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疾病由来 > 华爱华教授户外活动别走样幼儿园户外
华爱华教授户外活动别走样幼儿园户外
案例:“当高跷不再是高跷”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表面上只是一位教师的一个疑问,实际上却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教师的幼儿教育价值理念。
户外活动性质的定位: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有涉及不同领域内容的活动,同样的活动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实施形式,而对于不同形式的活动,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当教师困惑于“幼儿不把高跷当高跷使用,该如何应对”时,教师首先应当清楚自己如何定位该活动。
△
是运动教学,还是运动性游戏
▽
如果教师将活动定位于“运动教学”(无论是个别化的还是集体性的),那么就会有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为实现该目标投放特定的运动材料,而且指导时也主要指向目标中提及的特定的动作技能。也就是说,教师投放的每一种材料都有特定的目标,
比如,投放球是让幼儿通过学习拍球促进手眼协调性和灵敏性,投放高跷是让幼儿通过学习踩高跷促进肢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此时,教师的观察指导也一定落在拍球和踩高跷的技能上,一旦发现幼儿偏离了某类材料规定的活动方式,如把高跷当枪扛在肩上,把球当地雷埋在垫子下,就会用各种方法诱导幼儿回归教师所规定的活动形式。
如果教师将活动定位于“运动性游戏”,那么活动就具有很大程度的开放性,其目标是宽泛、隐蔽的,而非即时的,教师要做的是投放各种运动材料,让幼儿通过自主运动获得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等运动素质的发展。此时,教师不会要求所有幼儿按照同一种方式去运动,教师主要是通过观察和评估幼儿所表现出的运动水平,顺应幼儿的意愿加以引导。
以投放高跷为例,教师可能会观察到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幼儿边踩高跷边进入了想象的情景,这说明他们踩高跷的技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第二种是幼儿在跌跌撞撞中反复练习踩高跷,这说明他们踩高跷的动作技能正在发展中;第三种是幼儿根本就不踩高跷,而是用高跷玩出了其他花样。幼儿不把高跷当高跷使用,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他们根本不会踩高跷,觉得太难;一种是他们已经很会踩高跷了,不再满足于重复踩高跷的动作。教师应当尊重幼儿自己的运动方式,相信幼儿自己的运动方式促进的不只是某一种技能的获得,而是各种运动素质的综合发展。这时教师最需要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介绍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