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预防治疗 > 青少年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背后的心理分析
刘军连工作室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618/9076293.html
欢迎
年9月30日,国家网信办正式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重点内容如下【第十九条家庭、学校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指导其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配合家庭、社区及其他机构进行教育和引导。第二十条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实施干预和矫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中小学校配备专门教师或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增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并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教育或服务。由此我们对网瘾的危害可见一斑。
下面就如何防止青少年网络成瘾症跟大家科普一下,至少当你的家庭面临这样的情形时你知道如何去做,如何理解你的孩子,如何调整你的家庭教育策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席卷全球并在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今社会家庭生活水平发生了千变万化,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和需求也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叮分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有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的标准;而在中国大陆,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日益严重。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14.8%。据北京市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
现如今电脑网络发展与运用成为各行各业的必备工具。都市人易“感”职业倦怠症,因感到职业压力大而郁郁寡欢,浑身疼痛;为逃避职业压力经常酗酒、上黄色网站。这样的人在上班族中越来越多。但对于年幼无智的青少年来说,最容易患上电脑网络上瘾症,如何把握住自己是一大难题。需要社会、邻里、家庭、学校等的相互关心、配合与正面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2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于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医学上,成瘾一般被认为是由于成瘾物质所引起的依赖性和行为冲动甚至失控,但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La)实际上是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运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上网者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使用网络且无法离线也不想离线,进而开始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活动与社交就称为网络成瘾症。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依赖行为,包括无法克制的使用网络、超出预期的使用时间、当无法使用时会烦躁不安或想尽办法上网;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尤其最重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网络依赖者具有喜欢单独生活,限制自己的人际交往等特征,并具有较强的抽象思考能力,不喜欢遵守社会习俗,而且在个性上往往更为敏感、谨慎、崇高个人主义。对学习、工作根本不感兴趣,厌烦心理严重;既使在知道网络已对自己生活或周围的家人或朋友造成伤害,却无法停止网络的使用;经由网络行为可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尤其是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无助感、罪恶感。出现电脑游戏与暴力行为:科学家认为,经常玩视频游戏者,由于不断地出现暴力,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强化这些过程。长此以往,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时,就可能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大打出手。科学家还一致认为,遗传基因和经历不良的社会环境,这两个因素可能是导致冲动和暴力的潜在原因,使孩子将来处于更大的社会犯罪风险之中。电脑游戏与暴力行为与青少年犯错高危人群是有着密切的亲和关系。因此,防止青少年染上网络成瘾症,前景可谓路漫漫兮其修远矣。
二、那么青少年为什么会网络成瘾?
专家提出的ACE理论模型认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逃避现实才是真正导致青少年网瘾形成的危险因素。
1、青少年自身的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因素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易感性特征。有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因素是导致其出现网络成瘾问题的内在心理根源。那些敏感、忧郁、脆弱、多疑、焦虑、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缺乏自信、悲观、逃避现实、自卑、成就感低的青少年如果上网,容易出现网络成瘾。根据发展心理学,此时青少年处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若这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父母、朋友、同学的沟通交往产生障碍,就非常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转而在虚拟的网络上寻求安慰与理解,满足自己的自尊和心理需要。另外部分青少年追求玩乐心理重,同时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学习上难以取得较好成绩,现实生活不如心意,而在这网络这虚拟世界中,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尤其在那些自己可以“大显身手、一展抱负”的网络游戏中,不仅可以通过升级获得成就感,也可以得到暂时的心理平衡。
此外,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里,青少年不受法律约束,没有道德谴责,更没有学习压力,使个体无所顾忌,为所欲为也安然无事。那些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法律、道德规范约束的行为,甚至是深藏在潜意识层面的各种欲望、需求和动机,在虚拟空间里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与满足。而网络游戏的获胜升级,又如同赌博,使他们内在的成就动机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作为一种极大的正性强化因素,使个体又沉迷其中。如此周而复始,个体便从中不断得到心理满足,形成依赖。
当青少年突然下网或有一段时间不上网时,便会出现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焦躁痛苦。而为了摆脱这种不适感,他们又会重新选择上网沉迷其中,从而形成网瘾。
举例:
曾经有个学生家长向心理医生哭诉孩子迷恋上网给他们家庭带来的不幸:我的孩子在初中学习一直很优秀,考入重点高中后,他不再是第一名。但他却在上网和玩电子游戏中又寻找到自信和快乐。他尤其沉迷于打游戏,因为游戏能满足他的领导欲。他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开始厌学。我和他父亲非常担心,于是偷偷跟踪他上网吧,他发现后威胁我们说:“再跟踪我,我就一头撞死。”网络让我们和睦、充满欢笑的家不复存在了,他和家庭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为了阻止他上网,我们甚至将他关在屋里......
