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优质医院 > 重症疾患后的长期认知和功能障碍
重症疾患后的长期认知和功能障碍
张海松李莉翻译刘志勇校对
摘要:随着重症疾患存活率的提高,医患都面临长期后遗症的管理问题,主要的后遗症是认知障碍和功能缺陷。纵向研究表明,重症疾患后的相关损伤在出院后至少持续1-5年。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注意力和处理速度受到损害。功能缺陷包括身体虚弱、耐力下降,以及需要依赖他人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任务(如洗澡或进食)。导致长期后遗症的多种危险因素包括病情严重程度和严重脓毒症、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及谵妄。入院前状态包括虚弱、较多合并症以及基线认知功能障碍亦是高危因素。认知和功能障碍可能是多因素导致的,并且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机制。在长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存在神经炎症、血脑屏障的破坏和大脑结构的改变。全身炎症也与肌肉的完整性和功能改变相关,而后者与ICU获得性虚弱和长期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减轻长期损害负担的措施包括预防和出院后的康复干预。谵妄是公认的导致长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预防谵妄可能对保护认知功能很重要。目前的证据支持最小化镇静,谨慎选择镇静药物,包括避免苯二氮卓类药物,实施目标导向性镇静,以避免过度镇静。每日唤醒、自主呼吸试验以及早期活动对改善认知和功能都有益。多手段集束化预防是改善重症患者长期预后的有用措施。目前,关于认知功能康复的数据有限,而功能康复相关的研究却存在相互矛盾的结果。继续调查,实施预防及康复干预措施将有望提高日益增多的重症疾病幸存者的生活质量。(AnesthAnalg;:–80)
危重医学的进步导致了危重患者生存率的提高,但幸存者的生存质量并未提高。许多重症疾病后幸存患者存在长期认知和功能障碍,导致长期康复、住院治疗需求增加,就业减少和照顾者负担加重,这些情况都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注意力、处理速度、视觉空间能力和执行功能等方面的缺陷。功能障碍是指身体虚弱和耐力下降,这可能导致残疾,无法执行诸如进食、洗澡或穿衣等日常体力活动。此篇综述回顾了重症疾患后认知和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机制,以及预防策略。
流行病学
早期关于重症疾病后长期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差异很大,报告的患病率在4%到62%间不等。差异大的原因包括数据来源于多个小型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仅限于单一疾病状态(如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或重症监护病房的某一患者类型,随访时间为2个月到10年。描述重症监护病房后认知和功能损害的最大的多中心队列研究之一是揭示重症监护病房幸存者发生神经心理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发病率研究。在这项前瞻性试验中,共纳入了名来自内科和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呼吸衰竭或休克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和12个月,采用替代试验评估其认知和功能状态,以确定重症疾病基线。应用专用于整体认知测量和跟踪测试的可重复成套测验分别评估患者的认知状态和执行功能(B部分)。重症疾病幸存者出院3个月后,40%的患者得分低于年龄调整标准后平均水平的1.5SD,与轻中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得分相当,26%的患者得分低于正常值的2SD,与轻度阿茨海默症患者的得分相当。在出院12个月后的患者中,这一得分的患者分别占比34%和24%。此外,参与者在出院后3个月和12个月时均表现出执行功能低下。在所有得分显示认知障碍的患者中,出院后3个月和12个月时的认知测试得分分布显示出血管性痴呆的皮质下缺陷模式,区别于阿茨海默症性痴呆。
