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预防治疗 > 中国教育凭啥不行,培养的三无屠呦呦获
中国教育凭啥不行,培养的三无屠呦呦获
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一时让中国沸腾起来!
但是,这位科学家很特殊:
她在国内并不是“学术明星”,甚至没有博士学位、海外留学背景和中国两院院士的头衔,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土生土长未出国也不会英语。
屠教授是“三无”科学家,也就是说她是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科学家,那么,这就要给无数诟病中国教育的人打脸了。
诺奖委员会也真是有意思,偏偏挑了这么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科学家,那么,今儿,咱就好好说说中国教育的好处。以前说了没人看,今天说了,估计能让不少人好好琢磨琢磨。(不信,你到百度搜搜,几乎找不到一篇表扬帖,真就是一边倒。)
一
先说说屠呦呦教授的上学经历。
屠呦呦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屠呦呦的老家就在宁波市中心开明街和莲桥街一带。
她高一时就读效实中学,高二高三就读宁波中学,是宁波中学51届(春)高中毕业生。
年考入北京大学,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她留给高中同学和老师的印象是:为人很低调,表现也不是很突出,但读书很认真。而且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就这么简单!屠教授的经历,和多数中国学生的经历一样!
顺便唠叨一句,现在每年这么多初中高中就出国的孩子,好像毕业之后除了获得一份国外工作之外,也就没什么了,也有人说,在国外学得越好学历越高,工作反而更加不好找,这事见仁见智,不多说。
屠教授获奖之后,钱江晚报记者张苗打通了她家的电话,问道:“那我简单问问,尽量不耽误您休息,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得奖的?”“今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才知道得奖的。”通过这几句对话能够听出来,屠呦呦虽然早早到北京工作生活,但是江浙口音的味道还是蛮容易听出来的。“这次能够得奖,感觉有意外吗?”
“因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大家一起研究了几十年,能够获奖不意外。”
“这个十一您没有出去玩吗?”
“身体不太好,就在家里休息着。”
“身体哪里不舒服?”
“尿糖有些高。”
…………
就这么一位科学家……
二
再说教育的事情。
说起外国教育的优点,我们可以列举一大堆:独立个性、民主开放、富有开拓精神和竞争能力……在外国家庭中,父母非常注意发展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家庭鼓励孩子进取向上而反对压抑他们的个性,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有许多家长努力向国外教育看齐,但其实,我们中国的教育也有着外国教育没有的优点。
(一)重视家庭教育对国家、社会的特殊作用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门第制度决定了子女是否出人头地,对全家的命运至关重要,于是便形成了中国人凡事以家为重的“家本位”的观念和行为。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成为家族能否在整个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大事。把家庭教育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在重视人的素质培养的今天,家庭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更不应该被忽视,家庭教育必须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提倡德教为先、做人为本的家庭教育观念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无不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放于首位,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勉子立德、诫子自立、教子孝亲、训子以俭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能自立、懂孝道、有责任心的堂堂正正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三)主张爱而有教、及早施教的教子理念
家庭教育是在具有血亲关系的人之间进行的,特别是长辈对幼辈进行的,天然的关爱心态容易产生出对子女的娇惯溺爱,特别是忽视对孩子早期的严格要求。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历来主张对子女的教育要从严、从早,娇惯、溺爱孩子对他的成长非常不利。父母要通过正确的教养态度和严格的教育方法体现对孩子的真爱,使家庭教育取得好的效果。孟母以她“断机教子”等行为树立了家庭教育严格教子的典型。
(四)强调家庭的环境教育和长辈的榜样示范
家庭教育贯穿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中国自古以来的家训、家范,都非常强调家庭环境、家庭风气对子女的影响,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风气与家庭中长辈的榜样示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注重环境的教育作用、注重以身作则,就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
尤其要说说的是中国现行教育体系的情况,其实,我国的教育到底是样子的,估计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很多人也都是凭印象对现行教育进行批评,因此,重新认识我国教育的优缺点是极有必要的。
1、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教育正从生存型教育向发展型教育转变
生存型教育人们追求的是“有学上”。经过36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教育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就是人们群众教育机会的扩大,由此,初步解决了我国教育长期存在的机会不足的问题。
发展型教育人们追求的是上“上好学”。不过,对于什么是“上好学”,大有讨论的必要。从世俗的观点看,“上好学”似乎就是上优质学校,上重点学校。如果我们认同这个观点,那么,中国教育发展的未来永远无解,永远没有出路。从本质上讲,发展型教育是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才是发展型教育的本质要义,这才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永恒主题。从提供适合的教育,满足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的需要的角度而言,标志着我国教育价值观的深刻转型,同时意味着我国教育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存在着的巨大的资源供给缺口。
2、从发展形态看,我国教育正从农村教育向城镇教育为主转型
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我国农村教育吸纳的学龄人口长期占大头,农村教育成为我国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形态。到年,以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为标志,我国农村教育占大头的这一局面正在逐步被改写,从吸纳的学龄人口而言一些地方的城镇教育已超过农村教育。当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布局正处于持续的重大调整过程之中,即农村教育资源所占的份额逐步减少,而城镇教育资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我国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从农村教育为主向城镇教育为主转型的历史进程,不仅表现为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重大转换,更标志着我国教育文明形态面临着从传统农业文明的教育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教育和后工业文明的教育转型的巨大挑战。应对这一挑战,既需要我国教育尽快完成从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向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转型的历史任务,又需要我国教育适应后工业社会的挑战,加快教育从能力本位教育向个性本位教育的转型。
