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饮食护理 > 第六章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一
第六章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一
第六章教条主义与形式主义教法学的僵化
大学者谢赫欧拉乌丁和伊本·阿比丁在《精选的珠宝》和《精选的回复》中形象地比喻说:教法学是阿卜杜拉·本·麦斯欧德播种,伊里盖麦浇灌,伊卜拉欣·奈赫尔收割,罕玛德去皮,艾布·哈尼法磨成粉,艾布·优素福和面,穆罕默德做成食物,其他人吃享。
——摘自《伊斯兰信仰奥义实录》
是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教法学终于成了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供后人随意享用。然而可惜的是,自从这些佳肴做好之后,后人只知道坐享其成,而不再去为其增添一点新的花样。到了后来,甚至索性把继续做饭的路子彻底堵死,将“伊吉提哈德”的大门紧紧关闭,再也不允许有人踏进半步。
赞成者认为,后人的创新和演绎一是没有必要,因为前辈的教法成果已经集大成了,不需要我们也没有余地让我们再去补充发展。二是因为,即使后人想要发展,也没有这个能力。对他们来说,这个能力是先天的,我们没有这个能力,说到底是没有前人具备的品级。按照他们的理解,圣门弟子是最尊贵的一代,再传弟子其次,三传弟子更其次,然后是依此类推,以至于千万代,总之,按照他们的逻辑,后人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教法学完成之后的劣等后代们,自然不应再对教法有创新或演绎等任何非分之想。
后来,再也没有人去干新的工作了,大家不学无术,墨守陈规,教法学也越来越僵化,人们再也没有前人那种学术精神,再也没有前人那种探索创新的勇气,真的堕落成了劣等的子孙。几百年过去了,落后的子孙们对于前代光辉的业绩,无论如何都难以理解,于是最后只有借助于神秘的力量来解释了。人们的知识范围缩小了,而幻想的空间却相对扩大了。最后,传奇演义了真实的历史。大伊玛姆真的能做到“侧卧时,从左边一侧身便能剖析一千个问题”,原因在于他“吃了先知的口水在艾奈斯口里结成的硬块。”
传奇不但演义了历史,问题在于,传奇最后取代了历史。在后代的书中,自己学派的伊玛姆成了一个神秘的真人,甚至成了一切真人的领袖:“据说黑祖尔圣人曾向艾布·哈尼法学习教法教律,伊玛姆马海迪在出现后将遵行他的道路,尔撒圣人将照他的学派来判断。”
——见《伊斯兰信仰奥义实录》页
跟随着这样一位无比尊贵的伊玛姆做教民,自然感到无上荣耀。照他们的说法,在大伊玛姆辞别朝觐时,真主已经饶恕了他和一切奉行他的学派者的罪过。我国穆斯林大都是哈奈菲派,这种自豪的情绪自然常见于阿訇和乡老的谈吐之中,卧兹结尾时许多阿訇都要说上一句:“希望我们大家听了遵了,我们在“给牙买提”立起时,一同复生在大伊玛姆的绿旗之下。”
同样,其他三位伊玛姆的教民也不甘示弱,因为他们的伊玛姆也给他们遗留下了同样宝贵丰厚的遗产,他们也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编出同样动人的传奇故事,供他们与哈奈菲派互相抗衡,互相争斗。伊斯兰的整体就这样被割裂了,即使到了复生日,大家也不会在一块复活,而是各自站立在各自伊玛姆的绿旗之下。统一的乌麦成了四散的派别,各自的学者们擅长的本领只是互相矜夸,互相辩论。“有些人擅长于使已逝去的学术问题死灰复燃,好像除了无休止的分歧,信仰并无任何价值可言。”
——见穆罕默德·安萨里著《穆斯林的信仰》
前代伊玛姆们的枝节问题的分歧,成了今天人们互相攻击的根据。无知的人们常常因此断定对方的错误,并因此与对方老死不相往来。如果看一看今天争论的话题,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争论不啻是一些无关大碍的形式,与中世纪基督教士们讨论的“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没有区别。然而,今天的基督徒已经从形式主义的迷途中走出,而穆斯林的争吵却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
四大教法学家并没有门户之见,伊玛姆沙菲尔是伊玛姆马里克的学生,同时也是大伊玛姆的学生穆罕默德的学生。他们之间不仅互为师生,而且彼此也从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形式和外表。艾布·优素福和穆罕默德同为艾布·哈尼法的学生,但他们和其老师在许多问题上却有不一致的意见。而伊玛姆沙菲尔据说有一次在艾布·哈尼法的坟墓旁做了晨礼,沙菲尔礼貌地按照艾布·哈尼法的主张,没有念畏主祈祷词(古努特),也没有高声念尊名词。
然而,教法在前人手中是一种活生生的、推动生活前进的灿烂文化,而在后人手中却成了一具僵尸。学者穆罕默德·安萨里在论及后人只重形式不重精神的通病时说道:
“穆圣曾经在一个再也简朴不过的拜所里培养了征服世界的一代巨人,但后人只能在巍峨堂皇的拜殿里聚集一些侏儒式的礼拜者!”
