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饮食护理 > 推荐情意自然教育精神理念导师清水

推荐情意自然教育精神理念导师清水



谁人会拜自然为师呢?拜自然为师的人,会是什么人呢?

不知看这两条问题时,你脑内有何联想,我眼前则闪过好几种人;印弟安人、玛雅人、中国的古人、还有老实的农民、渔民……前三类都似乎是历史中人,其中的印弟安人虽然未至灭绝,但他们的传统精神已然是苟延残喘,不被重视。后两种则似将成为历史,农民渔民当然仍会有,但真正「老实的」顺应自然规律作耕种补鱼的农夫渔民却越来越少了。

不禁一叹。

在自然学校多年,逢人问道:你们的老师是何许人?我都说:我们真正的老师是大自然。

一般人平常口里说的自然,可能是山川百岳,流云日影,阳光雨露,走兽飞禽,树木花草,这无疑是可见可触的外在自然,但还要加上另一不可见不可触之内在自然,才算得上是较完整的自然;此一部份之自然,或可说是中国儒家统称之所谓天,道家之所谓道,一种不能触不能见,却可化为内在精神之意志。

此一精神意志,透过可见之自然物象来与我们交流、沟通。

即是说,花鸟虫鱼,日影流云,其实就是这位老师的语言文字,而她们的生活动态,则显现着老师的道理。人亦是自然之子女,既来自于自然,亦终将回归自然,纵使,我们亦向自然学习,自己亦是自然老师的其中一种语言。

为什么要向自然学?

在自然物象世界的内外,藏着各种各样的道理。道:可比喻为智慧,理:则是知识。

道与理不同,智能与知识也很不同。有知识的人掌握物象之理,有智慧的人可穿透物象之理。

如果反本溯源,人类知识从何而来?从书本?前人?经验?观察?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分门别类的知识与信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等。数据丰富的人,不等于有知识,知识丰富,又不代表有智慧。如一个拥有大量书籍的人,不代表他读懂书中知识,掌握了书中知识,又不代表能把书中知识贯通生活。

如果细心揣想,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知识,智能都是源于自然。如果你相信人是大自然的一部份,则人本身以及人所衍生的一切也都只是自然中一个小系统而已。而人类在自然中的观察、探索、生活、体悟后的经验累积,便成为前面所说的各体系中的知识。

换句话说,那些都是别人整理的二手知识。而,一手知识,就存在于你自身与自然之间。

书本上记载的别人的知识,如果没有一再经过学习者的反思、体验、印证、感悟,只能说:那仍是属于别人的,书本的数据,并不能真正属于你的一部份。所以说道;如果要认真学习,为何不直接向师祖—大自然学呢!

卢梭说:教育就是人,自然与经验的组成。

也许,每个人资质根器、学习模式、因缘际遇相异,并非人人会直接听懂师祖的语言,所以,才辅以学长们的学习笔记,只是别忘;勿陷入教条主义,勿失真忘本。

究竟在自然里可学到什么?

说到学习,我上空忽闪现两个泛黄的生活影象:

穿着蓝色小学校服裙的小女孩,与三十多四十个同学一同端坐教室中。

那个表面文静乖巧的她,常不自觉的把眼珠儿流向蓝光灿灿的窗外,心上自问:

「为何每天都要坐这里上课?」

她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给自己。

然后,又闪现另一影象:

长大了一点,换过一套白色中学校服裙的她,正与两个同学一起,靠在夕阳斜照的海傍栏边,讨论着一个话题,靠近去听,见她向天空惘然的吐出一句:

「我们为何要活着?」

同学们陷入一片沉默,只见各人眼神飘向远处的边岸。

良久,三个孤疑的身影,终于,渐渐地隐入灰蓝的暮色当中。

这两个影象,都是久远年代之后,仍留得下来的深刻印记。

一个是童稚心灵中的自我内心诘问,一个是少年岁月中结伴的人生探索。

这两个问题;简单,但深刻;普通,却根本。作为教育工作者,或作为一个人,大概都会,也都该问一下。有没有问,或问了有否继续探索下去的能力及意志,对能为「人」之质量大有影响。

孔子说「人」者,「仁」也。即一颗能感通天地万物的心也。简单来说,即是有感能应,「晓」求知,「懂」感觉的心灵。

几世纪之前,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由看见一个苹果掉落而引申后来发现的宇宙万有引力,告诉我们;一个似乎平常的自然现象,与整体世界之关联。牛顿从看见>疑问>思巧>探索>实验>归纳>论证的此一过程中,那棵苹果树,那只苹果,虽然都没说一句人类的话,却己向他诉说了一个伟大的道理。

