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症状体现 > 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空间设计方法探
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空间设计方法探
作者;郭晶,徐钊,何蕊,朱敏
摘要: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一般是指某处或连带性的肢体不受运动或受思维控制,但不能完全按照思维控制去行动的病症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于上肢或下肢等部位丧失运动功能,因而肢体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在进行常规的作业运动中,往往难度系数较大。本文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入手,探索出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室内空间应该秉持康复空间无障碍化、灵活化、智能化、景观化、精致化的设计方法,旨在创造一个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空间,为康复环境设计提供多元化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室内设计;康复空间;设计方法;康复需求;肢体功能障碍患者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于年11月发表于《家具与室内装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进步,康复治疗的职责不仅要锻炼患者的肢体机能,而且要关照患者的精神健康,因此,服务于特殊病患者的康复机构越来越社会化、专业化和精细化。如何创造一个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无障碍化、专属化、灵活化、智能化、多元化、景观化、精致化的康复空间,让生活在其中的患者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得到治疗和护理,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生活的功能,从而达到肢体机能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探寻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需求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显得更具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社会现状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一般是指某处或连带性的肢体不受思维控制运动或受思维控制,但不能完全按照思维控制去行动的病症患者。按照人群不同进行分类,可分为神经系统缺损患者、肌肉骨骼病变患者、肢体外伤患者及步态异常的肢体障碍患者;按照肢体部位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上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下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和躯干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三大类。其中,上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于丧失上肢运动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或部分能实现自理生活,处于轻度或中度障碍,而下肢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于丧失下肢运动功能,不能行走和站立,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实现自理生活,处于重度或极重度障碍。这些重度或极重度障碍者需要医护工作者对其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并且借助一些工具、设施和设备才能完成行走、站立等日常活动。
在我国,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数量众多,患者在残疾人群体中的比例相对较高。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肢体残疾者为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9.07%。全国残疾人的年龄构成数据中显示,50岁以上的肢体残疾人占总肢体残疾人数的63.9%,另据《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止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亿,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中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完全失能不能自理。另外,每年新增的数百万伤病者也大多数伴有肢体功能障碍。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对残疾人的康复问题非常重视,截至年底,全国已有残疾人康复机构个,其中,残联办康复机构为个,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个,全国共对39.8万名肢体残疾人实施了康复训练,并为贫困人群的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例,为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例。可以看到,虽然全国部分残疾人已享受到国家政策的福祉,但获得康复服务的人群不到10%,因此,我国的康复机构远远不能够满足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且康复服务的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康复训练的方式方法有待提高。另外,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治疗的认识不到位,缺乏个人主动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积极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要达到完全康复的状态所需时间较长,并且康复机构较少,患者较多,不能保证对此类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提供长期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同时医护工作者对其手术后的康复疗效也难以进行回访。
2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需求分析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由于上肢或下肢等部位丧失运动功能,因而肢体不受大脑意识的控制,在进行常规的作业运动中,往往难度系数较大。医学研究表明,导致患者产生肢体功能障碍的因素很多,例如:各类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和截肢、断肢再植术后康复的肢体活动障碍;儿童脑性瘫痪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导致的步态异常;中风导致肢体不受思维意识的控制;帕金森患者的肢体静止性震颤等。这些肢体功能上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正常工作,因此,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常常由于自己行动上的困难,内心产生一种挫败感,并表现出自卑、孤僻、多疑、过度激动和过分依赖等情绪和行为,容易诱发患者产生诸如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方面的疾病。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需求,大致可归纳为肢体康复的需求和心理康复的需求。为了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整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精神面貌,一方面,患者期望能够在有针对性、方便快捷、专业性强、条件较好的康复空间中,借助于人性化的设施设备辅助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并配合一些康复治疗方法和常规护理措施,尽快恢复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另一方面,患者期望能够在环境优美、舒适温馨、疗效较高的康复空间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逐渐建立起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对恢复身心健康的主动性、自信心和紧迫感。