——摘自穆罕默德·安萨里《穆斯林的信仰》
听不懂的诵读外表枝节问题上的争论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派别的对立,助长了宗派主义的膨胀。而且还使穆斯林教法变成僵化的形式主义,给伊斯兰的发展传播造成极大的障碍。
拿《古兰经》诵读来说,圣人说过:
“谁诵读真主的天经一个词,就会获得一份善赏,类似于十倍的善赏。我的意思不是说‘艾里福、拉姆、米姆’是一个词,而是说‘艾里福’是一个词,‘拉姆’是一个词,‘米姆’又是一个词。”
——见《帖尔密济圣训集》
根据这句话,念诵《古兰经》有巨大的回赐,因此穆斯林们特别重视对《古兰经》的诵读。中国穆斯林是这方面的佼佼者,他们拜前念,拜后念,家里念,坟上念,到了斋月,每天宵礼都要提前进殿先念《古兰经》,虔诚的穆斯林还把阿訇请到家里念诵。结婚时、生子时、归真时、埋葬时、周年忌日时……在穆斯林的各种场合里,随时都会听到悠扬的《古兰经》诵读的声音。可以这样说,中国穆斯林们对《古兰经》诵读的热情不亚于阿拉伯人,唯一的区别就是中国穆斯林只念而听不懂。
听不懂经文的意思,念了有意义吗?有,中国穆斯林认为,只要《古兰经》诵读的声音一响起,亡人墓中的刑罚就会停止,只要花点钱请人来念个“苏罗”,亡人就能够得到真主的赦宥。在中国,《古兰经》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亡人身上,对活人往往意义不大。我们常常会看到人们手里拿着钱来到阿訇跟前,嘴里说着:“塞瓦卜,给亡人开个经吧!”很少听到会有人说:“塞瓦卜,给活人开个经吧!”神奇的古兰经文仿佛是一种咒语,供人们驱赶墓中的刑罚,有人得了急病或中了邪魔,人们也常常去请阿訇写个经字杜阿,或贴在门上,或烧成纸灰送进肚子。念诵《古兰经》的阿訇,在不少人看来,似乎担任着巫师的角色,中国穆斯林长期处在多神崇拜者的包围之中,思想意识难免不受到他们的浸淫。
当我们看到人们对教义无知而感到惊诧的时候,探究其原因是大众对《古兰经》了解太少,或是对《古兰经》阅读太少,其实真正的原因不是阅读太少,而是理解太少。中国穆斯林虽然对念诵《古兰经》的重视程度不亚于别人,但他们并不了解经中究竟说些什么,因为他们只重视念诵阿拉伯原文,并不重视理解它的汉文意思。然而,《古兰经》是一部法律,不懂它说些什么,就会成为一个无知的法盲。一个人手捧一部法典不停地诵读,但如果不去履行法律责成的义务,仍然不算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而我们手捧《古兰经》不停地诵读,却不知道真主究竟在命令些什么,就能算一个好仆人吗?