这是一则典型的因性格缺陷而致上网成瘾的事例。这个孩子也许从小就受到了“要做人上人”的思想教育,过于好强。上了高中后,由于成绩不在是第一,他在初中时树立起的自信和心理优势丧失殆尽,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他无法容忍别人超越自己,于是就在网上寻找平衡。过分沉浸在网络中,表明他的心理状态已经不太健康,他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出了问题。
2、家庭因素
很多研究表明,家庭因素也是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一个关键因素。
家庭功能障碍,如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或高发的家庭冲突(父母-子女)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形成网瘾。
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也是影响青少年形成网瘾的因素,研究发现专制独裁型教养和疏忽型教养容易导致孩子形成网瘾。
另外在单亲家庭长大和孩子对家庭/家人的满意度低,也是一个风险因素。
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不畅。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逐渐变化,思维活跃的青少年了解最新的互联网知识技术,其家长的网络知识和技术素养却不高,使家长的权威受到极大的挑战,阻碍了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心理沟通和情感交流,导致青少年通过网络寻求情感支持。
3、生物学因素
大脑的激素与神经递质水平的失衡,是成瘾以及其他大多数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生物过程。与网络游戏成瘾相关的是睾丸酮与多巴胺两种脑内物质。睾丸酮是一种常见的雄性激素,它与攻击性、不稳定情绪有很大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高水平的睾丸酮激素与游戏成瘾有着较高的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解释了为什么男性青少年有更高的比例具有游戏成瘾症状。另一种起到重要作用的叫多巴胺。熟悉心理学的人应该知道,多巴胺与行为奖赏、成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人在愉悦的情境下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例如某些药物引发多巴胺的升高,促发了药物滥用的发生。与这一过程类似,玩游戏这一行为同样可以导致多巴胺的释放水平(Koepp,)。
对于网瘾背后的生物学原因的探究,确实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网瘾的形成牵涉到每个人的生物易感性,有的人激素水平可能不容易改变,从而不容易受到游戏、赌博等新的奖赏类行为的影响。
4、社会因素
人在环境中,人的个体心理发展与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容易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就是环境、教育以及家庭。
当今的中国,科技化生活水平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电脑以及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而相关的网络使用、网络游戏的管理、法律制度不全不规范,导致了很多青少年开始沉迷于网络。尽管当前国家具有未成年人进行网络游戏的相关规定,如限制登录时间等,很多未成年人仍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跳过监管。
由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过重,精神长期紧张。禁锢、封闭的学校环境使得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经常出现阻碍与困惑。另外,不可否认,我们的父母和教师还在将自己曾经受过的教育方式强加于孩子身上,造成了两代间信任危机的出现与交流的不融洽。这导致了青少年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期。压抑变成了心中无法承受之重。宣泄,成了青少年渴望的事情。而上网无疑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上网聊天、交友、网恋,使青少年获得了在现实中难以企及的理解、信任和情感满足,虽然这些收获大多仅仅是体现于只言片语上。
受中国社会文化因素影响,我国学生社交活动相对较少,这就增加了学生日常接触网络的机会。同时,社会对青少年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升学、就业、家长期望、榜样等都给他们带来很大压力,危机意识、生存意识明显增强。学校老师的不当指责或批评、家长对于孩子心理健康需求的忽视、学生的社交问题等,这些都是可能将孩子一步步引入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危险因素。
当然,网络成瘾和网络游戏成瘾从来不是青少年的专利,工作、社交、情感等问题的日积月累也是很多成年人具有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5、网络自身特点
匿名性、便利性、逃避现实性三大特点容易导致用户成瘾。总的来说,网络的高科技性、丰富性、开放性、广泛性、互动性、间接性、平等性等特点,给青少年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多便利,而这些便利是现实社会难以提供满足的,又是青少年所需要的。网络正是有了这些特点,对青少年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易使他们沉溺这一虚拟现实难以自拔。
青春期是个体从幼稚向成熟过度的阶段,呈现出矛盾发展的状态,既趋向成熟发展,又未摆脱幼稚。青少年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开始评价自己或他人,同时也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极力摆脱对父母的依恋来显示自己的独立,不愿暴露内心世界。由于自我封闭,必然会产生许多的烦恼和苦闷,产生孤独感,他们又迫切希望倾诉,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同情,而网络恰好能帮助他们暂时忘却烦恼和忧伤,这就成为了青少年依赖网络的基础。
6、脆弱的性心理。
青少年在上网人数上是强势群体,但从明辨是非、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这个角度来看,他又是弱势群体。这个矛盾,导致了青少年最易成为网上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据我们调查,有35.2%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曾浏览过色情网站,5%的人承认经常去看。若再将那些上过色情网站却羞于承认的人算在其中,所得到的数字会更加令人揪心。在我国性教育明显滞后的情况下,色情网站对青少身心健康所造成的损害要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由青春期发育导致的性意识萌动,自我意识增强以及心理发展不平衡等使青少年感到痛苦而迷茫。当青少年无法获得相应知识,解决青春期困惑时,青少年就会通过网络这一途径去获取这方面的知识。
三、下面再谈谈网瘾表现有哪些形式?
网络游戏成瘾:这种形式是最早引起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