第一项针对重症疾病后的长期功能预后的研究在ARDS幸存者中进行。一项对名因ARDS住院并在出院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完成评估的幸存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患者在6分钟步行试验和36项简短调查的医疗结果中持续低于预期。这为重症疾患后存在的长期功能障碍提供了一些初步证据。为揭示重症监护病房幸存者神经心理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和发生率,采用Katz日常生活能力问卷评估基本功能情况,用Pfeffer日常功能活动问卷评定高级功能。出院3个月时,32%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至少存在部分的功能障碍,26%的患者存在日常事务活动中存在功能障碍。在出院12个月时,22%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持续存在部分的功能障碍,23%的患者在日常事务活动中持续存在功能障碍。在评估这些损害(即新获得的认知障碍、残疾、抑郁)等的共存情况时,额外的分析发现超过50%的患者在12个月内出现≥1个阳性表现。出院12个月时,约20%的患者出现≥2个阳性问题,而在3个领域全部出现问题的患者仅占4%。
另一项关于长期预后的研究使用了来自团体健康合作社的数据,这是一项对名65岁以上且基线无痴呆症的受试者的纵向评估。认知预后的评估是通过每两年使用一次认知能力筛查工具完成的。若获得的分数较低,则进行对痴呆症的进一步评估。研究人员发现,与那些没有住院治疗的人相比,急危重病住院治疗与认知能力的突然下降有关。数据还表明,非重症疾病住院治疗显著增加了50%的偶发性痴呆风险,并表明重症疾病可能使痴呆的发生风险增加一倍;然而,这项研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检测后者的差异。除了长期认知能力下降外,重症疾病还与身体机能下降有关,表现为步态速度和坐姿站立速度显著降低,以及≥1项日常生活活动困难或依赖。具体地说,危重病使≥1项日常生活活动依赖的出现几率增加了近8倍。值得注意的是,从出院到评估的中位数时间是天,这表明功能下降通常持续到出院后1年。
重症疾病对认知和功能状态对患者的有害影响存在时间已被证明远远超过1年。在对例重症疾病期间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的长期评估中,61%的患者出院后1年存活并恢复到基线功能状态,而出院5年后进行评估时,只有53%的患者存活并恢复到基线功能状态。在为期5年的评估中,参与者的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持续下降,表明运动耐力持续受损。此外,医疗预后研究机体部分的SF-36生存质量评价量表得分仍然比正常值低1SD,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相一致。这些结果与最近报道的例ARDS患者的队列研究结果相似,该队列研究表明,在患病后2年内,患者生活质量和耐力评估结果的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上肢肌力。
大型回顾性数据库研究也表明,重症疾病后的损伤率很高。一项纳入了在同一个成熟护理机构住院过的名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旨在证实患者的预后恢复状况。研究人员发现,其中34%的患者表现出严重或非常严重的认知障碍,72.5%的患者在入院时表现出存在日常生活活动的最大或完全程度的依赖。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认知障碍和依赖都与较短的生存期相关。一项纳入了多名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从医疗保险受益人的样本中随机挑选)的研究发现,与匹配的对照组相比,幸存者出院后3年内诊断痴呆的风险增加了约50%。有趣的是,重症疾病期间累积的风险因素几乎占了痴呆症的全部额外风险,强调了临床医生在减轻长期损伤负担方面的潜在影响。
总的来说,来自危重患者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前瞻性社区观察性研究和大型回顾性研究的大量数据表明,重症疾病幸存者面临着认知和功能损害的重大风险,这种损害可能在发病后持续存在数年。随着重症监护病房生存率的不断提高,这个公共卫生问题日益严重。
长期损害的风险因素
许多风险因素已经被确定为发展长期认知(表1)或功能(表2)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或其可能增加这两类损害的风险。脓毒症通常与重症疾病和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相关,但似乎也有更深远的后果。利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健康与退休研究分析了脓毒症幸存者在感染前和感染后的认知和功能评估结果。研究人员发现,严重脓毒症与中重度认知障碍和1.5个新的功能缺陷的增加存在3倍的独立相关性。其他长期认知和功能损害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基线认知障碍、合并症相关的基线负担较高、较长的机械通气持续时间。