大自然的教训总是简洁,果实成熟时,就会掉下来。

百多年前美国的梭罗(HenryDavidThoreau)独居于远离人烟的森林两年,写了一本传颂至今,脍炙人口的生活反思实录湖滨散记(Walden)。对身处现代文明社会中人喊:

「人已变成他工具的工具!」

书中记述了他在森林中,如何以借来的斧头,在湖畔森林建屋,种豆,清晨以沐浴于湖水中迎向阳光,开展每天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

「我希望沉静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了解我是否学得了生活所教给我的东西,以免在临终时,发觉自己根本是白活了,因此,我到林中去。我要谨慎地(注2)过活,以便摒弃一切非生活必须的东西….」(梭罗/湖滨散记)

梭罗在自然中生活两年,便悟得了二百年来现代文明发展中的诟病所在,书里记述的,都是他在自然里的认真生活,如何更贴近生命本身的真相。可惜在梭罗死后百多年后的今天,世人仍盲目的继续「成为他工具的工具」,情况还有恶化趋势。

其实,中国人老早就是个拜自然为师的民族。

中国以农立国,我们的祖宗,久远之前,便有从观察自然而得来的知识与智能。古时的历法计算与农耕经验,无不是源自长期与自然一同生活后的经验累积。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中国先民已开始制定以岁纪年的夏历(又称农历,旧历,阴历)因应太阳月亮的周期运转,发现二十四气节的时令变化,而整理出农事的工作时间表。民间有谚语:

立春三日,百草发芽

雨水节,接甘橘

秋分有雨来年丰

立冬白一白,晴到割大麦

于是,庄稼不用问,随着时令种。确实,这些前人遗下来的宝贵知识,提供了适时便利可依循的生活技能。

只是现代人越远离了自然规律的农耕方式与生活;非时种,非时食,使用大量化肥农药,甚至妄自改变物种之基因等,把原本天衣无缝的规律打乱,都是不尊「师」重「道」之为。无怪呼现代文明病层出不穷,世界不祥,战事连连。是真有「道」有「理」可寻的。

中国的<尚书>与<周易>之五行与阴阳之说,把自然中之原素归纳成金水木火土之相生相克原理,阴阳如何平衡才得以和谐发展等。

金克木—木斗过斧(金)木克土—树木的根固定泥土土克水—水来土淹,土提防水水克火—救火现象火克金—铸铜成器金生水—铜镜凝结空中水气变成露珠水生木—草木赖水份生长木生火—烧木生火火生土—地震喷火,生成新土地土生金—金属自土中出

阴阳五行既是自然的构成元素,道家以研究自然为重心,于是把五行阴阳支配在一切物质上,阴阳家以为「人」是自然界中的精英结合而生,故人实即自然的具体,如;人有毛发,自然有草木,人有双目,自然有日月;呼吸为风,挥泪成雨;骨为山,血脉为河流等谓之天人合一。

源远流长的中国医学,皆以五行阴阳贯穿人体;五脏属阳,肝属木,贤属水,肺属金,心属火,脾属土等。现代阴阳五行已深入民间;「心火」盛则失眠,「肾水」不足则神弱,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甚亦不知其中来源于自然之启迪。更值一提是;近百年前西方所提出的生态学(注1),与东方先祖们遗流下来已逾千年的某部份智慧结晶,正有着微妙的呼应。

我们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在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中,不都是向我门述说自然所教给他的一切哲思?老子从不同的自然体验里,穿透物象肌理,贯穿宇宙人生之道理。在观水之后,老子有一则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能处众人之所恶,故几近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乎为不争,故无尤。」

能够在观水之平常当中,悟出透澈人生之经世道理,老子当然智力不凡。亦可就此看见;智慧似乎有个不变的象征,那就是能从平凡之中看见神奇。自然中一切骤眼看着平凡,却都蕴藏着神奇,只待人们一一解读。

古今中外,从自然直接获得灵感,如恒河沙数的伟人名士多不胜数。如何学?

