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优质医院 > 汪博士医学讲堂冷感症潜在的机能障碍
汪博士医学讲堂冷感症潜在的机能障碍
日本新华侨报
汪先恩博士
地球歪着身子绕太阳转,当日照角度和日照量变得很低,这个地区就进入寒冷季节。万物都热胀冷缩,人体也不例外,尤其是细的管道,如血管和支气管遇冷会收缩,缩到管道堵塞就发病,如脑梗与咳喘,对身体比较结实的人来说,注意保暖就无大碍。有位38岁女性,但无论怎么取暖保暖都难受,自觉全身发凉,冷得无法熟睡,手足末端发麻,肩膀酸痛,大便不通,查无大病,她患的是冷感症。
冷感症表现四肢末梢及肩腰等部位自觉寒冷的状态,也有的下半身寒而上半身热,或左右半身发凉的情况,一年四季都如此,寒冷季节更严重。许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冷感症,但西医学不把它作为独立的疾病,因而也没有治疗方法,而中医学则把它视为病态体质,可以调理好。
冷感症是一种体质状态。少部分器质性疾病也伴有身体发凉,如心功能不全、甲状腺机能减退、糖尿病坏疽、血液透析等。而冷感症几乎属机能障碍性,查不出明显的疾病,但冷感体质持续存在易引起关节炎、子宫肌瘤、不孕症、支气管炎、鼻炎、消化不良、萎缩胃炎、消瘦或肥胖等。
基础体温与功能成比例。体温是伴随生命活动进行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与功能程度相关。兔子为地球上长跑冠军,基础体温为38~40℃;鸟类腾空而飞,基础体温多达41~42℃;人的基础体温经过长期进化稳定在37℃,激烈运动时可达到40℃,不过近年出现“地球温暖化,人体寒冷化”的趋势,基础体温降低了。体温的普遍降低与肉体运动不足,阿司匹林类等解热镇痛剂的乱用等有关。
核心温度除发烧或休克外基本不变,外壳温度随环境温度而变化,例如在22℃的环境中脚的正常温度为27度左右,20℃以下就会有冷感。在冷环境中体表的热量被大量散发,如果产热正常又能及时传导,就不会有出现四肢冰凉或发热的情形。
冷感症因热量的产生与传导障碍引起。人属恒温动物,体温的维持靠产热,产热的原料来源于饮食。1日所产生的热量因年龄性别和活动状态而不同。以在办公室工作的成人男子为例,普通的日常生活1日产热约kcal,各种组织的产热比例依次为骨骼肌占58.1%,肝脏占22.2%,呼吸肌占8.9%,肾脏占4.5%,心脏占4.1%,其他占2.2%。骨骼肌和肝脏占热源的80%以上,通常男性比女性骨骼肌发达,所以男性比女性产热高。
各种组织产热不同,靠血液循环把热量平均化传导至全身,如果局部循环不好会造成局部冷感,全身产热不足则会造成全身大面积冷感。机体产热,中医学称之为“阳气”,阳气温暖全身,加热饮食,也加温吸入的空气,正常情况下,冷空气入肺时已达到37℃。
热量以优先内脏为原则。37℃体温实际上指核心温度,手足?皮肤等外壳温度低于体温。内脏的机能依赖这个温度,例如,消化酶的最低适宜温度为37℃,如果过食冷饮或受凉,超过温食能力或因产热不够消化道处于低温状态,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甚至出现腹泻。
体温本身是免疫力的一部分。体力较强的人,当风的对流过多地夺走身体的热量时,也会感冒,感冒,中文叫“伤风感冒”,英文叫“Ihaveacold,受凉了”,受凉后免疫力一时低下,病毒细菌之类也就乘虚而入。而冷感症的人往往长年累月轻度感冒;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在35℃的低温时繁殖迅速。笔者观察到不少子宫肌瘤的人通过中药制剂,冷感体质得到改善后肌瘤自然消失了,提示温度与免疫力相关。
冷感症潜在身体机能障碍。一是产热不足,食物摄取不足与消化吸收不良、或吃的多但不能燃烧,即燃料不足或燃烧不足均可引起,前者多消瘦,后者多肥胖,中医总称为脾阳虚,其中激素调节障碍而严重的叫肾阳虚;二是血行不畅传导障碍。严重的血行不畅叫心阳虚,血行不畅有疾病性的,如糖尿病血管病变、低血压、动脉硬化、脉管炎、心衰等,也有精神紧张导致植物神经紊乱,进而引起血管痉挛所致,这种类型往往引起上半身热而下半身寒。
冷感症可以克服。比较明显的冷感症,可以服用温桂素(onntousei)等中药制剂调整体质,如果症状较轻,自我调养便可得到改善。理解冷感症的原理,就能采取符合自己的保养方式,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如消除精神紧张,尽量少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按时进食,多吃温热饮食,少食生冷,适当增加肉蛋鱼等高热量食物,适当增加温性佐料;合理运动调整产热机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