在评估长期认知功能障碍时,在重症监护病房幸存者研究中揭示了神经心理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和发生率,确定住院谵妄的持续时间与出院后3个月和12个月整体认知功能较差有关,与镇静及镇痛药物、年龄、先前存在的认知障碍、并发症或重症监护病房中出现衰竭的器官数量无关。然而,教育年限的增加有助于防止认知功能恶化。这一观察结果再次出现在一项更大的分析中,该分析增加了来自MIND-ICU研究的数据:在重症监护病房幸存者队列中统计其中幸存的退伍军人中出现谵妄和痴呆的情况,以揭示神经心理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和发病率。院内谵妄的持续时间越长,整体认知能力越差,而较高的基础教育年限存在保护作用。这项分析还表明,在这一危重患者人群中,暴露在手术或麻醉环境中不会增加长期认知障碍的风险。心脏手术后谵妄,最常见于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也与几个队列中认知能力下降和认知轨迹改变相关。在一项对名既往无痴呆的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中,26%的患者在术后5年内发展为痴呆,术后谵妄的发生可导致痴呆的发生风险增加了7倍。最近,一项对名接受了心脏搭桥手术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术后谵妄患者在术后3个月时的总体认知能力下降幅度更大,术后1年内的认知处理速度更差。除了急性脑功能障碍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影响与危重病相关的长期预后,包括低氧血症、血压病理变化、血糖异常、镇静暴露和输血;然而,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的研究尚未得出结论。因此,有力的证据表明谵妄的存在及持续时间的增加是晚期认知障碍的有力预测因素,突显了谵妄预防策略在重症监护病房的重要性,并证明需要对重症监护病房谵妄患者的预后考虑。
在重症疾病的整个病程中获得的基线功能状态和(基线)虚弱包括发展长期功能损害的两个主要风险类别。重点事件项目(PrecipitatingEventsProject)追踪了名70岁以上无基线残疾的社区居民。每18个月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在研究过程中因重症疾病住院的受试者中,在重症疾病后6个月内,那些入院前存在虚弱的受试者残疾发生率增加高达41%。入院前存在听力和视力缺陷也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后的功能恢复不良相关。基线BMI指数和功能自我效能感(对进行功能性活动的信心)较高的个体更有可能恢复到基线功能状态。近年来,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虚弱已经成为一种得到良好描述的虚弱现象,通常在重症疾病发作后出现,且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相关。研究还发现高龄和卧床休息时间增加也会加重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虚弱的风险。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虚弱的诊断需要重症疾病患者已进行机械通气且与出院后6个月时身体机能下降相关。此外,虽然虚弱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但在急性肺损伤幸存者中,出院时重症监护室病房-获得性虚弱与出院后24个月内身体功能持续严重受损和身体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下降相关。疾病的严重程度增加和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超过14天也与更严重的功能损害相关。新的证据也表明,多达三分之一的重症监护病房幸存者在重症疾病后会出现慢性疼痛,可进而干扰功能状态。在揭示重症监护病房幸存者队列中神经心理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和发生率方面,分别有77%和74%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和12个月时出现疼痛症状,分别由59%和62%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和12个月时报告疼痛症状干扰日常生活。在考虑长期康复时,建立患者的功能和虚弱的基线水平并评估重症监护室-获得性虚弱是帮助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机构)识别长期功能受损风险最高的患者的重要步骤。
长期损伤机制
导致长期认知和功能损害的损伤机制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描述,这可能是由于疾病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图)以及(目前仍处于)这一类研究的早期阶段。对院内谵妄和长期认知障碍患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已经发现了包括脑萎缩和白质破坏在内的结构变化。在出院时,重症监护病房的谵妄患者的脑室与大脑的比率增加,这与脑萎缩的结果相一致,如果这种现象在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中仍然存在,则与出院后12个月内的认知障碍相关。同样,长期重症监护病房内谵妄的发生与胼胝体及内囊前肢的白质改变相关。此外,出院后3个月时的分辨率下降与出院后12个月内的认知障碍相关。术后谵妄也与随后发生的脑室周围、额叶和颞叶白质完整性下降及弥散增加有关。因此,导致急性脑功能障碍的损伤过程可能进展为影响长期认知的慢性结构变化。
