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患病预后 > 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二

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二



(九)协调训练协调训练(coordinationtraining)是指恢复平稳、准确、高效的运动能力的锻炼方法,即利用残存部分的感觉系统以及利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来促进随意运动的控制能力。主要用于深部感觉障碍、小脑性、前庭迷路性和大脑性运动失调、震颤性麻痹等的康复治疗。1、训练种类上肢协调性训练、下肢协调性训练和躯干协调性训练。2、训练要点(1)先从卧位练习开始,在熟练掌握要领后再在坐位、站位、步行中进行训练。(2)先从简单的单侧动作开始,逐步进行比较复杂的动作,如单双侧同时、上下肢同时、上下肢交替,以至两侧同时做互不相关的动作,如一侧上肢前举,对侧下垂;一侧前举对侧侧举;一侧上举对侧侧举;或一侧上肢作捶击,对侧上肢作抚摸动作等。(3)先作大范围和快速的动作,熟练后再作活动范围小的、缓慢动作练习。(4)先睁眼后闭眼练习。(5)先从障碍轻的一侧开始。(6)每个动作要重复3~4次。练习完成后要用相等时间进行休息。(十)水中运动疗法水中运动疗法(hydrotherapy)目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锻炼时很少有损伤的机会,所以得到各国高层次康复医疗单位的普遍采用。1、辅助运动利用水的浮力减轻身体重量对下肢的负荷,使下肢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可以在水中行走。也可以利用浮力对躯干或上肢起支托作用,使肌力II级的患者可以进行运动。2、抗阻运动:在肢体运动方向与浮力方向相反,或运动速度较快时,需要对抗水的阻力,相当于抗阻运动。水中的抗阻负荷与患者的主动用力程度相关,所以患者几乎不可能产生过度负荷,所以十分安全。3、平衡训练水的浮力作用使患者体重“减轻”,从而比较容易控制身体平衡,因此可以比较早期进行I级平衡训练。进而可以利用水的波动,干扰患者平衡,使患者可以进行II级平衡训练。进行对抗水的阻力的活动相当于III级平衡训练。4、协调训练游泳动作就是协调能力的训练。5、步行训练水中步行训练可以先在水中的平行杠内进行。肌力较弱的瘫痪患者也易于完成。6、注意事项(1)水温热水(36℃~39℃)有利于缓解痉挛,但不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温水(32℃~34℃)有利于常规运动训练,但不利于缓解痉挛。(2)安全患者要在地面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治疗者有时需要陪同下水,给患者以安全感,同时可直接保护。(3)保持水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十一)牵引治疗牵引治疗(traction)是将牵拉力施加于患者身体,以减轻或去除体重对椎间盘的压力、松解关节粘连、缓解肌肉痉挛等的治疗方法,临床上用于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和神经压迫、纠正关节挛缩等。常用牵引方法有手法牵引、滑轮牵引、电动牵引、倒立牵引、自动牵引等。临床常根据牵引部位分为颈椎牵引、腰椎牵引、关节功能牵引等。1、颈椎牵引(cervicaltraction)适用于颈椎病和其它有颈部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1)体位通常采用坐位。患者不能坐立时可以采用仰卧位牵引。