3、从发展内涵看,我国教育正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
从现代化进程来讲,我国属于后发现代化国家。从总体上讲,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展开的我国现代化进程,既有先发现代化国家的特点,又具有先发国家后工业化面临的特征。或者说,我国现代化具有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叠加的特征。这种特征,对于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就是先发国家教育为工业提供具有统一的知识水准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变动不居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挑战下,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必须从培养目标定位的同质化、资源配置的统一化,向培养目标定位的个性化、资源配置的个别化转型。
如果说,我国教育面临的挑战,过去追求的同质化教育通过标准化、单一化、集约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就能解决问题,而个性化教育则需要更多更好地配置差异化、个别化的教育资源来解决,因此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将面临着教育转型的重大挑战。
4、从发展特征看,我国教育正从手工教育向现代智能教育转型
尽管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强调电话教育、强调计算机辅助教学、强调多媒体教学,但占据我国教育主要地位的教育形式仍然是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这种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技术模式至今仍然是主流。
但是,随着在线教育、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支撑的新的教育模式在中小学教育的大量运用,以及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技术在教育评价与管理中的运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教育,正如现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带来的智能工厂的出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智能教育正在向我们走来。
说到底,智能教育就是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武装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可以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云技术、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教育教学评价、管理等方面全面应用的光明前景,看到了用技术改变教育的现实可能。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发展呈现出的上述四个新的阶段性特征,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在这里,相对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巨大需求相比,我国的教育投入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千方百计地加大投入,千方百计地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最大制约瓶颈之一。
专家认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四个新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中国教育资源的配置将长期处于四个短缺状态:
1.我国教育投入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必须承认,我国在教育投入方面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巨大挑战,一是教育发展阶段转型的挑战,即发展型教育、个性化教育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要求,其数量与质量品质更高;二是教育资源配置空间格局的大调整,导致城镇教育资源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农村学校建设,新建学校和教育设施配套对教育投入的需求将长期居高不下。何况现在我国刚刚达到国民生产总值4%的财政性教育投入,还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投资强度。
2.我国教育人力资源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特征,即发展型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对教师资源配置的需求看,我国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将长期面临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挑战。当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班额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平均班额有的已降到24人以下。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简单推算,从总体数量上讲,我国教师队伍要比现在缺一倍以上。这是多么巨大的教育人力资源需求!同时,这又会创造多么巨大的知识服务业就业岗位!
3.我国教育家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这是一个呼唤成千上万教育家的时代,这又是一个因为功利主义教育盛行而导致教育家极其匮乏的时代!在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优秀教育局长、优秀中小学校长会成为我国教育人才市场上极其短缺的资源。同时,优秀教师队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型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需求,优秀教师也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4.我国教育技术创新将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我国教育的智能化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更决定着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我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力。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将成为我国新技术革命的重要领域,教育智能服务产业也将为成为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
结语:
我们的教育当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教育就一无是处。国外的教育当然有其特点和优势,但是也并不一定就适合我们的孩子。
因此,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还是教育的主政方,都应该借屠教授获奖的契机,重新梳理和反思我们的教育。
每天,无数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各级学校读书,这本身就是对我们教育的信任和支持……小宝也相信,在这些孩子中间,未来会诞生无数的优秀的人才。
当然了,也不一定都去争这个诺贝尔奖,不过是个奖而已,当年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她把奖牌扔给女儿当玩具,这才是姿态。
附:
给屠呦呦的颁奖词: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