炎性改变常见于重症疾病,并可诱发神经炎症循环,导致细胞凋亡和神经影像学所见的萎缩。脓毒症是一种高度促炎性状态,其特征是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的过度分泌。对在院内曾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在出院后48小时内进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发现,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到最高的第25个百分位数以上,与48个月内认知功能较差有关。假设外周细胞因子活性的升高,即会导致炎症级联反应,启动正常情况下处于静息态的中央小胶质-巨噬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并向大脑招募单核细胞,进而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和脑水肿。外周细胞因子也可与血脑屏障的内皮细胞结合,改变粘附和通透性,促进活跃的细胞因子跨血脑屏障转运。血浆SB水平升高提示血脑屏障或星形胶质细胞损伤,E-选择素升高可作为内皮损伤的标志。SB和E-选择素在重症疾病起始发作时的升高与重症疾病后3个月和12个月的认知功能恶化有关。
与认知功能相似,与重症疾病(如脓毒症)相关的炎症过程可能在机体损伤的发展中起作用。这一点在一组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得到了证实,这些患者出现了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虚弱,并且发现他们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10和趋化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那些未发生获得性虚弱的患者。重症监护室-后天性虚弱表现出两种病理生理过程的特征:多发性神经病和肌病。重症疾病多发性神经病的特点是近端肢体对称性无力,可能累及呼吸肌。这不是一个组织破坏的过程,因为肌酸激酶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也没有观察到脱髓鞘。重症疾病性肌病是一种原发性肌病,在电生理研究中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振幅降低、持续时间延长,在直接刺激时肌肉兴奋性降低。例重症患者肌肉活检组织学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蛋白质水解上调,蛋白质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降低。危重患者存在肌肉萎缩,肌纤维体积缩小,肌肉内肌球蛋白优先丢失。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虚弱后持续的肌肉萎缩似乎与持续进行的蛋白水解、炎症或代谢活动失调无关,而是与卫星细胞含量下降有关,表明受影响肌肉的再生能力受损。
总之,虽然正在进行的研究继续深入了解认知和功能损伤的复杂机制,但与重症疾病相关的炎症级联反应似乎在启动神经系统和肌肉结构的结构变化方面发挥着不可分割的作用,从而导致更糟糕的长期认知和功能结果。
预防
重症疾病后认知和功能损害的后果可能会持续数年,并对患者和照顾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重症疾病护理团队的成员必须针对可预防的损害原因量身进行个体化护理。这包括避免谵妄和低氧血症,小心控制血糖,最大限度地减少血压的病理变化。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根据病因预防和治疗可逆的谵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重症监护病房选择镇静策略可能会对谵妄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最近的研究一再表明,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与脑功能不全和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风险增加相关。随着令人信服的证据的出现,趋势已经开始从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转向使用短效替代品,包括γ-氨基丁酸介导剂丙泊酚和α-2受体激动剂右美托咪啶。一项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靶向镇静疗效和减少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随机选择内科和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接受劳拉西泮或右美托咪啶镇静。