(2)姿势坐位牵引时头前屈200~300,肩部放松,以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牵引重量务必落到后枕部,使牵引力作用在钩椎关节和椎体后缘,以扩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从而减轻神经根受压和椎动脉扭曲。重量落在下颌部可导致疼痛,牵引带如果夹住颞部可导致头部胀痛不适。但是椎动脉型和脊髓型患者应该采用垂直位牵引,以免加重脊髓受压。(3)牵引装置多采用颌枕吊带牵引法,牵引带由两部分组成,一条托住下颌,另一条托住后枕部。牵引重量通过绳索和滑轮与牵引带连接。滑轮牵引方法简单,可在家中进行。重量可以采用沙袋,或电动牵引力。(4)重量通常从2.5~3kg开始,逐渐增加,一般不超过头颅的重量(约1/10体重)。(5)时间通常采用持续牵引,每次20~30min,每日l~2次,疗程为10~20d。(6)注意事项牵引重量要适中,重量过大易引起颞颌关节痛、头痛等,也可造成肌肉、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牵引过程中患者应感觉舒适,如果有不适,应该调整体位或减轻牵引重量。2、腰椎牵引(lumbartraction)适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其它有神经压迫症状的下腰痛患者。(1)卧位持续牵引一般采用仰卧位,上部牵引带固定于下胸部和床头,下部牵引固定在骨盆。牵引力通过下部牵引带传递到骨盆,从而使下身与固定的上部牵引带产生对抗牵拉,使牵引力分解到各个腰椎间盘。牵引重量一般相当于1/2体重(25~50kg),每次牵引20~30min,每日l~2次,10~20d/疗程。(2)上身悬吊牵引患者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握住单杠或类似物体,将身体悬空。此时腰部的牵引力等于下半身的重量。该方法简单、安全,但是由于患者上肢力量的限制,所以一般牵引时间都不足。目前也有人采用悬吊装置,通过胸部固定带将患者的上身悬吊进行牵引。(3)倒立牵引患者在特殊的牵引床上,将下肢固定在床上,把床倒立,使头部向下,牵引力等于上半身的体重。缺点是头部向下有不适感,心血管疾病患者不能使用。(4)注意事项牵引中患者应感到疼痛减轻或有舒适感,如疼痛反而加重或难以忍受,应检查牵引方法是否正确或是否适合牵引。牵引结束时应该在床上继续平卧20~30min,以使腰部组织有较长的松弛时间。牵引力放松和牵引带解除时不要过快。3、关节功能牵引用于关节粘连、挛缩和活动受限,使胶原结缔组织发生塑性延长,增加关节活动范围。(1)方法受累关节近端肢体固定,在远端肢体按需要的方向(屈、伸、内收、外展、内旅、外旋)用适当重量进行牵引。牵引中肌肉逐步松弛,牵引力持续、集中作用于粘连与挛缩组织。(2)重量以引起可耐受的酸胀感,但无显著疼痛或肌肉痉挛为度。(3)时间每次牵引15min左右,每日数次。10~20次/疗程。上肢关节训练一般需要2~4疗程,下肢关节需要更长的时间。(4)注意事项禁止暴力牵引,避免韧带损伤。禁止引起显著疼痛,避免肌肉拉伤。牵引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组织缺血。患者应该充分放松,以达到最佳效果。(十二)关节活动训练关节活动训练(rangeofmotiontraining)指通过患者的主动和被动运动,以及治疗者的牵引和手法治疗,改善和维持关节活动范围的治疗方法。用于预防制动时(长期卧床、瘫痪、固定)发生关节挛缩,治疗由于骨关节外伤和疾病、神经疾病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关节活动障碍等。1、主动运动患者采用医疗体操和器械活动进行主动关节活动。由于运动由患者主动完成,所以安全性好,同时有训练肌力的作用。缺点是训练强度一般不大,对于严重关节活动限制的患者效果不好。2、被动运动用外力牵拉和移动功能障碍的关节,或由他人进行关节被动活动。应用比较广泛。