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症状体现 > 脊柱健康275运动障碍检查一
脊柱健康275运动障碍检查一
颈、胸或腰椎发生错位、骨刺或椎间盘突出,可以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的前根(运动神经纤维),可造成颈部、腰背部及肢体的运动障碍。脊柱如有病变,则其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或左右旋转将达不到正常的运动范围。运动障碍也可由椎周软组织的受损引起,如肌肉、韧带、筋膜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肌肉痉挛、无菌性炎症、韧带钙化等,均可引起运动障碍。
在临床诊断时,应酌情对全身或部分肌肉的肌张力、肌力及患者的步态、姿势、肢体运动及有无肌萎缩等进行检查。
一、肌张力
即肌肉松弛时在被动运动中所遇到的阻力。此检查一般应在温暖的房间中进行,并嘱患者切勿紧张,肌肉尽量放松。在颈椎病范围内常作的检查有以下两种:
1.肢体下坠试验:患者仰卧、闭目,检查者举起一侧肢体后突然放开,肌张力高时坠速缓慢,减退者则快,左右对比之。
2.上肢伸举试验:患者闭目,双臂平伸。有锥体束张力痉挛或小脑舞蹈症者,前臂渐趋内旋;有锥体外系强直者,患肢向中线偏移;有小脑疾患者,则向外偏斜;轻瘫者,患肢逐渐下沉;严重深感觉障碍者,则手指呈不自主蠕动。
二、肌力
肌力测定有助于诊断。测定肌肉的力量从正常到完全麻痹共分六级,检查时令患者用力作肌肉收缩,术者采用视诊及触诊进行检查。六级分级标准如下:
0级:肌肉完全无收缩能力;
Ⅰ级:肌肉虽有轻微收缩能力,但无力带动关节活动;
Ⅱ级:在避开地心引力的情况下,肌肉收缩可带动关节活动;
Ⅲ级:在有地心引力的情况下,可以带动关节,但不能对抗术者的阻力;Ⅳ级:可以对抗术者的阻力,但肌力仍较正常弱;
Ⅴ级:完全正常的肌力。
全身骨骼肌甚多,并非每块肌肉均需检查。现仅选其中与脊柱有关且临床意义较大者列举如下。对手部肌力最好使用握力计测定之,既较精确,又便于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
1.提肩胛肌
术者用一手压于患者肩部施加阻力,令患者用力提肩。术者另一手可触知提肩胛肌的收缩力大小。
2.冈上肌
令患者使臂关节外展15°,术者用手置于被测上肢的外侧,以充当作阻力。
3.冈下肌
令患者屈肘后作上臂外旋动作,术者对此动作给以阻力。
4.菱形肌
令患者双手叉腰后,两侧肘部向后用力;术者一手对被检查肘部作阻力,另一手在肩胛骨内侧触摸菱形肌的收缩力。
5.胸锁乳突肌
为第2、第3颈脊神经支配,其位置表浅,易于检查。此肌如有受累,则应多考虑颈椎病以外疾患。例如脊髓侧索硬化症,高位颈段肿瘤等。其检查方法见图。
6.斜方肌
为颈3、4脊神经支配,其意义同前。检查时可嘱患者向上提肩,
检查者给予阻力,并以此判定其肌力。
7.背阔肌
令患者将上臂外展90°,然后用力作内收动作。术者用一手在其肘部内侧作阻力,另一手在肩胛骨下角处触摸背间肌的收缩力。
8.膈肌
由颈3~5脊神经支配。检查时嘱患者仰卧于床上作深呼吸,检查者触摸腹壁的紧张度,并以此判定其肌力。该肌病变可见于颈椎病后期或颈椎椎管严重狭窄者,但更多见于脊髓本身疾患或颈髓部肿瘤。
9.三角肌
由颈5脊神经(腋神经)所支配,分为3部:前部收缩时提臂向前,中部收缩时使臂外展至水平位,后部收缩时引臂向后。检查时可依此予以阻力判定之。
10.肱二头肌
为发自颈5、6的肌皮神经所支配,具有使前臂屈曲和前臂旋后的作用。测定时可让患者前臂旋后、屈肘,再于腕部予以对抗阻力。
11.肱三头肌
为来自颈7、8的桡神经所支配,起伸臂作用。测定时检查者托住患者上臂以消除前臂重力的影响,此后嘱病人在对抗阻力情况下伸直前臂,即可触及该肌的收缩。
12.大鱼际肌及小鱼际肌
前者由颈6、7发出之正中神经支配。主要观察有无萎缩及其肌力。小鱼际肌则为颈8~胸1发出的尺神经所支配。
13.肱桡肌
其解剖及肌力测定见。
14.骨间肌
由颈7及胸1发出之尺神经分支支配。其有掌侧与背侧骨间肌之分,检查方法见。
15.骶棘肌
此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骨嵴,延伸至后枕部,分为三组:
①髂肋肌:有颈部、胸部和腰部3部分组成,神经支配来自颈3~7,胸1~12和腰1的后支。
②背长肌:有头部、颈部、胸部和腰部4部分所组成,其神经支配来自颈1~7,胸1~12,腰1~5和骶1~2。
③棘肌:亦分为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和背半棘肌,其神经支配来自颈3~7,胸1~12。以上3组肌群参与脊柱之活动,其与半棘肌、多裂肌、棘突间肌及横突间肌等构成维持脊柱稳定的主要组成部分。肌力测试方法如下:患者俯卧,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之后让患者挺胸伸背即可触及该组肌群。
(文本选自百川脊柱健康学系列丛书之《脊柱障碍体检辨识技术》节段,作者:黄开斌)
百川健康文化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