接受右美托咪啶的患者更容易达到目标镇静水平,在无谵妄或昏迷的情况下存活天数更长,发生谵妄的风险降低了60%。与咪达唑仑研究相比,右美托咪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与咪达唑仑相比,右美托咪啶镇静可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谵妄发生。与丙泊酚相比,右美托咪啶用于心脏手术后镇静可降低谵妄的发生风险和持续时间。以镇痛为基础的镇静策略也提供了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替代方案;然而,这一策略与脑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很好的研究。在一项心脏疾病术后患者的试验中,将吗啡镇静策略与右美托咪啶镇静策略进行比较,发现右美托咪啶组谵妄持续时间较短。现在,这些镇静策略对减少谵妄的影响已经确定,关于他们对随后长期损伤影响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重症监护病房镇静管理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选择药物外,还包括监测镇静深度和目标导向性浅静。深度镇静水平与更差的临床预后相关,包括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重症监护病房天数增加、精神状态所致的放射学评估频率增加,以及谵妄出现的可能性增加。与深度的镇静目标相比,较浅的镇静目标被证明可增加无机械通气天数和无重症监护病房天数,而深度镇静引起的健忘症会增加出院后2年内出现神经认知后遗症的风险。当用脑电图监测时,爆发抑制模式的深部镇静已(被证明)与较高的死亡率独立相关。此外,归类为里士满激动镇静量表-3分至-5分的深度镇静发作次数与(出院后)死亡率增加相关,这种影响可持续长达2年。相反,每天中断镇静药物输注可减少机械通气和重症监护病房的停留时间。在此基础上,每日唤醒和自主呼吸试验协调了每天的自发苏醒和自主呼吸情况,并可将镇静剂的用量减少50%,而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内可获得更多的无昏迷天数和无机械通气天数,并可降低出院后12个月的死亡率。除了每天觉醒外,实施基于RASS评分的镇静方案还与镇静药物的使用减少、重症监护病房停留天数减少及住院时间减少相关。
重症监护室正从深度镇静转变为早期活动和理疗以防止功能衰退。许多研究已经证明了早期活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包括被动和主动活动范畴、床上活动、转移、坐起、步行前锻炼和步行,从而消除了机械通气患者无法参与运动的传统观念。感染性休克的早期活动已被证明可以抵消重症疾病对肌肉的病理影响,与后续的理疗相比,肌肉纤维横截面积保持不变,泛素-蛋白酶体途径(肌肉崩解的一种机制)的基因标记物表达有下调趋势。与常规护理相比,应用床旁测功仪的早期运动干预与36项短期健康调查的较高身体功能评分结果、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和出院时长股四头肌力量增加等相关。早期活动也与出院时恢复基线功能状态的可能性较高相关。在每日自发觉醒试验期间,随机接受早期活动和职业化治疗的机械通气患者在出院时恢复基线功能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仅接受觉醒试验的患者,且谵妄持续时间更短,无机械通气天数更多。最近,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早期目标导向性护理与常规护理相比,减少了重症监护病房的谵妄发生率,增加了重症监护病房的无谵妄天数,增加了患者出院时的功能独立性,和从康复中心出院组相比还提高了出院回家的(自理)能力。重要的是,包括谵妄、住院时间和出院时的功能独立性在内的预后,在早期理疗和镇静方案相结合的试验中改善最多。
为了优化向患者提供的重症疾病护理,防止重症疾病的短期和长期后遗症,实施了基于证据的、解除约束/促进活动的集束化治疗,患者预后在整体上有所改善。在设计旨在减少内科和外科住院患者谵妄的早期集束化治疗的基础上,开发了觉醒和呼吸协调、谵妄监测/管理和早期锻炼/活动措施,以解决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具体护理问题。这一集束化治疗的实施减少了谵妄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最近,作为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会重症监护病房解放协作项目的一部分,这个集束化治疗的组合式策略已经被调整和扩展为ABCDEF集束化治疗:(A)评估、预防和管理疼痛;(B)每天进行自发觉醒试验和自主呼吸试验;(C)选择镇静药;(D)谵妄评估、预防和管理;(E)早期活动;(F)家庭参与和授权。ABCDEF集束化治疗的大规模实施试验表明,增加对多组分干预措施的依从性增加与生存率提高以及无谵妄或昏迷的生存天数提高有关。不幸的是目前还缺乏关于这一集束化治疗在减少长期损害方面影响的数据。表3总结了预防长期损害的策略。