(1)治疗方法①手法牵引由治疗者沿关节活动方向进行牵拉,可以采用推拿或关节松动术(参见下节)。②器械牵引利用器械给予牵引力或推拉力。③悬吊训练利用滑轮、绳索和固定带组合,悬吊拟活动的肢体进行摆动活动,也可通过健肢带动患肢活动。④持续性被动活动(continuouspassivemotion,CPM)采用CPM机,使被治疗的关节以缓慢的速度和限定的范围进行长时间持续活动,目前广泛使用于关节手术后的早期活动。⑤水中运动利用水的浮力帮助进行全关节范围的运动。(2)注意事项①选择舒适放松的体位。②操作要缓慢,力量适度,不可引起显著疼痛。③治疗后次日不应该有症状加重。④预防关节挛缩需要每天对所有关节进行3次全关节范围的运动。⑤治疗已经功能障碍的关节应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并力求有所超过。每天必须坚持锻炼数遍,逐步积累训练效应。3.关节松动技术(techniqueofjointimmobilization)是治疗者操作患者的关节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以缓解关节疼痛,维持或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手法。(1)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生理运动指关节最大范围的自主运动。附属运动是自主活动范围外,解剖范围内由他人完成的被动运动,例如关节的分离,牵拉,相邻骨间的滑动等。(2)基本手法①摆动固定关节近端,关节远端作往返运动,如关节的屈、伸、收、展、旋转,属生理运动。适用于关节活动达到正常范围的60%,否则应先采用附属运动手法。②滚动屈戊关节两个关节面发生的位移为滚动,一般伴关节的滑动和旋转。③滑动平面或曲面关节发生的关节面侧方移动为滑动。④旋转移动骨围绕静止骨关节面做圆周运动即为旋转。旋转常同滚动、滑动同时发生。⑤分离和牵引分离指外力作用使关节面垂直移位,牵引指使关节面水平移位。(3)手法分级(图10-3)Ⅰ级:在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Ⅱ级:在关节生理活动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但不接触关节活动的起始端和终末端。Ⅲ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大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Ⅳ级:治疗者在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小范围,节律性地来回松动关节,每次均接触到关节活动的终末端,并能感觉到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紧张。(4)临床应用用于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功能性关节制动。Ⅰ、Ⅱ级用于治疗因疼痛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Ⅲ级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并伴有僵硬;Ⅳ级用于治疗关节因周围组织粘连、挛缩而引起的关节活动受限。(5)禁忌证关节活动过度、关节肿胀、关节炎症、恶性疾病以及未愈合的骨折。(十三)步行训练(walkingtraining)1、基本原则(1)有的放矢。疼痛步态的主要矛盾通常为局部组织炎症,所以应首先注重消炎镇痛治疗;中枢瘫痪步态应注意解除肌肉痉挛,纠正肌肉失平衡,训练中枢神经控制能力;外周瘫痪步态应强调关节固定和肌力训练;关节挛缩者应努力进行关节活动训练。(2)循序渐进。步行的首要条件是有站立平衡。然后是步行动作分解训练。最后才是实际步行训练。(3)量力而行。