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疾病由来 > 运动营养学重点汇总

运动营养学重点汇总



上海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190828/7422870.html

序言

一、营养:是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食物,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和利用食物中身体需要的物质(养分或养料)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全过程。食物中的养分称营养素。

二、功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方面

1、供给能量。

2、构成和修补身体组织的材料。

3、在人体物质代谢中起调节作用。

三、分类:

1、宏量营养素(又称热源物质):是指蛋白质、糖和脂肪。

2、微量营养素:是指矿物质和维生素。

3、其他营养素:是指水、纤维素。

一、运动与糖类(又称碳水化合物)

(一)概念:

血糖指数(GI):是指含糖食物摄入后与参照食物(一般是葡萄糖)摄入后血糖浓度变化程度的相对能力。(条件要相同才准确)

(二)组成和分类

1、组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分类:分为三类

(1)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

(2)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3)多糖:淀粉、糖原、糊精等。

(三)营养功能

1、供给能量:1g→16.7KJ(4kcal)

2、构成机体成分和一些重要生理物质(核糖核酸)。

3、节约体内蛋白质。

4、抗生酮作用。

5、糖原有保肝解毒作用。

(四)运动与糖类

1、供能:糖(有氧)+O2+ADP+Pi+CO2+HO2→ATP

糖(无氧)+ADP+Pi→乳酸+ATP

2、储备:主要储备在肌肉、肝脏和血液中(血糖不能低于55毫克%)。

3、供给量:

(1)运动员膳食中糖类约占总热量的55—65%,耐力运动可适当提高。

(2)一般人膳食中糖类约占总热量的60—70%为宜。

4、运动与补糖:

(1)运动前补糖:直接(提前1至2h)和间接;目的:提高储备。

(2)运动中补糖:遵守少量多次原则;目的:保证体内血糖浓度。

(3)运动后补糖:通过液体糖补充;目的:促进肌糖原合成。

二、运动与脂类

(一)组成和分类

1、组成: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基本成分是脂肪酸;人体内不能合成,需从食物中摄入称为必需脂肪酸(最主要的是亚油酸)

2、分类:

(1)按脂肪酸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常态下呈液态)和饱和脂肪酸(常

态下呈固态)。

(2)按脂类可分为单纯脂(脂肪酸+醇的聚合物)和复合脂(脂肪酸

+醇+其他基团的聚合物,如磷脂、糖脂、脂蛋白)以及类脂(不

含脂肪酸,但具有脂类特征,如固醇类)。

(二)营养功能

1、供给能量:1g→37.6KJ(9kcal)。

2、构成身体成分和一些重要生理物质。

3、维持体温和保护脏器。

4、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5、节省蛋白质

(三)运动中的供能脂肪(有氧)+O2+ADP+Pi→CO2+HO2+ATP注:供能条件→强度要中偏小,时间要长。

(四)供给量

1、运动员应占总能量的25%—30%为宜。

2、普通人不宜超过总热量的30%。

(五)食物中脂肪营养价值的评价

1、消化率:熔点高过人体体温的就难于消化。

2、脂肪酸的组成:必需脂肪酸的含量与数量

3、维生素含量:脂溶性维生素。

4、稳定性:贮存或烹调不容易变质,—℃易产生癌烃。

三、运动与蛋白质

(一)组成和分类

1、组成:主要由碳、氢、氧、氮四种元素组成,蛋白质是体内氮的唯一来源,有的还含硫、磷、铁等其他元素;这些元素先组成氨基酸,再与不同数目、顺序及空间形成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的蛋白质。

2、分类:

(1)按氨基酸分类:可分为必需氨基酸(8种,婴儿多一种“组氨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2)按蛋白质营养价值分类:可分为完全蛋白质、半完全蛋白质和不完全蛋白质。

(二)营养功能

1、维持细胞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补。

2、合成酶、激素和其他化合物。

3、合成抗体。

4、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5、遗传信息的控制。

6、运输功能。

7、保持体液和电解质平衡。

8、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9、提供能量:1g→17.19KJ(4.1kcal).