如果真主不想让人们了解《古兰经》的意义,何不用他那里的一种无人知晓的语言降示它呢?何必用一种人类的语言降示它呢?真主说:我确已把它降示成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以便你们了解。(1:)最初接受《古兰经》的是阿拉伯圣门弟子,所以真主用他们的语言——阿拉伯语降示了《古兰经》,他说得非常明白,其目的是:“以便你们了解”。不但《古兰经》如此,真主降示其他经典也是同样,他曾用希伯来语、古叙利亚语或阿拉米语降示了《讨拉特》(律法书)、《宰逋尔》(诗篇)和《引支勒》(福音),真主说:我不派遣一个使者则已,只要派遣的时候,总是以他的宗族的语言(降示经典),以便他为他们阐明正道。(14:4)真主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只是为了让使者“为他们阐明正道。”然而,在真主和使者希望世人了解真理的同时,人们却在不遗余力地将它弄得费解难懂,不但不重视宣讲经典的汉语含义,甚至连用汉语进行的宣讲都要特意搞得玄之又玄,以至于竟然有人认为阿訇的“卧兹”越听不懂,证明阿訇的“尔林”就越深。
坊民们既然并不热衷弄懂经文的意思,阿訇们自然无须在讲解汉文上多下功夫。他们依然操着夹杂着许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的经堂语讲卧兹,并且将优美的《古兰经》翻译得不伦不类。“信道的人们啊!”经堂语的翻译是“哎他们有伊玛尼的那一些个人啊!”;“人类被造成软弱的”,经堂语的翻译却是“人把人造成羸弱的”;“你们应当多多为先知祝福”,经堂语的翻译是“你们给圣人庆贺赛俩目,是那样的庆贺!”;“他们的心比石头还硬”用经堂语翻译就成了“他们的心打硬的一面,比石头是至强的”。这类让人似懂非懂的卧兹,听得人们耳朵磨出了茧子,到了主麻日,许多人或躲在亭子下乘凉,或站在月台上闲谈,就是迟迟不愿进入大殿静听卧兹,教内人尚且如此,教外人更是无法了解一点,曾有一个教外人偶尔听到了阿訇的卧兹,于是他非常自信地得出了结论“该阿訇讲的肯定不是汉语。”
这样的教门是无法向外传播的,因为传了人家也不懂,所以只有在坊上耳濡目染的乡老那里传播,弄到如今,中国穆斯林各派只会在教内互相争夺教民,从来不愿意、也没有能力愿意向非穆斯林传播自己的信仰。阿訇们大都汉文水平较差,所以对阿拉伯语也往往一知半解,因为汉语是母语,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语言都没有搞懂,又怎么能够搞懂一门外语呢?所以他们在讲话中难以准确地找出阿拉伯语的对应词,只能按照师傅遗留下来的语气照搬,至于不太好翻译的词汇,就直接照念原文:“他犯了一个‘尊大’的古纳海的那个人,与他干了‘清廉’的尔麦里,他看守了他的舌肉着;与他向胡达太阿俩做了‘讨白’,是那样的做讨白;‘清高’的真主‘恕饶’了他,应答了他的杜阿伊”……
对待这类卧兹,人们戏称为“讲卧兹,三国语,胡达创造因撒尼”(“胡达”——波斯语;“创造”——汉语;“因撒尼”——阿拉伯语)。细想起来,其实也不完全怪阿訇,这与穆斯林整体的氛围有很大关系。阿訇不懂汉语,是因为乡老不需要汉语;阿訇水平差,是因为乡老水平也差,阿訇来自乡老,乡老把许多社会淘汰掉的孩子送进了阿訇的队伍,他们还振振有辞:“让他上学,他上不好;让他做生意,他也不会;让他下地劳动,他身体又不行。既然这样,你说不让他念经让他干啥!”就是这样,什么都弄不成的人,只有走上念经这条路,这条路是宽容的,各行各业淘汰下来的渣子都可以加入进来,几年过去了,不少渣子们就成了穆斯林们的头面人物。头面人物又来教导无知的“瞎汉”,大家互相影响,久而久之,都养成了一种不求甚解、故弄玄虚的习气。使用经堂语,似乎成了教门圈内的一种风尚,一个阿校的校长,原来讲话是“一到时间,赶快去做小净”随着自己的教门越来越虔诚,尔林越来越艰深,忽然有一天,他的话变成了“听到‘阿杂尼’,赶快去做‘乌杜伊’”。有个乡老也是如此,随着他的教门知识与日俱增,他将平常的“吃饭”都悄悄地换成了“口道口道”。