患者开始训练时需要治疗师帮助,或使用双杠、拐杖、助行器等。部分下肢支撑能力不足或活动控制能力不足的患者需要永久性地应用矫形器或辅助步行器具。不可片面强调独立步行。(4)注意全身。步行障碍患者步行训练时的能量消耗往往显著高于正常步行。因此在训练时要注意患者的全身耐力,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训练时的心血管反应.2、基本方法(1)分解动作训练先完成站立平衡训练。在患者达到II~III级平衡后,进行身体重心转移训练、原地向前后和两侧移步的训练。开始以健腿支撑,患腿进行重心转移和移动训练。然后以患腿支撑,健腿进行上述训练。(2)平行杠步行训练分解动作完成良好之后,开始在平行杠内进行行走训练。平行杠非常稳定,因此有利于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减少训练难度。训练的基本步态包括:①四点步行健侧手先向前伸出扶杠,患侧下肢向前迈步,患侧手再向前扶杠,最后健侧下肢跟上。如果是双侧下肢障碍,则可以根据此原则,选择任意的启动动作。适用于严重瘫痪或双侧下肢瘫痪。②三点步行先身体前倾,将双手向前扶杠,然后患侧下肢向前,最后是健侧下肢跟上。适用于偏瘫或单侧下肢障碍。③二点步行右手和左下肢先向前,然后左手和右下肢跟上。另一种变异是两下肢瘫痪者的方式,即两手先向前,然后两下肢同时向前;两下肢向前落在双手支撑的同一平面,称为摆至步,比较安全;落在双手支撑面的前面称之为摆过步,速度比较快。(3)扶拐步行训练扶拐步行和平行杠步行的方式基本一致。区别是用拐的方式。拐包括单拐和双拐。单拐又包括手杖、肘杖、腋杖、四脚拐等。拐不如平行杠稳定,因此需要经过适当的训练,才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对偏瘫或单侧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持拐一般为健侧手,先出拐,再由患腿向前迈,最后是健腿跟上。对于两下肢障碍的患者则需要用双拐。上肢控制能力不佳的患者不能扶拐步行。(4)独立步行训练患者在下肢支撑能力达到%体重,同时站立平衡能力达到III级,可以开始独立步行训练。训练步骤仍然是先分解动作,然后综合训练,最后增加行走距离、速度和地面的复杂度。长距离独立步行训练与全身耐力训练相关。拐和助行器的选择名称用途适应症优点缺点手杖增加步行稳定性增加安全性下肢支撑能力超过95%体重,可独立步行,但稳定度不够轻便、灵活拐杖远端接触面较小,稳定性较差四脚拐增加步行稳定性支撑部分体重下肢支撑能力超过80%~95%体重,不用拐难以步行稳定性较好,不易滑动灵活性较差,不平坦的地面使用困难肘拐支撑部分体重增加步行稳定性两下肢支撑能力超过80%~95%体重,不用拐难以步行,腕关节控制能力欠佳腕关节负荷较小,站立时拐可以套在手上进行手的活动灵活性较差。拐杖远端接触面较小,稳定性较差腋杖支撑体重增加步行稳定性两下肢支撑能力超过50%~80%体重;或一侧下肢支撑力正常,另一侧可以没有支撑力,作触地式步行稳定性较好。可以用于不平坦的地面灵活性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用。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欠佳助行器支撑体重增加步行稳定性同腋杖可用于光滑的地面稳定性最好灵活性最差。腕关节肌力不足者不适用。不平坦的地面稳定性欠佳(十四)转移训练转移训练(transfertraining)指提高患者体位转换能力的锻炼方法。包括床上转移、卧-坐转移和坐-站转移、床-轮椅转移、轮椅-椅转移、轮椅-地面转移、轮椅-浴缸转移等。鉴于篇幅限制,本节扼要介绍部分病例最基本的床上转移、坐-站转移、床-轮椅转移。1、床上转移从床的一侧转移到另一侧或从仰卧位转移到侧卧位。(1)侧向转移:偏瘫患者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移向床的健侧,再移动臀部,最后依靠健侧上肢将上身转移到该侧。