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预防治疗 > 假说历史若使朱蒙高句丽灭于萌芽
假说历史若使朱蒙高句丽灭于萌芽
很久很久以前,在那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关于日神和水神家族的故事.....
一、高朱蒙的传说
高句丽国的第一代国王——东明王,叫高朱蒙。说起高朱蒙,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韩国曾拍有一部81集的古装神话剧《朱蒙》,述说了高句丽国王朱蒙和朝鲜史上第一位女王召西奴之间的爱情故事,因严重歪曲、篡改、杜撰历史,被大陆广电网络封禁)
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国东北有个扶余国。扶余国的国王解夫娄,上了年纪了,还没个儿子。他就天天向山川祈祷,希望老天爷能赐给他一个儿子。有一天,国王打猎回来,坐骑站在一块大石头前,一动不动,扑簌簌地掉眼泪。国王觉得奇怪,立即叫人掀开石头一看,那底下压着一个孩子,长得象金色的青蛙。国王喜出望外,心里想:这分明是老天爷赐给我的儿子。他就把孩子抱回家去,取名为金蛙,立为太子,养了起来。
这时候,天帝的儿子解慕漱,早晨乘坐五龙车下凡,白天处理政事,到了晚上还要乘坐五龙车回天宫。当时,人们称解慕漱为天王郎。
有一天,解慕漱到鸭绿江边打猎,忽然看到有三个姑娘在河里洗澡玩耍。他看着看着,着了迷啦。心想:和凡间的姑娘成亲,那该有多好啊!他刚想派人去叫她们,她们仨又很快地钻入水中,没影儿了。后来知道,在这大河里有位河伯神,她们仨是这位河伯神的三个女儿,老大叫柳花。
手下的一个吏卒,看出了主人的心思,便向天王郎进言道:“大人,以小人之见,莫不如在岸边盖一幢宫殿,请姑娘们上岸来,托大人的福,让她们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岂不美哉?”
解慕漱听了,认为有道理。于是就用鞭子在沙滩上“沙沙沙”,勾勒了几下,眼前立刻出现一幢雄伟壮观的铜质宫殿。
解慕漱将宫殿装饰得堂皇富丽,内厅里摆满了珍馐佳肴、玉液琼浆,散发出一阵阵美味醇香。
这一天,晴空万里,姑娘们和往常一样,又来到河里洗澡,然后悄悄地溜进宫殿,酒足饭饱之余,就在那里高高兴兴地玩乐。正在这时,解慕漱飞也似地跑过去,拦住了柳花,说:“我是天帝的儿子解慕漱,请不要害怕。”
姑娘听到这银盘落珠般的声音,又瞥了一眼这位小伙子白玉般俊俏的脸,刚才那个紧张劲儿才慢慢地松缓过来。从此,他们俩就经常会面,感情渐深,日子久了,俩人好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河伯神听说了这事,十分震怒,立即派手下人找到解慕漱问道:“你是何人,如此胆大妄为,竟敢调戏河伯神的女儿?”
“我是天帝之子解慕漱,请你立即转告河伯神,我将娶他的大女儿为妻。”
河伯神听了,大发雷霆道:“什么?是天帝的儿子?那就叫柳花公主陪他进宫来,听我发落。”
解慕漱和柳花,坐着五龙车,一眨眼的工夫便来到了水宫。
河伯神开门见山地问道:“你是天帝的儿子,都有什么本事?”
