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症状体现 > PCK柳倩学前儿童运动的核心经验

PCK柳倩学前儿童运动的核心经验



导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如何按照学前儿童运动能力习得规律设计运动课程内容?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年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影响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因素除了年龄,还有哪些?教师们面对这些问题时往往会感到困惑。本刊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柳倩副教授基于领域教学知识(PCK)理论,梳理有关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以帮助教师准确掌握领域知识、儿童发展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提高运动领域的专业引领能力,最终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

年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了学前儿童在动作发展方面的目标,强调学前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从建设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定位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应该说,当前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们对体育活动越来越重视,运动课程的趣味性、开放性都有所增强,但是教师的运动素养和运动学科素养普遍不高,热爱运动、擅长运动的教师较少,重形式、轻研究的现象普遍存在。

如何按照学前儿童运动能力习得的内在规律安排运动课程的内容?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年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影响学前儿童运动能力的因素除了年龄因素,还有哪些?教师们对这些问题往往感到困惑。而领域教学知识(PCK)的理论可以回应这些问题。基于PCK的理论,丰富教师有关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的知识,能够有效地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领域知识、儿童发展知识以及教学法知识,有助于教师提高运动领域的专业能力,更好地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学前儿童运动课程,促进学前儿童健康成长。

根据经典运动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身体运动智能内涵、各国学前儿童运动学习标准以及动作学习理论等,我们认为,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的基本架构是一个复杂的多维模型,涵盖三个维度:内容维度、发展维度和功能维度。

从内容维度看,学前儿童运动核心经验就是基本运动能力,幼儿期是发展基本运动能力的重要阶段,如果错过了这一阶段则需要后续进行补偿。

基本运动能力从内容上可以分成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身体移动能力和器械(具)操控能力。其依据之一是多元智能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将身体运动智能分成身体控制和器具操控,另一个依据是各国学前儿童运动学习标准,即各国都聚焦于发展学前儿童身体控制与平衡、身体移动、器械(具)操控等基本运动能力,以此作为促进终身运动的一个关键因素。

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是维持身体姿势、运动的基本前提。人们通过身体姿势控制的感知/活动调节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和环境的要求。人要想移动身体和操控器械,先需要发展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

身体移动能力是指独立和安全地将自己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是身体在空间上移动的技能。身体移动需要调整步态来避开障碍物并在必要时改变速度和方向。身体移动需要具备三个必要特征,即行进、姿势控制和适应。行进指的是朝着期望的方向运动,需要具有起始和终止运动的能力;姿势控制指的是稳定性,即平衡,反映在移动身体时对建立与保持一个合适姿势的要求和对动态稳定性的要求;适应指的是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如调适步态以避开障碍物或不平的地面以及必要时改变速度和方向。

器械(具)操控能力是指个体用拍、投、抛、接、踢、击、顶、踩、踏等各种方式主动作用于各种物体,并有意识地使物体在位置、方向、速度、状态等方面发生改变的过程。对器械(具)的操控有助于头、眼、躯干以及上下肢活动的协调性、灵敏性和力量的发展。

上述三个核心经验之间关系密切。所有运动都需要身体控制这一基本运动能力,在运动中保持合理的姿势、保持平衡是运动的必要条件之一。大多数无器械运动项目重点发展身体姿势控制,如拉伸、翻滚、平衡等。身体移动建立在平衡系统成熟的基础上,先发展低重心的身体移动,再发展高重心的身体移动,依次出现爬、走、跑、跳跃等动作。

同样,器械(具)操控也是建立在平衡系统成熟基础上的,技巧性运动的核心部分之一就是姿势控制,幼儿只有在能够有效控制身体姿势后,才能进行更高级的身体移动,进而有效地进行器械(具)的操控。如球类项目重点发展器械(具)操控能力,同时也需要身体移动能力和身体姿势控制能力作为基础。当然,并非每一个运动都包含三个核心经验,如行进运球包含身体姿势控制、身体移动和器械(具)操控,而折返跑只包含身体姿势控制和身体移动。

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有什么规律?依据序列理论和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SystemsTheory),我们认为一方面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遵循着基本发展模式,呈现出序列性;另一方面,学前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学习过程具有动态性,个体在与环境和任务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出最佳运动模式。

因此,基本运动能力发展具有一定的序列,也是个体、环境和任务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需要掌握基本动作能力发展的一般模式,运用这一普遍规律识别学前儿童在一定任务、环境中的动作水平并作出判断,通过任务和环境的调整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活动(GregPayne,)。

序列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动作技能发展遵循一定的序列,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gph.com/zztx/1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