截瘫患者先坐起,然后用手将下肢移向一侧,再用手撑床面,将臀部移动到该侧。(2)仰卧转向侧卧:偏瘫患者转向健侧有困难。训练时先用健腿插在患腿下方,托起患腿,再用健手握住患手,先上举到患侧,然后突然摆动向健侧,利用惯性将躯体翻向侧方,同时用健腿帮助患腿完成转移。2、坐-站转移从坐位转移到站立位。偏瘫患者先将脚跟移动到膝关节重力线的后方,上身前倾,两手交叉握紧,手臂伸直向下,然后将手臂突然上举,利用手臂上举的惯性和股四头肌收缩,完成站立动作。3、床-轮椅转移由床上移动到轮椅或由轮椅移动到床。截瘫患者可以采用两种方式。(1)轮椅靠在床边,刹住双轮,与床的长轴呈45°,患者先在床上坐起,用手将瘫痪的下肢移动到床边,将臀部也移动到床边,将两腿放下,用一手支撑轮椅不靠近床边的扶手,另一手支撑在床上,将臀部摆动到轮椅上。如果轮椅的侧板能够移动,对患者的转移有很大帮助。患者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即上床时将轮椅正面推向床边,刹车,用手将瘫痪的下肢逐一移到床面上,然后用手撑轮椅扶手,逐步推动臀部和腿移动到床上,完成转移。下床时采用相反的方式,即将臀部移到床边,背对轮椅,再用手撑床面逐渐移动向轮椅

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神经肌肉促进技术(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technique)以神经生理学和神经发育学为理论基础,促进中枢性瘫痪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即促进软弱的肌肉和抑制过度兴奋的肌肉,恢复肌肉随意协调收缩的能力。本节扼要介绍最常用Rood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NF)和运动再学习技术。(一)Rood技术Rood技术的核心是对运动终板较丰富(一般为肌腹)的皮肤区域施加机械刺激或温度刺激,诱发或抑制骨骼肌运动,达到恢复肌肉正常运动模式的目的。运动模式基于先天的原始反射模式,经过不断利用和感觉的反馈修正,逐步在大脑皮质水平形成和谐的运动控制。如果对瘫痪患者的皮肤感受器反复施加正确的刺激,就可能重建正确的运动模式。1、皮肤刺激包括促进和抑制两类方法。(1)触觉刺激法①快速擦刷采用软毛刷,以80~次/min的速度逆毛孔方向擦刷待兴奋的肌肉皮肤表面的毛发3~5s,同时要求患者用力收缩。如果30s后仍无反应,则重复刺激2~3次。②轻微触摸用手指轻微触摸或轻扣患者皮肤,促进肌肉收缩。③局部施加深重的压力或柔和的触摸可以抑制肌肉收缩或降低肌肉张力。(2)温度刺激法应用冰块擦刷或轻触皮肤3~5s,可促进肌收缩。而在皮肤持续给予冷刺激则起抑制肌肉收缩的作用。2、本体感觉刺激(1)兴奋手法①快速牵伸肌肉;②轻叩肌肉的肌腱或肌腹;③快速挤压肌腹;④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施加牵伸;⑤牵伸手或足内肌;⑥抗阻收缩;⑦挤压关节。⑧骨突处加压。(2)抑制手法①轻柔挤压关节;②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③缓慢推摩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④缓慢转动体位;⑤中等温度,但不能高于体温。⑥肌肉持续牵伸;⑦远端固定、近端运动,即患者取手膝位保持手膝不动,做躯干前、后、左、右和对角线运动,适用于手足徐动症。3、运动控制顺序(1)个体发育规律先屈曲后伸展,先内收后外展,先尺侧后桡侧,最后是旋转。(2)运动控制发育顺序①关节重复运动,如新生儿四肢的活动。②大关节周围肌肉的协同收缩,是固定肢体近端关节,发展远端关节技能活动的基础。③远端关节固定,近端活动。④技巧运动,肢体近端关节起固定作用,而远端部分进行活动,例如爬行、行走、手的使用等。