解慕漱胸有成竹地回答说:“不敢说有什么本事,但只要一比试就会明白的。”
河伯神二话没说,“扑通”一声跳进水里,变成一条鲤鱼游来游去,解慕漱也紧跟着跳进水里,变成一只水獭,紧追不舍,鲤鱼眼看就要被捉住了,就赶紧浮出水面,变做一只鹿,往山坡上跑去,而解慕漱摇身一变,成了一只豺狼,象风一样追过去,要张口咬住小鹿尾巴,河伯神慌忙变成一只野鸡,“扑棱”一声飞上天空,解慕漱眉头一皱,一抖身就变成了一只老鹰,扑扇着翅膀飞过去,把野鸡捉住了。
到了这时候,河伯神才感到解慕漱的本事的确不凡,确认他是天帝的儿子,便答应了这门亲事,择吉完婚。可是,河伯神还是对解慕漱放心不下,怕他变心,休掉自己的女儿。于是灌醉了解慕漱,然后,将柳花和解慕漱装进皮囊里,放在五龙车上飞上天。
五条龙很快就起动了,然而,还没等钻出水面,那解慕漱就醒过来了,觉得烦闷得很,就拔出柳花头上的金簪儿,往皮囊扎了个眼儿钻出去,自个儿飞往天国去了。因为天王郎不在车上,五条龙脱掉后鞧,扔下龙车飞回天宫,柳花姑娘也就升不了天,返回水宫来了。
河伯神看到女儿哭丧着脸回来,怒冲冲的说:“你不听爸爸的话,败坏门风,丢尽了脸,你知罪吗?”然后命令手下人,将柳花的嘴唇拉长三尺,扔进长白山南侧的优渤水里,永远不让她回人间。
岁月如流水,前面说到的那位金蛙王子,如今已经做上了扶余国的国王。有一天,金蛙王发现,自己的饭桌上,鱼不上桌了,便叫来渔翁问起这件事。
渔翁说:“近来,优渤水出现一个怪物,没法捉鱼。”
金蛙王听罢渔翁的话,下令向水中撒下渔网,把那个怪物捞上来。可是一捞,渔网被撕破了。后来织了一张铁网撒下去,果然捞上来一个披头散发、长嘴唇的女人。金蛙王打发人问她是什么人,为什么生活在优渤水里?那怪人指着嘴唇摇摇头,金蛙王看明白了她的意思,又叫人一次又一次地分三次剪去了长嘴唇。那怪女人这才说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金蛙王知道了这女人是河伯神的大女儿,天帝的儿媳妇,哪敢慢待她呀,就把她安排在后宫里奉养起来。
可是奇怪的很。自从柳花住进后宫以来,有一缕强烈的日光直照在柳花身上,柳花怎么躲也躲不开,过不几天,她出奇地怀孕了,生下的竟是一个足有五升大的肉蛋。
金蛙王听了大怒,说:“人,生了个肉蛋,是不吉利的预兆。”立即让手下人把肉蛋扔给猎狗吃,可是它们都不吃,他们又把肉蛋扔在路上,牛马都躲避它;后来把肉蛋扔进了深山沟里,不到一袋烟的工夫,山里的飞禽走兽就围拢上来,围护着它,到了晚上和阴天,那肉蛋还闪闪发光。金蛙王叫手下人剖开肉蛋看个究竟,可就是破不开。金蛙王觉得这肉蛋是个神奇之物,又还给了其母柳花。
柳花将肉蛋裹好,放在热炕头上,过了几天,一个又俊又精神的小男孩儿破壳而出。孩子洪亮的哭声,惊动了金蛙王,金蛙王跑过来一看,孩子又胖又俊,心中大喜,认为这孩子是天帝的子孙,培加关怀。
孩子刚满月,竟能咿呀咿呀地说起话来,还能走路。有一天,孩子说:“妈妈,这该死的苍蝇叮得我睡不着觉,你给做张弓和几把箭吧,我把它们统统射死!”