预防长期认知和功能损害的策略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且可利用现有的数据来改善谵妄情况,减少使用呼吸机的时间,提高生存率。由于认知和功能损害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多组分集束化预防措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干预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其长期收益。
康复
重症疾病后身体和认知障碍的日益普遍增加了幸存者从门诊治疗到住院治疗的康复需求。康复干预措施千差万别,缺乏标准化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目标。此外,检验康复策略的研究通常规模较小,且其结果相互矛盾。一项循证医学综述回顾了6项重症监护病房出院后运动康复的研究,共纳入了名需要≥24小时机械通气的重症监护病房幸存者,对基于运动疗法的效果没有定论。这些研究在规定的运动类型、参与者功能锻炼能力的测量方法及结果呈现的方面差异很大,使得评审人员无法对研究结果进行任何统计测试。出院时对患者的评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多数研究都是在重症监护病房对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全部进行登记。Connolly等观察到,在评估和确定最需要康复的患者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强有力工作。目前缺乏可确定如下问题的证据,包括哪些患者会从重症疾病后的康复干预中受益,应该如何确定这些患者,以及应该提供何种类型的干预。为了应对这些挑战,Delphi共识研究确定了医疗服务提供者和理疗干预措施的基本移交信息,以解决一系列核心结果,包括运动能力、肌肉力量、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功能能力、活动能力、功能性生活质量和疼痛。
出院后为患者提供的康复干预主要集中在理疗和职业治疗干预上。早期认知康复最常用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其在改善重症监护病房幸存者的认知预后方面显示出了希望。一项利用康复网络恢复日常工作试验随机选择了21名出院时存在认知或功能障碍的内科或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幸存者接受了12周的家庭认知、机体和功能康复计划或日常护理。认知康复采用了目标管理训练,这是一种有针对性和渐进性的恢复执行功能的方法。在12周的时间段结束时,干预组显示出执行功能的显著改善,以及功能状态的改善。
结合早期治疗干预和认知功能康复策略的概念,重症监护病房的活动和认知治疗试验评估了在内科和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早期理疗和认知综合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患者(N=87)被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早期理疗组或早期理疗结合靶向认知治疗组。院内认知治疗的重点是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延迟记忆、问题解决及处理速度。出院时执行功能持续受损的患者随机分配进入认知治疗组,出院后也接受了12周的目标管理培训。研究表明,对院内危重患者实施认知和理疗联合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虽然重症监护病房的活动和认知治疗采用的目标管理培训方案与利用康复网络恢复日常工作试验研究中使用的目标管理培训方案相似,但重症监护病房的早期活动组和认知治疗组在执行功能或功能结果方面没有差异;然而,这项研究可能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检测出差异。一项纳入了24名认知改善的重症疾病幸存者的初步研究表明,通过应用电脑游戏的方法可改善认知能力,而这与所进行的训练量呈正相关。这些研究规模较小,强调需要进一步进行大规模随机试验以确定最有效的康复策略以及在不断增加的出现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损伤的幸存者中如何从干预中受益最多的研究的必要性。此外,个体化目标管理培训是资源密集型培训,需要可扩展到更大人群的替代干预措施(如适应性计算机化培训),以应对重症疾病后认知和功能障碍的公共卫生负担,并提高生存率。
总结
随着重症监护治疗的改善导致重症监护病房生存率的提高,对危重病人的护理必须考虑其长期认知和功能预后,以提高生存质量。日益普遍的重症疾病后新获得性残疾对幸存者及其家庭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认知和功能损害可在重症疾病后的5年内持续存在,其影响可能比目前报道的持续时间更长。改善康复计划和增加患者获得康复服务的机会为改善这些结果提供了希望。同样重要的是,医疗服务提供者应认识到长期功能障碍发展的风险因素,并使用预防策略,包括镇静管理策略、早期活动和解除约束/促进活动的集束化治疗,以改善患者护理和减少严重疾病的长期影响。
长按识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