(三)供给量:供给量采用RNI(摄入量)值,不再参考RDA(供给量)

值;一般是生理需要量(1kg约需要0.8克左右)上再加

50—%的安全系数。

(四)来源与营养价值评价

1、来源:主要来源肉类、奶类、蛋类、豆类、谷类及硬果类。

2、营养价值:食物中蛋白质价值的评价取决于食物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数量、组成及相互比值,以及蛋白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运动与微量营养素

一、运动与维生素(V)

1、概念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物质代谢和某些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低

分子有机化合物。

2、分类

(1)水溶性维生素(V):VB族,VC、VH;特点是在体内不能储存,

多余的随尿排出,大量出汗易造成排量过大。

(2)脂溶性维生素(V):VA、VD、VE、VK;特点是摄入过量后排泄

慢,易引起机体中毒。

3、运动与补充维生素:应遵循适量补充原则,重点放在补VC和VB族

上,一般脂溶性无需专门补充。运动增量原因如下:

(1)维生素是能量代谢的辅助因子。

(2)运动会造成胃肠对维生素的吸收功能降低。

(3)运动使能量代谢率提高,导致体内维生素的周转率提高。

(4)大量排汗导致排出量增大。

二、运动与矿物质

1、概念矿物质(无机盐):人体内除去碳、氢、氧、氮以外的元素统称矿物质。

2、钙:

(1)体内99%的钙在骨骼中(构成骨架和充当钙库),1%在血液与细

胞内;儿童少年缺钙会影响骨骼发育,老年缺钙会患骨质疏松症。

(2)补钙要适量,补钙过程少吃含草酸高的食物,如苋菜、菠菜等。

(3)体育活动有利于加大钙的储存量。

3、铁:

(1)体内70%的铁在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酶中,30%储存在肝、脾和

骨髓中;体内缺铁会造成缺铁性贫血。

(2)运动要注意对铁的补充,尤其是负荷强度大的运动训练,预防运动

性贫血的出现。

4、锌与碘:

(1)锌主要存于肌肉和骨骼中,其功能主要是促进生长发育,增进食

欲,提高免疫力及保证性器官正常增长。

(2)碘主要存于甲状腺内;缺少会患大脖子病,小孩会得呆小症;但不

能过量补有毒。

运动与水

一、水在体内的功用

1、水是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必不可少的介质。

2、水是体内吸收、运输营养物质,排泄代谢废物的最重要的载体。

3、维持正常体温。

4、润滑功能。

二、补水(补液)

1、原则:预防性补充与少量多次两个原则。

2、脱水体征:1%渴感;5%感到不适;7%唾液分泌及吞咽食物困难;10%行走能力受影响;15%说胡话;20%皮肤出血、干裂;超过20%以上会造成死亡。

3、运动与补液。

前:有两种补法:一是提前2h补ml左右。二是提前15—20min补

ml左右,可以是盐水,也可以是糖水,关键看运动项目与天气

情况而定。

中:一般运动时间超过60min以上,才考虑专门性补液,总量不超过

ml·h-1。

后:大量出汗主要考虑补充电解质水,出汗不多可直接补含糖饮料即可。

运动与能量

人体的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活动与思维,食物的生热效应、生长发育四个方面。

1、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KJ)=BSA(㎡)×BMR(KJ·㎡-1·h-1)×24(h)

注:(BSA)体表面积;(BMR)基础代谢率

适用于我国公民的赵松山公式:

体表面积(㎡)=0.×身高(cm)+0.×体重(kg)-0.

国际通用公式为:0.×身高(cm)+0.×体重(kg)-0.

2、相对代谢率(RMR)

(1)RMR=运动时净能耗量/基础代谢率。

(2)RMR也可用心率来计算。

男:RMR=0.×心率-5.。

女:RMR=0.×心率-4.。

二、计算活动的能耗量

能耗量(E)=(RMR+1.2)×(BMR×BSA÷60)×T(min)

注:1kcal=4.KJ;1KJ=0.kcal

运动营养与健康

一、健康与体质的涵义及影响因素。

(一)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体质健壮。

(二)体质: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注:体质即人体质量,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三个方面。

(三)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

1、先天影响因素:遗传决定了生长发育的可能性。

2、后天影响因素: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因素(病原

微生物、内在缺陷);生活方式;卫生保健设施。

二、营养素与健康

(一)宏量营养素与健康蛋白质、糖类及脂肪对健康的作用,参考第一章讲述的营养功能。

(二)微量营养素与健康(对照维生素、矿物质表格)