妈妈用苇杆儿做成了弓和箭,交给孩子。苍蝇落在纺车上,这孩子一箭射死一只,箭箭射中,无一落空。
孩子日日夜夜地长,起早贪黑地勤奋读书,还要上后山练射箭舞刀。他要射飞鸟的眼,箭准能射中眼,他要射老虎的脑门子,箭不会射到老虎的鼻尖儿上,真是百发百中,练就了一身好箭法。当时,在扶余国里称神弓手为朱蒙,随之叫这孩子也被称为朱蒙。
这时候,金蛙王有七个王子,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朱蒙的本事。有一天,金蛙王带着七个王子和朱蒙,进山打猎。王子及其随行的,只打了一只鹿,而朱蒙一个人就打了十多只鹿和狍子。王子们好生嫉妒他,不但抢走了朱蒙的鹿和狍子,还把朱蒙绑在一棵大树上。朱蒙越寻思越来气,用尽吃奶的力气,“嘿”的一声,把大树连根拔起,拖着大树回宫里来了。
妈妈看到此情此景,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板跑过来给儿子解开绳子,问道:“你这倒底是怎么回事?”朱蒙将事情的前前后后讲了一遍。母亲听了,对孩子的将来深感不安。
王子们听到朱蒙连根拔掉大树,都吓傻了。他们联合起来抢先到父王面前说朱蒙的坏话,要千方百计地除掉他。金蛙王的大儿子带素说:“朱蒙非人所生,勇猛无比,本事无双,人人敬畏,若不及早除掉,恐怕后患无穷。”
金蛙王知道,自己和朱蒙是天老爷赐给人间的,不能杀朱蒙。寻思之后,就派他去草原养马。朱蒙感到让自己去养马,是委曲了他,不愿去。
妈妈劝说朱蒙道:“男子汉大丈夫,要成就一件大事,没有一匹骏马是不成的。你这次去草原放马,是天老爷让你得骏马的好机会,千万不能耽搁。你去了,要选好一匹好马,到时候会有用的。”然后,贴着朱蒙的耳朵,悄没声的告诉他,应该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
朱蒙到了马场,按着妈妈的吩咐,在圈内挥起鞭子,挨着马猛抽,那些马挨了鞭子,连叫唤带尥蹶子,横冲直撞,就是挑不过栏杆儿,只有一匹枣红马轻巧地蹦了过去。
朱蒙高兴了,心想:“妈妈说的那匹骏马,就是它。”接着把那匹马牵过来,掰开嘴,往舌头底下扎进了一根细针。这匹马呢,疼得直叫唤,不吃料,也不喝水,一天天瘦下去,皮包骨头,耷拉着脑袋,满脸是眼屎和鼻涕,眼看就要不行了。
正好这时候,金蛙王来马场巡视,看朱蒙养马养得怎么样?他看到朱蒙把这群马喂得滚瓜溜圆,高兴得他大加称赞一番,金蛙王自己造了一匹好马,把最瘦的那匹马赏给了朱蒙。金蛙王一转过身,还没有离开马场呢,朱蒙就把枣红马舌下的细针拔了出来,加草添料,精心饲养,没过多久,这匹马就体壮膘肥,活蹦乱跳。
金蛙王又领着王子和朱蒙去打猎。朱蒙追鹿进深山,突然乱箭从四面八方射向朱蒙。朱蒙边挥舞剑刀挡住乱箭,边高声大喊:“不要射啦,朱蒙在这里。”朱蒙越喊,射来的箭矢就越多。朱蒙这才意识到王子们要加害于他。于是朱蒙绕着道,策马扬鞭赶回家里来。
妈妈听了,意识到局势的险恶,立即让他离开后宫。可是朱蒙不忍心离开相依为命的妈妈,还在那里犹豫着。
妈妈劝导他:“以你的才略,到哪里还干不成一番事业?王子他们一旦发现你不在,就会来追你,你必须立刻出走!”
朱蒙向母亲施礼告别,带着平时最要好的乌伊等三个朋友,跨上骏马,直奔南疆而去。
王子和扶余国的诸臣们,听说朱蒙往南逃跑了,气得咬牙切齿,带着精兵强将前去尾追。
朱蒙他们不知跑了多远,直跑得人困马乏,走着走着,突然,眼前有一条大江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往后瞧,喊叫声和马蹄声铺天盖地而来,急得朱蒙团团转。
朱蒙急中生智,举起长鞭,指着苍天和大江,喊到:“我是天帝的孙子,河伯神的外孙,今天来到这里避难,祈祷苍天大江,救我一命,让我过江谋生,成就事业吧!”说完,用鞭子猛击江水,一声巨响,霎时间就有数不尽的鱼鳖虾蟹游过来,背对背地从南到北架起了一座浮桥。朱蒙他们顾不了谢天谢地,快马加鞭,过江而去。过了一会儿工夫,金蛙王的追兵,上气不接下气地追赶来,刚走到桥半截儿,那鱼鳖虾蟹们一散,桥上的兵马统统掉到大江里淹死了。