(二)Bobath技术Bobath技术的核心是通过控制关键点,运用反射性抑制模式,利用生理或病理反射调节肌肉收缩反应,即各种功能性技能都是以姿势控制、翻正反应、平衡反应和其他保护性反应,以及伸手、抓握和松开等基本模式为基础。中枢性瘫痪治疗的关键控制异常运动模式。为此可以通过姿势与运动的基本模式,诱发出非随意反应,从而达到调节肌张力或引出所需要运动的目的。该技术在脑瘫和偏瘫患者应用较普遍。1、反射促进①反射性抑制模式指抑制异常肌紧张的模式,一般与促进翻正反应和平衡反应同时应用。例如头抬高促进身体伸肌紧张,抑制屈肌紧张;头屈曲促进身体屈肌兴奋,抑制高张力的伸肌;肢体内旋抑制侧展,而外旋抑制屈曲。②翻正反应和平衡反应。诱发翻正反应要以头为关键点,将一手托住患儿颏下,另一手抵住头后部。诱发迷路翻正反应,要以肩胛带作为关键点,双手应放于患儿腋下,并将手指伸开。当患儿能抗引力维持某种体位之后,可通过移动其重心来引出平衡反应,可以采用平衡板或巴氏球训练。2、感觉刺激加压、抗阻负重、轻拍、叩打肌肉、挤压关节、来回推动患儿等,以提高肌张力或刺激平衡反应。3、治疗程序对患儿治疗时先采用仰卧位,颈屈曲以抑制紧张的伸肌;接着将颈旋转,以引出颈翻正反应,使其滚动至俯卧位;然后将头保持于伸展位,以抑制紧张的屈肌。如将患儿放在平板上,则可将板稍倾斜,以引出翻正反应变成仰卧位。下一步,在俯卧位重新将颈伸展,以抑制紧张的屈肌;然后将头轻轻向上推动,便可促使患儿采取双肘支撑位;再次将患儿倾斜或轻推患儿,使其失去平衡以引出反应。接着将颈屈曲,以促使屈髋,并结合抵住头顶向后推压,便可导致四肢着地,或爬行位;或把患儿的头提起并转向一侧,然后在其达到侧卧位之前,抵往头顶向后推压,使脊柱与髋部屈曲而脊柱继续转动,便可促使患儿坐起。当患儿能控制某一姿势时,便可采用该体位以引出平衡反应。训练过程中可将以上操作与诱导和鼓励患儿完成功能性活动结合起来。注意活动要求应力所能及,过分用力反会引起紧张而转入异常姿势。(三)Brunnstrom技术Brunnstrom技术的核心为中枢神经兴奋扩散原理,瘫痪早期利用协同运动和反射模式作为促进手段诱发肢体的运动反应,再从异常模式中引导正常运动成分,最终脱离异常模式,形成正常模式,恢复运动控制能力。主要用于评估和治疗成年偏瘫患者。1、中枢性瘫痪运动恢复分期I期:弛缓,无随意运动。II期:出现协同运动,痉挛开始发生。III期:协同运动能随意进行,痉挛加强,且可较显著。IV期:能作脱离协同模式的某些运动,痉挛减轻。V期:能脱离协同模式自由运动,痉挛轻微。VI期:能自由进行单个关节的运动,协调接近正常,无痉挛。2、促进技术(1)联合反应作健肢全力抗阻收缩,诱发患肢发生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称为联合反应,有痉挛存在时更易发生。常见的反应模式是:健侧上肢抗阻屈曲或伸展分别引起患侧上肢屈肌或伸肌协同运动;健侧下肢抗阻屈曲或伸展分别引起患侧下肢相似的运动。此外,患侧上肢用力屈曲或伸展亦可能引起同下肢出现相同动作。仰卧位作健侧髋关节抗阻外展或内收时,能引出患侧相同运动。2、协同运动进行单关节运动时,与该动作关联的所有肌群会自动收缩,而呈现一种固定的活动模式。(1)上肢①屈肌协同运动肩胛骨后缩或抬高,肩外展外旋,肘屈曲,前臂旋后,腕指屈曲;其中肘屈曲是该组动作的最强成份和首先出现的动作,而肩外展外旋是弱成份。②伸肌协同运动肩胛骨前伸,肩内收内旋,肘伸展,前臂旋前,腕和手指的动作不定;其中胸大肌是最强成份,故肩内收内旋是最先出现的动作,其次为前臂旋前,肘伸展最弱。上肢屈肌协同运动的出现通常先于伸肌。如两者均存在且痉挛显著,则两者的最强成份分结合起来,即肩内收内旋,肘屈曲,前臂旋前,腕指屈曲,而呈现为偏瘫上肢典型姿势。(2)下肢①屈肌协同运动髋屈曲外展外旋,膝屈曲,踝背伸内翻,趾背伸;其中髋屈曲是最强成份,而髋外展外旋为弱成份。②伸肌协同运动髋伸展内收内旋,膝伸展,踝跖屈内翻,趾跖屈;其中髋内收、膝伸展、踝跖屈内翻均属较强成份,而髋伸展内旋与趾跖屈为较弱成份。要注意踝内翻在下肢两种协同模式中均出现。