维生素对健康的作用。

矿物质对健康的作用。

(三)饮用水与健康

现有的健康饮用水源主要有:矿泉水、纯净水、蒸馏水和活性水四类。

(四)膳食纤维与健康

1、膳食纤维:是指存在于食物中不被人体内淀粉酶水解的植物多糖。

2、种类:主要指纤维素、果胶及半纤维素、木质素、琼脂等食物。

3、功能:主要是防止便秘,降低血清胆固醇,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

胆结石有良好的作用。

三、运动、营养与健康

(一)运动、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运动和营养素都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运动可以增强机体的代谢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营养物质更快地被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组织;良好的运动能力,离不开营养的合理供给,如果只注重运动而不补充合理的营养,则会影响机体的恢复和生长发育,危害健康;如果只重营养而不进行体育运动,摄入的营养不能很好的代谢、转化,会导致各种过多症或肥胖;因此,运动、营养与健康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运动、宏量营养素与健康

1、蛋白质:缺少易得运动性贫血,过多会增加肝、肾负担;运动增加

了蛋白质的分解量,所以要适当增加摄入量,最好为优质蛋白质。

2、糖类:运动前后补充一定的糖,可预防低血糖症发生;但要注意量

和补充时间。

(1)量:一般一公斤体重补1克糖为宜,一次补糖总量不宜超过60克。

(2)时间:运动前1小时内不宜专门补糖;如果运动前半小时大量吃

糖,会造成胃疼和血糖降低。

3、脂肪:脂肪不易消化吸收,会使血脂升高,使血液黏度上升,不利

氧运输,同时会产生血丙酮酸和乳酸,增加肝脏和肾脏负担,所以

不宜增加脂肪摄入量。运动能降低血脂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三)运动、微量营养素与健康

1、维生素:适量补充维生素C、E、A,可防止运动疲劳过早出现,延

缓机体衰老,但不宜过多。

2、矿物质:适量补充铁、铜、锌、硒等(通过膳食补)可预防肌肉损

伤、贫血及疲劳过早出现。

膳食平衡

膳食平衡:膳食平衡或称合理膳食,是由多种食物构成,能提供足够的热能和营养素,并且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平衡,以利于吸收和利用,达到满足人体需要的动态过程中的最佳状态。

膳食平衡包括:(1)食物的构成与数量的动态平衡;

(2)人体对食物的反应与适应;

(3)食物被机体利用的后果等的平衡。

一、饮食习惯与健康

(一)饮食习惯与营养缺乏

1、偏食;

2、加工烹调不合理;

3、营养素中某些物质过多摄入抑制另一种物质的吸收。

如:纤维与无机盐,铁与锌等。

(二)饮食习惯与疾病

1、盐过多与高血压。

2、饱和脂肪酸过多与肥胖、高血脂、高胆固醇、动脉粥样硬化。

3、糖过多与冠心病、糖尿病。

4、铬缺乏与动脉硬化;镁缺乏与心肌坏死;钾缺乏与心动过速、心律

不齐等。

二、运动与膳食平衡

(一)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

1、膳食平衡,满足人体所需的热能与营养素。

2、对人体无毒无害。

3、易于消化吸收。

4、正确的膳食制度。

(二)平衡膳食的组成与调配

首先是热能平衡,其次为比例合理(一般人→糖类:60—70%;

脂肪:20—30%;蛋白质:10—15%)。

(三)运动与膳食平衡

决定于运动强度、密度和持续时间以及运动者的年龄、体重、运动水平、目的及环境等多种因素。

(四)中国居民膳食宝塔(参考课本P82页)。

(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2、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

3、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4、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

5、吃清淡少盐的膳食。

6、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

7、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

球类与游泳项目的营养特点

1、能量代谢:

(1)篮球:90%左右为无氧供能,10%左右为有氧供能。

(2)排球:85%左右为无氧供能,15%左右为有氧供能。

(3)足球:95%左右为无氧供能,5%左右为有氧供能。

(4)羽毛球:主要是磷酸原和有氧两系统供能为主。

(5)乒乓球:主要是磷酸原和有氧两系统供能为主。

(6)网球:75%左右为无氧供能,25%左右为有氧供能。

2、营养特点:膳食中要含丰富的蛋白质、糖以及维生素C、B族、E、A(维生素A和Mg对小球尤为重要);注意补充矿物质和水。

游泳的营养特点

1、能量代谢:短距离(50m、m)主要有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m有氧和无氧供能各占一半,随着距离增加,逐步为有氧供能占主导。