朱蒙由于得到天帝和河伯神的帮助,平安地渡过大江以后,来到了叫做卒本川的地方。这地方风景秀丽,土地肥沃,地势险峻,是个繁衍生殖、抵抗外寇的极好地方。朱蒙决定就在这里定都建国。因为来不及盖起宫殿,先建一栋简陋的房子,登基即位。起国号叫高句丽,朱蒙做第一代国王,王号叫东明王。朱蒙的朋友乌伊他们仨,理所当然是辅弼国王的重臣大将。朱蒙是天帝之孙,受日光而生,取其高尚纯洁之意,把朱蒙的解姓改为高姓,叫高朱蒙。高朱蒙建国时,只有二十二岁。
二、史说朱蒙和高句丽建国
朱蒙,又称东明、邹蒙、邹华、众解等,春秋吴国王子夫概(夫概,姬姓,吴王诸樊之子,吴王阖闾之弟。为先锋在清水大败楚军,又在沂被秦楚联军大败,曾自立为吴王,为阖闾所败后奔楚,被封堂溪(在今河南西平县),号为堂溪氏。夫概子孙在吴国者改姓夫余氏,为吴姓的一分支姓氏。夫余氏的部分成员辗转迁徙,到了朝鲜半岛开拓基业,人丁极为兴旺。以后发展成为朝鲜著名的豪族---百济王室)后代,生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北扶余人,朱蒙本是北扶余的一位王子。其母叫柳花,传说是河伯的女儿,后为扶余王的婢女。
朱蒙幼时便善于狩猎,“年甫七岁,岿然异常,自作弓矢射之,百发百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射技本领。朱蒙一词,便是扶余语言的音译,意即善射。扶余王有七子,常和朱蒙在一起游戏,比试射技高低。然而他们的技能全不如朱蒙,朱蒙因此遭到嫉恨。
长子带素认为“朱蒙非人所生,将有异志”,请求扶余王除掉他,免生后患。朱蒙庶出,故而得到了“非人所生”的歧视。扶余王未听带素之言,但却给了朱蒙一个微贱的活计,让他喂马。朱蒙很有心计,特意将骏马减食,让它消瘦,反把一些笨马喂肥。国王不察,挑选肥马自乘,瘦马给了朱蒙。
一次,国王举行田猎,有意刁难善射的朱蒙,仅仅给了他一支箭矢,朱蒙箭矢虽少,射获却多,于是又引起了诸位王子和大臣的嫉恨,预谋杀害他。其母柳花暗中得知此事,偷偷地告诉了朱蒙,劝他快些逃走,并鼓励他说:“以汝才略,何往而不可?与其迟留受苦,不若远适而有为。”朱蒙听了母亲的话,遂与扶余人乌伊、摩离、陕父三人逃出北夫余,向东南奔走。
途中,一条大水横阻了去路,追兵在后,“浴济无梁”,朱蒙于是向水神祷告,说:“我是日子,河伯外孙,今日逃走,追兵垂及,如何得济?”于是鱼鳖并出,搭起了一座浮桥,朱蒙过河后,鱼鳖突然消失,追兵无法渡过河去,只好作罢。鱼鳖浮桥,显系神话,却反映了高句丽人信奉水神的宗教观念。朱蒙所渡的大河,名叫淹滞水,又作掩施水、奄利水等,即今流经吉辽两省的浑江。
过河后,朱蒙和乌伊等三人来到一处毛屯谷的地方(今桓仁境内),遇见了穿戴不同的三人,一人穿麻衣,一人穿纳衣,一人穿水藻衣,这三人可能代表着当地不同经济形态的三个部落,麻衣者应以农耕为主,纳衣者应以狩猎为主,水藻衣者应以渔业为主。朱蒙得此三人,非常高兴,分另赐姓克氏、仲室氏、少室氏,并说“我方承景命,欲启之基,而遇此三贤,岂非天赐乎!”于是根据三人特长,“各任以事”。
朱蒙又率领大家前行,来到卒本川(今桓仁下古城子),见此地“土壤肥美,山河险固”,于是准备立都,但未急于修建宫室,只在沸流水(今富尔江)旁结庐而居,国号高句丽。关于朱蒙建国之地,《魏书》等史籍作纥升骨城:“朱蒙至纥升骨城,遂居焉,号曰高句丽。”纥升骨城即今桓仁五女山城,它与卒本城(桓仁下古城子)都是高句丽早期城址,两者均是高句丽创国初期的都城,高句丽国王平时居于平地上的卒本城,战时则居于高山之巅的纥升骨城。
朱蒙建国当年,“四方闻之,来附者众”。为了巩固政权,朱蒙对周边民族和部落开始征伐。
首先,攘斥了邻近的靺鞨部落,靺鞨退缩畏服,不敢进犯。一天,朱蒙忽见沸流水中有菜叶随波漂下,猜知上流肯定有人,于是假作狩猎,前去寻找,果然找到了沸流国。沸流国国王松让出来相见,对朱蒙说:“寡人居处偏僻之地,不曾见过君子,今日邂逅,不亦幸乎?但不知你从哪来此?”朱蒙回答说:“我是天帝之子,现在纥骨升城立都。”松让欺他“立都日浅”,打算把高句丽纳为属下的附庸之国。朱蒙非常气愤,两人争辩不已,于是进行射技较量,来决胜负,松让最终不敌朱蒙,只好认输。次年六月,“松让以国来降”,被封为多勿候。
