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预防治疗 > 问道李宝林我与大山

问道李宝林我与大山



李宝林

中国国家画院一级美术师、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长、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艺术专业委员会主席。

问道李宝林:我与大山

喜欢本文请转载遍~

文/李宝林

  山水蕴藏着人对大自然的深厚、宽广甚至悲怆的情怀。而我要追寻的,则是那亿万年屹立不动的大山所展现的无以伦比的永恒与博大,无可名状的沉默与悲壮。

  我爱山,爱其凸显天地之大,宇宙之无穷。

  我爱山,尤爱西部大山,爱其伫立于万古洪荒,任日出日落巍然不动之悲怆。

  我爱山,爱其外冷内热,爱其冰雪覆盖之外表下雪水消融,渐成生命之源泉暗流涌动,正是它们最终汇聚成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养育了我们这个中华民族。

李宝林-欧陆风-*34

  雪域大山,是我写不尽画不完的梦中之境,它变化莫测的身姿是造化神秘的杰作;它的傲岸,吸引着人们向上攀爬;它的博大,激起各种悠扬的回响。

  山亦如人,各有性情,或阴柔、或刚烈、或灵秀、或苍茫、或华茂、或朴拙;画山如同画人,妙在相看两不厌。

  山之结构如人之体貌;山之神韵如人之气韵;山之朝晖夕影、阴晴变幻如人之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走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我的内心充满感恩之情,山,在我的笔下因之变得润泽起来。其实,苍也好,润也罢,说到底不过是我以我笔写我心,点点滴滴总关情。

  画大山,胸怀必须大,下笔肯定,才能画出山的伟岸。没有力度和体量感,就没有感召力。然胆大还需心细,不能用蛮力,要将一颗活泼泼的心系在整座山上,体会人山合一,山就是人,人就是山的感觉,最终物我两忘,滋生出天大地大任我遨游的豪情与胸怀。

李宝林-书法

  好画常在有意无意间画出,画画,太有意拘谨,太无意潦草,有意无意之间最是难得。画虽完成,意犹未尽,四顾茫然,恍兮惚兮,人在画外,神却在画中。

  画者先存仁心,以山为师、以山为友,与山同处,听山风过耳、观山高水远,相处日久,可达返璞归真、灵魂净化之境。

  五代荆浩提出“生死刚正谓之骨”。骨非但指作品本身之技法,亦关乎创作者之人格。画家在作画之外,修身养性,力求内心完善,刚正不移,不因世风移而心生浮躁,居闹市而心安然,画作自能传递山水力量之骨气、骨力。

  “骨”具有多重含义,在艺术领域,它不但指作品本身用笔精准、有力,表现出自然的形质,还体现了创作者正直高尚的人格。骨意味着毅然决然,毫不含糊,在生死关头也刚正不阿。

  中国“风骨”一词,经长期演绎具有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后世审美取向。对风骨的强调,即是对内在情操和外在力量的强调。

  吾早年用笔,重以线取形,以线彰显人物之风骨,力求落笔有力,全其骨气。用墨则化繁为简,以干皴、渴点略染辅助用笔。

  石鼓文、青铜器上的铭文斑驳厚重、古朴自然,汉画像石砖和篆刻在很小的空间里布置很大的天地,那种线条组合体现出来的古意和韵味让我着迷。

  吾潜心用笔,反复揣摩金石、古篆及汉砖之线条,体悟金石韵味。以线为主绘画长达逾二十载,方转而重墨。

  画品如人品,要想画出铮铮铁骨的硬朗,心中得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什么样的胸襟,画出什么样的画。

  中国画讲究笔墨,最高境界是苍润并济。

  苍乃厚重,如干裂秋风,润乃华滋,如涓涓春雨。

  苍有风骨,润含情致,苍主刚健,润主柔美。

  干,干裂秋风,润,润含春雨,苍与润就像一对互相吸引却各不相让的恋人,苍润并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古代画论有“墨分五色”之说,用墨应干净清爽、笔墨松动。松动而不流于草率,方为佳作。

  笔墨松、毛、涩,润而不浮、厚而不滞、放而不野、柔而不弱、方有苍润并济、刚柔并济、疏密有致之美感

  墨,无外乎浓、淡、干、湿,墨性无外乎重、逸、苍、润。凡浓重之笔,性必刚烈,果敢。湿润之淡墨则逸情,隽永秀雅。

  画之结构要严密有序、互相关联、相互呼应、紧凑有致;画之笔墨则务必松动,不懈不促,不妥不粘。

  大山,在中国,是故乡与祖国的象征。

  它还是中国的古老传说中,天的支柱,有它支撑,天才不会塌。

  二千年前,孔子登泰山发出小天下的感叹,倘若他曾行走雪域,面对这样比泰山高出无数倍的大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艺术面对面

合作联系

  基于澳门莲花卫视《名家书画》、《艺术面对面》杂志、《中国美术报》,搭建艺术面对面互动平台。澳门策展,艺术家电视专题,特刊杂志,书画收藏。请联系陈先生:+-(澳门),(大陆)。投稿:ysmdmw

.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gph.com/yfzl/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