首要相信「她」。信心生力量,力量可有刻意的,非刻意的;意识上的,意识下的(或弗洛伊德说的潜意识)。我们若对自然完全的信任,敬仰,自会不断咀嚼各种自然「文字语言」背后的意思,这是意识上的探索。又,如果我们确实是里里外外均相信「她」,意识上或下,或似乎不经意间,也会在适当的时候获得适当的启廸。自然,会派来善意的精灵,暗暗地帮助你。

从头至脚,从内至外

头:代表思想,象征理性。

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及运用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能力,都在头脑部份进行。有人能以逻辑思维分析自然生态,有人能用判断能力,在森林中反思比较现代文明生活与简朴自然生活的利弊,也有人能综合各种知识去发展可持续的农耕技术等,这都有赖头脑部份发挥功能,世界上从事各种各样研究的科学家、哲学家等等皆是。

脚:代表行为/行动。

无论有怎样伟大的理论,思想,若只停留在想,从未付诸实行验证,那仍是死的理论,要把「她」活出来,便提起双脚,踏出去吧。多回到自然的懐抱中,多亲近自然里的兄弟姊妹,多直接倾听自然的话语,直接体验的学习当然是收获最丰富的。这部份梭罗做得至彻底。

头至脚之间,其实还经过一部位:心。这里说的心,我定义为心灵。

从头脑中认为应做,该做的事,如果流到「心」这部位不获通过,则力量便无法输送到负责行动的脚。

如果说头是属于理性,心则较似属感性,但我认为「她」是既有感性部份,亦非无理性的存在,因为一颗真正极度感性的心灵,同时亦必然存在着极度理性的灵魂在其中。

若然要转身寻索近几世纪以来之代表,实时想起的便是于年发起不合作运动,以和平抵抗帝国主义,领导印度最终于年成功独立的印度圣雄甘地(MohandasK.Gandhi),他曾有名言:「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地珍贵。我可不愿意为了人类的身体而取走羔羊的性命。」

如果说头是那个旁观者,评论员,则心就是接收者,体验者。

思维的模式,影响心灵的成长,心灵的质素,又决定思维之取向,而脚的能力,则来源于头及心的融和与平衡。

就等于;知识的学习在头,智慧的孕育在心,经验的累积在脚。正如,知识有时候是一种财宝,有时侯却是一种障碍(当与智慧及行动脱离时更是危险。)

如果身体这三部份也一同运用,便可算是从头至脚的整合了。

接着,说说由内至外。实即是心耳复通。

把身体的眼、耳、口、鼻、皮肤、感觉重新唤醒。我们要尊重自然,也要尊重自然给我们的身体。身体上各个感官都是与自然天地沟通的媒介,是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沟通的桥梁。

现代人生活匆忙,有时拿着一份报纸在看,耳朶又留意着收音机的报导,口中更正在咀嚼着当日的早餐,这时候,心会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心不在焉。自然里的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无不感人心怀,启人哲思,端视各人是否有真正运用触觉。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款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张潮)

能够真正看见蓝色天空,听到蝉鸣鸟叫,嗅得花草香气,第一重看见,听到,嗅出,是物理生物反应后的理性判断,经过此一重之后,如能到第二重便进入心灵体证后的感性领悟,最后第三重在经过前二重的反刍敲扣后,才又回复生命事物的质朴本然来。

正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玄奥之旅。

刚在去年圆寂的韩国崇山大禅师,在证得开悟时,留下的诗偈正是;

天是蓝色、树是绿色。

盐是咸的、糖是甜的。

狗会汪汪叫。

看似孩子气的诗句,却是一代大师花费多年修行功夫后,才悟得宇宙人生的结果。又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想起释迦牟尼佛当年准备要传其衣钵予弟子其中一人,对着众弟子座上的佛陀,不发一言,以左手轻拈一朵花,众弟子看去,原来是树上飘落的枯萎花朵,佛陀拈花微笑,仍不语,转看众弟子,众弟子狐疑不解,只见席上唯有迦叶尊者一脸恍然,报以会心微笑,佛陀大笑道:「吾道后继有人矣!」众弟子不解,而佛陀与迦叶却灵犀点点,脉脉相通。

心有真正敞开,耳有真正张开,或更能接近体悟拈花微笑的真意。

悠闲的灵光

拜自然为师,切忌怱忙,以悠閒/闲(注3)为上。

观悠閒/闲二字(閒与闲相通用),先是有心,然后见月见木,恍若如人胸中有月有木,则成有閒/闲之人,而在自然月影幽林之下,自然又会培养出人之优雅闲静之气质。闲暇时光是没有很强之目的性之时段。即是随心的在自然里散步体验,那些忽然而来的月下凝思,黄昏远想,灵光或许随时在上空闪现。

古时诗人似乎特别多悠閒/闲的时光,所以月下闪现的灵光也特多。

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有写道: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能在江畔月下溢发对宇宙的时间空间之关系追思与忆想,里头交集情感之寄托,哲思之酝酿,科学之探索,现在看来,这是多元智能发展的启蒙哩!