朱蒙建国第六年十月,派遣乌伊、扶芬奴率兵北伐,攻打太白山东南荇人国,“取其地为城邑”。十四年十一月,又命扶尉伐北沃沮,“灭之,以其地为城邑”。通过一系列征讨,朱蒙政权不仅行到了初步稳定,疆域也得到了拓展,为高句丽日后势力的扩大,奠定了基础。
朱蒙建国之初,未建宫室,待到国力稍强,便开始了营建。朱蒙三年春三月,“黄龙见于鹘岭”,秋七月,青赤色的祥云又“见鹘岭南”,受此瑞兆的暗示,次年七月,“营作城郭宫室”,这座城郭,便是纥升骨城。
朱蒙十四年,其母柳花在夫余逝世。扶余王金蛙以太后礼安葬,又立神庙祭祀。十月,朱蒙遣使出访夫余,馈赠方物,报答扶余王的恩德。
朱蒙在扶余时,曾聚礼氏女为妻,生一子,名类利,后为高句丽第二代王(琉璃王)。到卒本后,又娶一妻,生二子,名沸流、温祚,后南下建百济国,皆有作为。
朝鲜的《三国史记》记载;汉成帝鸿嘉二年(公元前19年),朱蒙逝世于卒本东岗,葬龙山,时年40岁。朱蒙死后,高句丽人在卒本川立庙祭祀,号始祖庙或东明王庙,后来的国王继位后,大多前去拜谒。
而中国较早《汉书·王莽传》:记载是高朱蒙(邹牟)被新莽朝在(公元前14年)诱斩。这才是高朱蒙的真正死因。
《汉书·王莽传》: 先是,莽发高句骊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冠。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骊侯驺(高朱蒙)。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驺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馀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馀、秽貉复起,此大忧也。”莽不尉安,秽貉遂反,诏尤击之。尤诱高句骊驺(高朱蒙)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说,下书曰:“乃者,命遣猛将,共行天罚,诛灭虏知,分为十二部,或断其右臂,或斩其左腋,或溃其胸腹,或?其两胁。今年刑在东方,诛貉之部先纵焉。捕斩虏驺,平定东域,虏知殄灭,在于漏刻。此乃天地群神、社稷、宗庙佑助之福,公卿、大夫、士民同心将率虓虎之力也。予甚嘉之。其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于是貉人愈犯边,东北与西南夷皆乱云。这是最早的关于高句骊侯驺(高朱蒙)的记载,只出现了一次,以后史书的都是抄袭《汉书》记载的。 《好太王碑》中关于邹牟的记载: 惟昔始祖邹牟王(高朱蒙)之创基也,出自北扶余,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郞。剖卵降世......不乐世位,因遣黄龙来下迎王。王於忽本东,[履]]龙页升天。顾命世子儒留王,以道兴治。 读一下省略号以下部分,如“不乐世位,因遣黄龙来下迎王”,“顾命世子儒留王”,从这些记载中可以隐约地看出邹牟之死的过程:(有人)不乐(邹牟)(高朱蒙)世位,故遣黄龙来下迎(邹牟)王(高朱蒙),(邹牟)(高朱蒙)顾命世子儒留王,顾命有临终嘱托后事的含意,这些都是高句丽对于邹牟(高朱蒙)之死的隐晦描写,可以想见,如果邹牟正常死亡寿终正寝,那么碑文完全可以写他多少年后“升天而去”,完全不必写得这么曲折,特别是“顾命”一事的描写,再加上沸流、温祚南下的时间应该在琉璃王即位前后,此时也是两汉之交,新莽朝的动荡时节,这样把新莽朝诱斩的高句骊侯驺比定为高句丽的开国始祖高朱蒙(邹牟)是比较正确的。
三、汉高七百年攻伐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故中、韩、朝三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学术界、民间的嘴仗打至今天,煞是好看!