2、营养特点:要求膳食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和适量的脂肪,保证热能需求;注意增加维生素A(保护皮肤)、碘、铁的摄入量。

能量平衡

热量平衡=摄取的热量-消耗的热量(平衡关系分为正平衡、负平衡和平衡三种;热量摄入的多与少,要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一般处于生长发育和病人需要正平衡;减肥需要负平衡,保持体重是平衡)。

合理膳食营养

一、合理膳食营养

1、食物的多样性;

2、饮食适度;

3、油脂摄入要适量

4、少用甜食;

5、适度增加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食物;

6、合理搭配三餐。

二、健身运动合理营养的基本要求

1、食物的数量和质量应满足健身运动的需要。

2、食物应当是营养平衡和多样化。

3、一日三餐食物能量的分配应根据健身运动锻炼的量和强度安排。

4、运动健身的进食时间应考虑消化机能和健身者的饮食习惯。

三、健身运动与营养膳食平衡

1、氨基酸平衡;

2、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

3、各种营养素摄入量间的平衡。

4、酸碱平衡(酸性食物主要是:肉、鱼、蛋、酒等食品;碱性食物主

要是:蔬菜、水果、茶叶等食品)。

儿童、青少年健身锻炼的营养★★★★★

一、物质代谢特点及营养要求

(一)能源物质代谢及营养要求

1、总热量:基础代谢率高,加上生长发育所需求,合成代谢大于分解代

谢,所以物质能量代谢旺盛。

2、蛋白质:生长发育对蛋白质的质和量提出了较高的需求,除保证成人

所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外,还要加组氨酸为必需氨基酸。

3、糖类:学习和好动是这一阶段的特点,所以必须保证糖类的供给,

确保热量的需求。

4、脂肪:脂肪的供给应既要有动物性脂肪,也应有植物性油脂;才能

保证生长所需的物质保障。

(二)非能源物质代谢及营养要求

1、维生素:身体的成长和发育的需求,使维生素的需要量大于成年人,

如供应不足,将导致缺乏症;尤其是维生素A、D和B族的摄取。

2、无机盐:这一阶段对无机盐的缺乏比较敏感,应特别注意摄取;重要的有钙、铁、碘、锌等。

二、健身锻炼的物质代谢特点与营养

(一)能源物质代谢及营养要求

1、能量:一般轻度、中度的运动不需额外增加热能供给;如果运动量

比较大,要根据消耗量情况进行增补。

2、蛋白质:运动量大可适量增加摄入量,但不宜过多,多了对肝、肾

负担过大,同时产物酸对运动也不利。

3、脂肪:冬季和运动时间过长可适当增加一些脂肪摄入。

4、糖类:注意运动前糖类的储备和运动后对糖的补充,提高肌糖元储备能力。

(二)非能源物质代谢及营养要求

1、水:高温环境和长时间运动要注意补水,补水以维持水平衡为原则。

2、维生素:对经常参加剧烈运动的儿童、少年,要注意适量增加维生

素C和B族摄入。

3、无机盐:大量出汗会造成无机盐丢失,注意增加铁、钙、磷、钠等

无机盐的摄入。

(三)儿童、少年健身锻炼的营养要求

1、进食时间要与运动时间相适应。

2、食物分配:一日三餐分配要科学合理。

3、食物选择:易消化、易吸收、营养丰富及多样化。

减、控体重者运动锻炼的营养★★★★★

一、肥胖人群物质代谢特点

(一)肥胖的诊断(简易评价)

1、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评价值:10—18.4(体重不足);18.5—22.9(正常);23—24.9(体重超重);25—29.9(肥胖);30以上(严重肥胖)。

2、标准体重(㎏)=身高(㎝)-(或)

注:身高以下者减;—者减;以上者减。评价值:+10%-10%为正常,超过+(10%—19%)为超重;超过+20%以上为肥胖;-10%—19%为瘦弱;低于-20%为营养不良。

二、长期控体重者的营养要求

(一)营养要求:注意三餐合理科学,要细嚼慢咽,食物种类要多样化,不要偏食;坚持每天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