(四)本体感觉促进技术本体感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的核心是通过刺激本体感觉,促进或抑制肌肉运动。强调对角螺旋斜线抗阻的运动模式。1、组合运动模式头颈、躯干和四肢都有两种对角线运动模式。每对模式均由三种运动成分组成,其中屈曲或伸展为其主要成分,并与内旋或外旋和内收或外展组合起来。所有对角线运动均横跨中线,且均含有旋转成分。应用对角线模式进行训练时,可按需要采用双侧对称性模式(双上肢或双下肢作相同运动)、双侧不对称性模式(双侧肢体向同一方向运动)、双侧交替模式(双侧肢体同时作相反方向的运动)和单侧模式(单个肢体运动)。2、姿势性反射和翻正反应通过诱发反射,促进患者的体位转移,例如用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促进仰卧位转移侧卧位;用对称性或不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促进从俯卧位到手膝位;用迷路引出的翻正反应促进从仰卧位到直腿坐位。3、收缩/放松促进技术(1)反复收缩法患者在主动运动力量开始下降之点作等长收缩以维持住,然后转为等张收缩使动作继续进行,反复数次完成。(2)节律起动法患者先做节律性被动运动,然后令其作主动运动。例如严重痉挛患者可先作被动运动直至肌肉放松,然后做主动运动,能力有进步时加上阻力。(3)拮抗肌反转法以相继诱导为理论基础,用以增强肌力和增大活动范围。①慢反转法相拮抗的肌肉交替作等张收缩,例如拮抗肌抗最大阻力作等张收缩,继以较弱的原动肌作最大活动范围的主动运动。②慢反转-保持法,即等张收缩完成后再做等长收缩并保持该位置片刻。③保持-放松法拮抗肌先作等长收缩,接着放松,继以原动肌作主动运动。④慢反转-保持-放松法拮抗肌依次作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后放松,然后原动肌作主动运动。⑤节律性固定法互相拮抗的肌群有节律地同时作等长收缩,以3~4次为限。以强化协同收缩,从而促进拮抗肌群之间的平衡和稳定。三、补偿和替代技术在部分或完全丧失功能,经过系统的功能训练而不能全部恢复生理功能时,可用补偿、替代的方法恢复实际活动功能。例如应用假肢、支具、辅助具、轮椅等,也包括环境改造等手段。假肢、支具、辅助具、轮椅的应用参见第十五章。本节扼要介绍能量节约技术和辅助具使用。1、能量节约技术指省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用于体力和活动能力下降者提高日常活动的效率和持续时间。基本方法是:(1)能在坐位下或卧位下进行活动,就不在站位下进行;能在站位工作就尽量不弯腰工作。(2)工作中尽量采用不抗重力的工作方式,例如移动桌上物品时采用推拉的方式,而不是提举方式。(3)将复杂的动作分解成若干简单动作,然后再分次完成。(4)将日常需用设备或用具放置于固定、易取的地方。2、辅助具应用指通过器具延伸、扩大、补偿患者有障碍的躯体活动,以完成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活动。(1)把持/固定物品的器具,例如利用钉板切马铃薯。(2)延伸器具,例如用夹持器穿脱袜子和拾取物体等。(3)代用或辅助用品:如在进食时不能用筷子,可用匙或叉替代。(4)手柄加粗在不能把握匙、刀等物体的把柄时,可将把柄加粗,或使用手指支架、手掌支架、前臂支架等。(5)改变用具形状,例如梳子的把柄可变成既长又有屈曲度,使梳头可以容易完成。(6)改变行为方式,例如上述措施仍然不能独立进食时,可将饮食改成流汁,用吸管吸食等。









































白癜风正规医院
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gph.com/hbyh/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