分析一下中国历史,发现基本上是年左右到年一个循环,周而复始,从秦到而今,基本是三个多循环,现在正走在第四循环的鼎盛期。
第一循环:秦(统一,以武功胜)、汉(鼎盛期,文功武治)、三国(分裂、乱世)、西晋(短暂统一,属回光返照)、东晋十六国(大乱)、南北朝(平衡期);
第二循环:隋(统一,以武功胜)、唐(鼎盛期,文功武治)、五代十国(分裂、乱世)、北宋(统一,但宋辽对峙)、南宋(大乱,宋、金、西辽、蒙兀室韦、西夏、大理、吐蕃新七国)、蒙宋对峙(短暂平衡);
第三循环:元(统一,以武功胜)、明(鼎盛期,文功武治却也平平)、明末清初(分裂、乱世,主要是后金、大齐、大西、南明、台湾)、清前期(统一)、清后期(后,半殖民地、太平天国)。
高句丽存在了年,相当于中原历史一个循环的时长,汉族与高句丽也攻伐并处了余年,从汉到唐,这是多么长的一个时间啊!
大多数的史籍认为高句丽建于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纪中期。据推测,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相关记录在《三国志》、《汉书》中时有出现。
中央集权化和早期的扩张(公元53-年)
前三国时代高句丽太祖王时期,高句丽从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国家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
高句丽与曹魏的战争(公元年--公元年)汉朝灭亡后,辽东郡被好战的地方土豪(公孙氏)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
复兴与进一步的扩张(公元年--公元年)
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辽东、乐浪、玄菟、带方)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形成现代韩国的主体古代韩国国家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朝鲜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但是,这“三国”最初只是互相没有民族认同感的几个大型部落国家,与中国三国时期的三国都是从统一的汉朝分裂出来、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高句丽的扩张并不是一番风顺的。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击。年,百济近肖古王袭击高句丽最大城市平壤,并在战场上杀死了高句丽故国原王。高句丽小兽林王继位后,开始加强高句丽国内的稳定和统一。新的法律出台。年立从中原引入的佛教为国教,并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国家教育机构“太学”。小兽林王还对高句丽军队进行了改革。
鼎盛时期(年–年)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从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
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内部纷争(年-年)
高句丽在6世纪达到鼎盛后,开始逐渐地衰落。高句丽安藏王被刺杀后,其兄安原王继位。在安原王时期,王室间的纷争加剧。两政治集团对王位继承进行争斗。最后年仅8岁的阳原王登基。不过对权力的争夺并没有结束。反对派的幕僚们开始建设自己的军队,对自己的领地进行实际上的控制。内忧外患,6世纪50年代,高句丽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袭击。但高句丽内部的幕僚争夺依然继续。年,百济和新罗为摆脱被高句丽奴役的地位而开始联合攻打高句丽。
丢失汉江流域(年)
年,百济和新罗联手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朝鲜半岛中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肥沃的汉江流域。百济新罗联盟的主战者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几乎精疲力尽。年,新罗以帮百济的名义出兵。但却对百济发动了攻势,最后将整个汉江流域全部纳入囊中。怒于新罗的背叛,百济圣王第二年攻新罗西部以报复,但被新罗擒住,后被处死。朝鲜半岛中部的战争,对朝鲜半岛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罗对百济的攻击使百济成了朝鲜半岛的最弱者。新罗由于霸占到了人口众多,富裕的汉江流域,给其日后扩张打下良好基础。相反,高句丽却因丢失汉江流域而国力大减。另外新罗获得汉江流域后,疆域到达黄海,使其可以和中国直接贸易和建立外交。这样新罗就不再依赖高句丽而是直接从中国学到先进的文化与技术。新罗与中国的直接沟通,以及联盟最终在7世纪给高句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引发第一次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当隋文帝准备兴全中原之兵问罪时,高句丽王急忙上表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当隋炀帝在突厥可汗处发现高句丽的使臣后,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边患。隋丽战争遂爆发。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因为高句丽连年战事造成国内弊端甚多,而且兵力严重不足,高元闻隋大军已突破重重防线,高元大惧,乃遣使请降谢罪,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隋炀帝许之,遂班师回朝。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严重的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阻止其泛滥崛起的势头。
隋炀帝杨广
唐与高句丽的战争和与新罗的联盟
