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饮食护理 > 技术在进步,理念需回归上海街道设计
技术在进步,理念需回归上海街道设计
“道路设计必须以极大的同情心为行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实现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以车为本的工作思路。”“如果凭借道路拓宽就能解决交通问题,那么或者也不妨拓宽,但这样做,到底能缓解几年的交通拥堵?我们看到,三五年间,拓宽后的道路变得更堵,那么道路能否连续拓宽下去?如果这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在历史风貌和缓解拥堵之间做出权衡。”
四月,在铜仁路的绿房子里,为完善上海街道设计导则的编制,上海规划系统举行了一次“从道路到街道”的沙龙。沙龙上,原上海市规划局副总工、上海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陈声洪,原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徐道钫,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崔健球,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卢济威,这四位年龄加起来超过岁、在上海城市规划中担当重要角色的工程师和规划师,与当下致力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的中青年学者侃侃而谈,老先生们言辞间不失犀利,触发人们无限感慨。
上海人往往眷念小马路,而旧城的亲切感来自街道生活。生活在“窄街道、密路网”地区的居民而言,他们可以轻松步行,到达便利店、菜场、理发店、诊所,可以轻松穿越街道;闲暇时光,可以站在街边与邻居攀谈,甚至在路上支起桌子打麻将。但由于时代的认识局限,越来越多的路被拓宽,逐渐地,小汽车开行取代了人行,但城市却越发拥堵,人们交往空间也被挤压。
这部上海街道设计导则的意义,正如导则的编制者所言:“街道并不只有交通功能,也是展现城市形象重要的窗口,并承载着人们的交往与活动,蕴含着城市的文化与记忆。”
如何编制这部街道设计导则?需要“技术上进步,理念上回归。”把老先生请回来,并不是为了怀旧,而是要回顾上海街道变迁的历程,结合当下的技术手段,探讨未来解决问题的方向。这即为这次沙龙的意义所在。
几位老先生中,有人当年亦在自己的岗位上经历了某些无奈;但他们至今仍以拳拳之心,关心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与进展。
以下是各位发言者在此次“从道路到街道”的沙龙上对导则做出的建议。
城市交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流动,要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从“以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具体到街道空间分配方面,除了消防车和救护车等特殊车辆外,优先级排序应该把步行交通排在首位,之后依次是公共交通、自行车交通和货运交通,小汽车交通应当排在最后。在分配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时,应当优先保障等级较高的交通方式。
中山东一路经过改造由十车道减少到四车道(左:改造前,右:改造后)
道路设计必须以极大的同情心为行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前人行道上的设施设置还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交叉口设计、信号管理和行人先行权保障仍有改善空间。此外,交叉口必须提供平面过街可能,尽量避免设置行动不便的人难以跨越的人行天桥。
淮海中路黄陂南路路口设置全相位人行横道,方便行人过街
公交优先是解决上海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地面公交是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的空间使用效率方面,大大高于小汽车。可通过提高发车频率、在保证利用率的前提下,设置公交专用道和专用道路、提供明显的站位、车辆到达及周边换乘和环境信息、尽量靠近交叉口设置公交车站从而缩短换乘距离等方式改善乘车体验,提升公交吸引力。
西藏南路的公交车专用道采用红色涂装强调路权
对于街道功能应当有综合认知,重视街道作为城市人文记忆载体作用。实践证明,单靠拓宽道路并不能对解决拥堵问题形成持续的效果,而由此造成的对历史风貌和街道活力等方面的破坏却永远无法挽回。建议对应该保护历史风貌的道路,不再进行拓宽。
实现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变,必须从根本上扭转以车为本的工作思路。道路两侧和退界范围内应当限制停车,形成一些停车上的“不方便”,促进人们选择公交出行,缓解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改善城市景观。城市支路由于沿线功能确实需要设置沿路停车时,可设置单侧停车并加强管理,并对停车带的相关规范加以完善。应坚决避免占用非机动车设置停车位,避免设置双侧停车影响街道景观与活动连续性。
黄金城道在非机动车道内侧另设沿路停车带
以人为本的街道,应当从人的交通和活动需求出发。道路红线在特定时期保障了道路建设,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不应该成为提升街道品质的障碍。应当将红线以外的沿街空间纳入街道管理范围。红线内外权属和责任主体不同,建议对设计、建设和管理进行协调,贯彻落实管控要求,并通过制度、法规加以保障。
愚园路在红线外的退界空间设置座椅与绿化,形成宜人的开放空间
应当对市政道路范围进行重新梳理与界定。当前道路分为市政道路和街坊路、小区路两大类,其中市政道路通过红线进行管控,由市政部门负责管理维护。在新建地区应当控制支路红线宽度,增加一些宽度在16米以下、以生活功能为主的支路;在建成地区,应当将既有的街坊路纳入管控体系。
宽度为12.1米的东平路
推动从道路到街道的转型,要塑造与人性化街道相适应的路网结构和道路尺度,在新建地区以及结合城市更新形成窄马路、高密度的路网格局,促进交通分散化,为交通组织留有弹性空间。
窄马路、密路网的黄浦中区
要推动道路到街道的转变,需要调整专业规范和优化交通管理方式。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不应沿用公路设计思维,而应与城市交通特征和要求相适应。建议优化当前以设计车速确定道路等级的做法,以车道数量和空间容量确定道路等级。降低道路的设计时速不但能达到集约节约建设用地的目的,还可以缓解在交叉口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冲突。此外,应该缩窄规范中规定的车道宽度,以适应上海当前以小汽车为主的道路交通特征,提升交通安全性。
淮海中路嵩山路路口采用较小的路缘石转弯半径降低右转车速
道路设计应留有弹性和模糊空间,因为街道的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除了各种交通活动外,还包含交往交流、商业活动、休闲游憩等功能,不应通过规划设计进行过于清晰的界定。
街道是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应从以车行为主回归到以人行为主、车步结合的混合空间,从鍝堝皵婊ㄧ櫧鐧滈涓撶鍖婚櫌鍖椾含鐧界櫆椋庣毊鑲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