3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康复需求的室内空间设计方法
3.1康复空间无障碍化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身体机能方面与正常人相比较有一定缺陷,他们对自身的安全保护能力较弱,应在康复空间中采取无障碍设计,使通向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的任一空间的道路都具有易达性、便利性和安全性。例如:地面铺装不应设置构成障碍的高度差,尽量采用防滑平整的装饰材料,且材质软硬适中;桌子、台子、收纳家具等尺寸,应根据轮椅的坐面高为基准点的尺寸来确定,还应考虑轮椅的扶手不致碰撞桌子面板,膝盖可以伸入桌下,脚踏不致碰撞桌下前方的壁面等;门应该方便打开且不会自动锁上;各空间的指示标识要求识别性高,一目了然;厕所、电梯等内部设施,要设置在易寻找的位置,应做无障碍厕所设计;物品的堆放应考虑设备移动时的无障碍通行,以及确保人群拥挤时也能安全通行的充裕通道宽度。总之,设计师应在追求艺术品位的同时,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患者、医护工作者的切身体验和身心感受,确保康复空间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做到真正的无障碍设计,并对未来使用过程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真正意义上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人性化空间。
3.2康复空间灵活化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所在的康复机构,其用地往往比较紧张,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周转也比较快,如果将一些较为笨重或者昂贵的康复设施设备设置为单人长期使用,或是随意挪动搬运,往往都不太现实,也不科学。因此,设计师需要与康复理疗师进行沟通,从康复设施设备对患者的康复方式和治疗效果的角度入手,仔细斟酌康复设施设备在室内空间中的占地面积和患者使用的便捷程度,将放置贵重康复设施设备的空间灵活处理,并在设施设备之间增设灵活的隔断,这样既可以打开成为开放的治疗空间,也可以关闭转化为私密的治疗空间,能为更多不同需求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提供灵活化的康复服务。
3.3康复空间智能化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往往行动迟缓困难,窗帘的关闭、灯光的开关、开门和关门都非常吃力,因此,康复空间的智能化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病床附近设置一键启动,患者启动该键或智能手机控制,便能够将病房、走廊、卫生间的灯光打开或者关闭,还可以在智能化系统中设置“就餐、休闲、会客、影院”等灯光场景,让患者在病床上能采取不同的照明方式完成不同类型的康复活动;在病房、走廊和阳台等康复空间中安装摄像头、探测器和报警器,当实时监控开启后,室内空间中一旦出现状况,报警器就会主动报警,并把信息传递到手机或者是智能中控器,让患者及时得到帮助和救治。另外,不同区域的灯光使用方式要符合康复空间要求,避免眩光,从而营造一个安全的、健康的、舒适的康复空间环境。
3.4康复空间景观化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原本属于生理上的疾病,但因生理上的疾病诱发心理障碍,从而导致生理上的疾病较难康复的病例数不胜数。长期在病床上进行康复治疗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承受着因病痛产生的恐惧、孤独、烦躁等负面心理的影响,他们更加渴望一个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或调节心理状态的景观环境。科学研究表明,园艺疗法能够让患者从某种心理障碍中走出来,可以建立患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康复,甚至能够恢复到比病前更佳的状态。因此,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后,有必要再配合自然景观、观赏植物、温暖阳光和新鲜空气等辅助治疗,营造一个充满阳光、空气清新、适宜温度、没有噪音、没有污染的康复空间环境,将室外景观植入室内空间。例如:室内地面摆设株体小且可移动的盆栽植物,墙面采用垂直绿化,露台、中庭和屋顶采取适地种植,从而为患者提供赏心悦目、舒适宜人、充满活力的康复空间环境,达到身体健康、辅助治疗、促进康复的作用和效果。
3.5细节设计精致化
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对康复空间的要求极高,其细节设计最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理念,尤其是在空间尺寸、材料使用、构造特点、色彩运用等方面,深化方案的细节设计成为营造室内空间舒适性、感官性和亲密性的关键。设计师只有考虑到各个方面的细节,才能保证患者在康复机构内的治疗护理以及日常生活的顺利开展。就病房而言,需要注意以下设计要点:走廊的宽度是否满足轮椅通行;走廊的墙面是否设置安全扶手,其高度是否方便患者扶持;走廊的地面是否使用防滑材料,避免患者受到二度伤害,选用的材料是否有一定的隔音降噪作用;各空间关系是否达到安全的标准,陈设品的造型、色彩和肌理是否和谐统一;门窗尺度是否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视线;椅子以及扶手是否使用木质材料;病床是否使用活动床栏,其高度应低于普通床,且病床、柜子的摆放要考虑患者的活动范围等。另外,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可以在康复空间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室内家具、楼梯扶手和指示标牌等细节的体验,充分感受到设计师精心设计所带来的人性化、精致化的温暖。
4结语
随着康复治疗技术的提高和人们思维发展的进步,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空间,既要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又要增强患者的康复治疗信心,缓解患者的疾病疼痛压力。这就需要设计师对患者康复需求及其康复空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仅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还要了解患者的常规治疗措施和康复护理方法,掌握患者对康复空间中尺寸、材质、色彩、陈设品等的接受程度,以及不同空间对患者产生的各种影响,创造一个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无障碍化、灵活化、智能化、景观化、精致化的康复空间。一座能够满足现代康复医学新模式的康复机构以及“人性化、情感化、高疗效”的康复空间营造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本文旨在创造一个适应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空间,为康复环境设计提供多元化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周燕珉.住宅精细化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罗运湖.医院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戴维·坎普.康复花园[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郭晶,徐钊,徐忠勇.康复景观环境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02).
[5]胡胜波.残疾人康复中心室内环境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钟振亚,申黎明,张绍明.老年人行为特征与家具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5):42-45.
[7]刘树老,袁哲慧.基于智能化系统的空巢老人起居室环境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5):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