科学,对于中国第一病的颈椎病,医院颈腰病专科、推拿科可以说是见多识广,应对办法自然也出类拔萃、别具特色。在这里,我们不妨听王喜祥、邓宝锋一一道来。
手法整复。人体的31对神经分别从颈椎的椎间孔穿出并贯穿全身,颈椎骨与骨之间只要有轻微的错移、不正,就会压迫神经、血管,引起一系列的感觉运动障碍和脏腑生理机能改变。手法整复就是通过医生手法的揉、按、捏、拨、滚、提、扳和带功操作,使错位不正的颈椎形态恢复到正常位置,以达到筋、腱、骨、肉之间的平衡,从而解除、减缓患者的不适和疼痛。手法整复古朴简便,疗效明显,在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
推拿按摩。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治疗可以调和气血,祛风散寒,舒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颈椎在整个脊柱中是最脆弱的一个部位,千万不能随便按摩推拿。正规的推拿按摩讲究手法,拿一指禅推法讲,要求医生要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每个手法都有着不同的动作要领,总的要求要以达到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的效果。
针刀。小针刀既可以通过针刺手法起到针灸作用,又能在体内发挥松解、剥离等作用,将病理因素粘连、瘢痕、挛缩等彻底松解。
牵引。颈椎牵引常作为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辅助疗法。它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此外,还有理疗、离子导入、针灸、艾灸、药浴等,都能改善颈部的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纠正颈椎动态平衡失调,缓解症状。
医院院长鲁潘贵介绍说,作为一家有着60医院,多年来不懈宣传普及防治颈椎病的知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应当说,绝大多数颈椎病都可以通过上述非手术疗法治愈或缓解。而对于颈椎严重变形、椎管狭窄的少数患者,医院脊柱科也有十分先进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其中脊柱二科的椎间孔镜微创技术还走在了全省的前列,闻名西北地区。
颈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怎样才能远离颈椎病呢?专家也给出了忠告。
王喜祥的忠告是九个字:少低头、少摇头、睡好觉。王喜祥说,睡好觉中包括要选个合适的枕头,这一点很重要。
邓宝锋的忠告为四句话:保持正确姿势、注意动静结合、尽量少坐多动、注意保护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