十八世纪的作家舒白香说过悠闲的哲学;他之以为时间之所以宝贵,乃在时间之不被利用:『闲暇之时间如室中空隙。』

同样理由,我们有了闲暇,才能感到生活的兴趣。

兴趣带动学习,缺乏兴趣的学习,便只能成为被牵着鼻子走的工具。

人类精神文化的进步,实在是把悠闲时光里的灵光捕捉,然后逐一装裱成一幅丰富美丽的智慧彩图。

如果人从小至大皆忙于应付一波接一波的考试测验,为维持生计而奔驰终日,闲暇之灵光当然难于闪现。

因为「忙」是代表心之亡。没有心,则一切也不能存在发生。

据说,中国古代的哲学巨著<周易>及历史杰作<史记>分别都是在周文王,司马迁被关进监狱时所写。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八大山人,不也是在离开仕途,重获自然闲情生活后,才激发出伟大的艺术创作?

当然,这里说的闲,并非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的鲁莽放逸,更非饶有意图之闲时采掘,而是接近一种不带必然意图,却活在当下,随性的闲情生活。在中国,闲适智慧流传得早又广;

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张潮)

这种闲,尤其能閒/闲于自然里,转念一想,不也是教育里自主学习的条件与精神所在?!

尤其当普遍社会价值观念均趋向忙—成就/学位主义,忙于考取各种各样功名利禄,以便在社会上往上爬,以得保竞争优势,反而忽略了人之内在本我需要,反而忘却了人相较于动物最优越之处;便是具有内在精神之培养及自我超越能力。纵使我们已发明了许多工具,得以让我们基本之生存问题解决,我们却仍不断的往身外去追求更多永无止境的欲望,于是,战争、疾病、环保等等的问题层出不穷,可以看见,越远离自然生活的人,制造的污染,冲突越多,这将亦是未来二一世纪共同面临的难题。

我们的大厦越建越高,越离土地/自然远,越不能脚踏实地。自然就像人类的母亲,人类的源头,人类的本我,掌握如何向自然学习,即学懂怎样与自我沟通,懂得与自我沟通则自能晓得与别人,与世界沟通。这是最根本不过的事。

我的启蒙老师

回想我个人的成长历程,真正撼动我以整个生命去学习的启蒙老师,就是蓝色的天空。

二十岁那年,因为终于真正获得了闲暇的时光与心情,秋天的下午,能处身一片蔚蓝天空之下,躺在青青绿草之间,用心从头至脚,里里外外的,看见,感受,进入蓝天的蓝,蓝中之蓝,然后有一刻,经历了一阵前所未有、神秘的自由,忽然

「叮」的一声,与自己与天空说:我看见了,谢谢!

蓝天,是我首个有意识地拜的自然老师,「她」引领我进入真正的自然学校,在香港开展及从事「情意自然教育」十多年,尤其在辞掉体制中的工作,全身投入「情意自然教育」服务的六年来,我得以体验从头至脚,从理性至感性,至生活至行为中去探索自然与人之关系,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我人生里,从身心灵几方面皆大有成长,生命最饱满的一段。

其间,大自然已然予当年对窗痴望,向海长叹的女孩之问题得已满意的逐一解答,并牵引现在的我写完这篇文章。

但,最重要是;得与您结这一个缘。

写这文章之前一个月,初入秋的一个早上,我与土豆、发心(我家的狗儿)在树林散步后,回家途上,天空忽尔飘落一阵细雨,不自觉地,心上涌现了一首小诗;

<散步秋天>

微微的风吹过

微微的雨洒落

微微的笑升起

微微的美在其中

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感与连结,除了「美」,我找不出更贴切的词语了。

也许,这亦算是我拜自然为师多年后的心情写照吧。

注1:生态学的定义最先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当时生物学的理论和现在的很不同。恩斯特?赫克尔是最先给生态学下定义的人,他把生态学定义为生物与其环境的关系,而美国生态系研究所则把生态学定义为:一项探讨影响生物分布和数量的过程、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物质的变换与流动和生物间之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资料来源:美国生态系研究所注2:在<湖滨散记>英文原文中,此一词(deliberately)在不同译本中,也有译者翻译成:从容的,随性的。在<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里则解作:从容而谨慎的。注3:「閒」与「闲」相通。参阅<香港商务印书馆>之<商务新词典>/参考书目:1、张潮<幽梦影>黄山书社/、亨利戴维梭罗着/李淑贞编译<湖滨散记>台湾九仪出版社/、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大观禅师<八正道>香港秀峰禅院文教部/







































2016年书香吉林优秀便民书店评选
广告天呐7年的鼻炎就这么好了原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gph.com/yshl/1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