唐初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了,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贞观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权臣、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次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驻: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丽兵4万余人,唐军阵亡数千人,战马损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太宗采取了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共有以下几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进达和李绩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拔石城,高句丽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于泊灼城(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年,因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0级;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公元年,唐灭百济,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进攻,发35军,水陆分道并进。苏定方在坝江击败高句丽军,屡战屡胜,进围平壤;契苾何力于鸭绿水大败泉盖苏文之子泉男生,斩3万人。时百济旧将叛乱,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年二月命唐军自高句丽班师。退军时,左骁卫将军、沃沮道总管庞孝泰在蛇水战败,庞孝泰战死。这是高句丽灭亡前的最后一次胜迹。由于泉盖苏文在世期间一直未能采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导致唐朝与新罗联合必欲灭高句丽而后快。盖苏文在世时虽然尚能以高压控制高句丽政局,但高句丽内部已经危机四伏,当他死去时,高句丽已离覆亡不远。
唐太宗: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
高句丽的灭亡
公元年,在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代为莫离支,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击高句丽,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注: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注: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栅。高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薛仁贵:检校安东都护
唐高宗李治
复兴运动
年,高句丽灭亡后大批高句丽遗民展开了反对唐和新罗联盟的复兴高句丽运动。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原高句丽将军剑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荣等。唐曾多次试图在高句丽故地建立督府控制此地区,但都失败了。唐为管理原高句丽故地而设置的安东都护府,最初是由薛仁贵来管理的。但由吐蕃在西线的压力,唐朝开始羁縻治理高句丽故地,任命高句丽宝藏王高藏为辽东州都督、朝鲜王。后来宝藏王因暗中支持高句丽遗民起义被流放。宝藏王的儿子高德武接管了安东都督府。
剑牟岑最初在百济故地汉城立宝藏王后裔安胜为王,试图重建高句丽,并得到了新罗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后来由于内部纷争,剑牟岑被谋杀,安胜投靠到新罗。新罗给了安胜一片土地,让他建立了报德国。新罗从未放弃对高句丽遗民的警戒,后来新罗神文王灭亡了报德国,安胜被赐予新罗王室的“金”姓。数千部众被迁移到新罗南部地区,最后被完全同化于新罗人。
粟末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和他的儿子大祚荣原是靺鞨人。高句丽灭亡后,年,乞乞仲象和大祚荣在高句丽故地建立起震国(国名源于唐朝所策封的“震国公”)并占据了原高句丽的大部分国土。乞乞仲象去世后,年,震国接受唐的策封改名为渤海国。韩国人在19世纪以前一直不认为渤海国是韩国古代国家。但由于韩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为扩大本民族古代疆土的范围,渤海国被韩国主流历史界划入韩国史。渤海国与统一新罗被韩国史界称为南北国时代。
10世纪初,弓裔为反新罗建立摩震国,韩国近代史家,把这段历史称为后高句丽。摩震国和后来取代新罗的高丽也都自称继承高句丽。但他们只是借用了高句丽的名称,与古高句丽并无实际联系。
这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啊!误(污)了一位皇、折了大把将、费了多少银、损了多少兵?最后才和新罗一起搞定了高句丽!
为什么要搞定高句丽?唐太宗李世民曾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又说:“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智谋、荒暴、雄略、文弱四君,都一致认定要灭了高句丽,并因此而前仆后继,为什么?主要原因在于:几百年间,高句丽趁中原内乱、半岛分裂之机,小步慢攒,到了六七世纪已发展成为东亚一个强大的地区性王国,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构成了最直接最危险的威胁。六七世纪的高句丽对于隋唐,犹如前三世纪迦太基对于罗马,十七世纪满清对于明朝,二虎不可兼存,隋唐要想兴盛,必除高句丽不可。
汉定西域、逐匈奴,唐灭句丽、驱突厥,都是扫除汉民族、唐人发展障碍的不世之功。
唐高宗总章二年唐朝疆域图
(篇幅太长,下篇接着假说,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