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症状体现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由一系列内外因素所造成的神经科学领域严重的致残性疾病,各国文献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4~83)/万,且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超过1/3的患者出现四肢瘫,超过半数的患者诊断为完全性脊髓损伤。运动障碍是脊髓损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是脊髓损伤患者康复治疗的最重要目标。
目前,关于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highfrequencyrTMS,HFrTMS)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研究颇多,在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障碍方面,由于研究设计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评价指标繁多,以某一篇文献的有效或某一个评价指标的改善来说明HFrTMS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运动障碍是有效的,结果难以让人信服,同时众多的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
本次给大家带来关于经颅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的Meta分析,以供大家作为临床治疗的参考。
一、纳入指标及文献筛选
(1)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2)研究质量评价相关要素,包括随机方法、盲法等;
(3)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本情况;
(5)干预措施的相关参数;
(6)结局指标:ASIA运动总评分、ASIA下肢运动评分(LEMS)、改良Ashworsh量表(MAS)评分、10m步行速度(10MWT)、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
数据纳入结果
二、Meta分析结果
(1)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障碍的AISA运动总评分优于对照组,表明HFrTMS对运动障碍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图1:试验组与对照组ASIA运动总评分比较的森林图
(2)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显著提高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下肢运动评分,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图2:试验组与对照组LEMS评分比较的森林图
(3)刺激头顶正中部时无统计学意义,刺激下运动皮质区有统计学意义。
图3:试验组与对照组MAS评分比较的森林图
(4)经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患者10m步行速度的提高优于对照组。
图4:试验组与对照组10MWT比较的森林图
图5:试验组与对照组WISCIⅡ比较的森林图
三、讨论
本研究分别对评价运动功能恢复的指标ASIA运动总评分、LEMS、MAS、10MWT和WISCIⅡ进行了定量合成,研究发现经HFrTMS治疗后,患者的ASIA运动总评分、LEMS、以及10MWT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潘钰等、Benito等、Ellaway等和Kumru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当刺激下肢运动皮质区时,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Kumru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而当刺激头顶正中部位时,两组患者的MAS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原始文献Ellaway等和Kumru等的结论相一致。
亚组分析的结果提示HFrTMS在改善下肢强直状态方面与刺激部位有关,但在先前的报道中,Nielsen等刺激部位为胸段脊髓,Krause等刺激部位为L3/L4腰神经根,而Kumru等、Centonze等和Valle等则选择刺激的部位为初级皮质运动区,结果发现MAS均有所改善,且Krause等发现磁刺激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与刺激频率无关,而与刺激强度有关,因此,这一结果需谨慎对待,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四、HFrTMS改善脊髓损伤后
运动功能的可能机制
(1)HFrTMS可诱导皮质性抑制下调,提高运动皮质及皮质下神经结构的兴奋性;
(2)rTMS可刺激皮质和损伤脊髓的可塑性,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功能重组;
(3)HFrTMS可诱导产生长时程增强(longtermpotentiation,LTP)。
参考文献
高正超,牛斌斌等,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运动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中国骨伤,年1月第31卷第1期:47-5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