(二)具体措施

1、摄入热量低于消耗量(每周减0.5—1.0㎏为宜,不宜超过1㎏)。

2、供给充足的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减热量主要通过糖和脂肪

来实现)。

3、膳食措施(不吃零食,减少主食,增加蔬菜和水果)。

4、不限制饮水,但也不有意大量饮水。

5、特殊减肥营养品(主要是丙酮酸和L—肉碱)。

运动营养与肥胖

一、营养与肥胖(肥胖分为病理性肥胖和单纯性肥胖两种)

(一)能量代谢

1、糖代谢:一般肥胖人胰岛素的分泌量远高于正常人(可达4倍)而胰岛素有促进糖合成脂肪,并抑制脂肪分解,从而加剧肥胖。

2、脂肪代谢:棕色脂肪功能障碍,导致热能代谢不平衡,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减少,引起肥胖。

(二)膳食结构

1、摄入能量大于需求能量引起肥胖。

2、过量摄入脂肪,使机体不能氧化完储存在体内。

3、大量食用甜食,在体内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

(三)膳食纤维:有利于控制肥胖。

(四)肥胖的膳食指南

1、限制膳食热量。

2、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

3、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4、注意多饮水,但不要有意大量饮水。

5、控制饮食应持之以恒。

6、营养干预(黄瓜、萝卜、海冬花粉等食物对减肥有利。)

二、运动与肥胖

(一)运动、营养在减肥中的作用:减肥的策略是改善膳食,增加运动,改进生活习惯和观念。

1、运动能增加能量消耗,调节能量平衡。

2、运动减少体脂,改善身体成分组成。

3、改善脂肪代谢。

(二)肥胖的运动指南

1、运动类型:最有效的减肥运动是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

游泳、爬山等。

2、运动强度:3—6METs(60%—70%最大心率)。

3、运动时间:每次最好30分钟以上。

4、运动频率:最好每天1次。

5、脂肪多的部位要有针对性锻炼,以及适量的力量训练和伸展练习。

6、加强医务监督。

营养与糖尿病★★★★★

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一种因胰岛素分泌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特征为血糖过高及糖尿)。

(一)蛋白质:胚胎期母体摄入蛋白质不足,导致胰岛发育不良,所以

患糖尿症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二)脂肪:总脂肪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患糖尿病危险性呈正相关。

(三)糖类:饮食中糖的来源以米、麦类为好,尽量避免使用单糖和双

糖,严格限制含糖量高的甜点。

(四)膳食纤维:能改善糖代谢,降低血脂,对糖尿病有良好防治作用。

(五)微量元素:影响胰岛素活性和糖代谢的主要有铬、锌、硒等。

(六)维生素:相关的维生素主要是B族、C、D和E(维生素B6缺乏常

伴有氧耐量下降,使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受损;维生素C缺乏对

糖尿病控制不利;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维生素E

缺乏会造成细胞损害)。

(七)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食物主要有:大蒜、仙人掌、芦荟、苦瓜。

(八)糖尿病的膳食指南

1、控制总热量:三大营养素配比合理(蛋白质占10%~15%,糖类占55%~60%,脂肪占25%~30%)

2、合理营养,平衡膳食:放宽对主食的限制,减少单糖的摄入,限制脂肪摄入,供应适量优质蛋白。

3、少量多餐:降低高血糖,防止药物性低血糖,在两餐中加辅食。

4、高纤维饮食:有降糖、降脂、通便、饱腹感的作用,每天大于25g。常见的有:水果、菜的茎叶、燕麦、荞麦、玉米面、魔芋、海带、紫菜等,但不能全吃这些食物,避免引起营养不良。

5、清淡饮食:减少盐的摄入。

6、少饮酒,不吸烟。

总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是预防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运动与糖尿病

(一)运动、营养在防治糖尿病的作用

体育锻炼不足是目前糖尿病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运动提高糖的分解代谢,肌肉收缩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从而提高摄糖能力,对I、II型糖尿病患者有一定的疗效是肯定的。

(二)糖尿病的运动指南(结合患者的习惯、体质、爱好等情况,以适宜适度为原则),注意以下几点:

1、强度:多采用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

2、项目选择:步行或变速步行最佳。

3、时间选择:进餐60—90min后运动,每次20—60min;注意口服降

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不要立即运动,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4、运动频率:依患者情况而定,一般隔天一次或一天一次。

5、运动前多饮水,运动后注意饮食控制。

6、加强医务监督,定期检查身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gph.com/jbyl/133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