念词化的功课只追求外表,不再追求其内在意义的形式主义,跟教法学的僵化有直接关系,而穆斯林们低下的素质为这种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穆斯林们不仅曲解了《古兰经》诵读的意义,将它变成拯救亡人的工具,而不是劝告活人的教诲。对其他许多功课的理解也都是如此。穆斯林们只注重他的外表到位,念词规范,什么日子念什么经,什么拜举什么意,至于念的是什么,举意是干什么,这都并不重要。对许多人来说,外表形式不对路,某个念词没念好,或某个动作环节没有做到位,礼拜功课就不成。至于知道不知道念词的意思,却是不重要的事情。穆斯林们整日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地做每一个动作,念每一句念词,生怕有哪句话念错了,或哪个动作没做到,招致真主随时随地突如其来的恼怒,使自己堕入火狱。在他们的心目中,真主不是一个仁慈的主宰,而是一个动辄发怒的主宰,随时有可能让惩罚从天而降。他们将在其中逗留长久的时期。(78:3)经文中“Huqbah”(长久的时期)一词,有种解释为“八十年”,至于它的复数“Huqbah”,有人则认为是他的平方“六千四百年”。抛弃一番拜功,就要在火狱里居住八八六千四百年,穆斯林们根据这一家之见,将此说法广为流传,这种判决使许多人彻底绝望,据此理解,由于自己长期撇拜,自然在火狱之中永无出头之日。
相反,那些做了礼拜的人,“看守”了礼拜各个环节的人自然喜气洋洋,他们认为自己的外表动作到位,念词准确合辙,自然也就万事大吉了,他们从不考虑拜功的精神意义,只重视外表的毫厘不差。在许多古老的清真大寺,晨礼之前都有许多“格杂乃玛兹”(还补失撇的拜功)的人,他们先是念“邦克”(外宣礼)和“嘎麦”(成拜词)然后还补一番主命拜,然后再叩一个头表示弥补,最后再捧手做个“杜阿”(祈祷)。做完之后,再站起还补新的一番。他们一遍遍地重复念“邦克”(外宣礼)和“嘎麦”(成拜词),一番番地还补以前失去的礼拜,周而复始,直到铃声响起,大家开始正式礼拜。
“邦克”(外宣礼)的用途是为了召唤别人前往寺里礼拜,而“嘎麦”(成拜词)的用途是召唤大家一起排班,如果你感到纳闷:一个人单礼既不召人前来,也不须和别人排班,为何还要念这些念词呢?你将不会得到回答,因为他们不管这些念词是什么意思,只认为礼拜前就得念这些,只要念了也就就行了,管它什么意思。即使你对所有礼拜念词一句不懂,只要你念了,就会获得回赐。所以,对礼拜念词一句不懂的大有人在,许多虔诚的穆斯林做了一辈子礼拜,竟然不知道《开端章》是什么意思!
既然是这样,我们何不多宣讲一下经文的汉语意思呢?或者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宣读《古兰经》的汉语意思呢?穆斯林们不愿那样做,他们花钱把阿訇请到家,如果阿訇一段未念,只是照着马坚译本念了一下《古兰经》的汉语翻译,恐怕无法交差。许多地方办起来业余学习班,大家都要求一定要学阿拉伯字母,学《古兰经》原文诵读,如果你只给他们讲《古兰经》的意思,而不教念《古兰经》,他们会认为有点浪费时间,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样你没有教《古兰经》,或者你教的根本不是“经”。
阿拉伯语他们听不懂,但各种功课都必须用阿拉伯语,正是听不懂,才有一种神秘感,正是这种神秘感,才吸引着他们做各种功课。请人到家里念上一段,或齐声念个赞圣词,捧手接个杜阿,他们就获得了一种满足。不会有人问,阿訇你今天念的是哪一章?这章说得什么意思?他们醉心于那些神秘的仪式,却不愿弄懂仪式的目的是干什么。
不懂《古兰经》的意思,自然无法受到天启经典的熏陶,无法按照真主的教导去规范人生。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他们中间派遣一个同族的使者,对他们宣读你的启示,教授他们天经和智慧,并且薰陶他们。你确是万能的,确是至睿的。(:19)这是先知伊卜拉欣和伊斯玛仪的祈祷,他们祈祷真主为后人派遣先知,用真主的天经和智慧赏赐他们,熏陶他们。
然而,可惜的是,今天许多穆斯林竟然无法享受一段《开端章》的美好,其原因是他们不了解这短短的七节经文是什么意思。一个穆斯林假如从二十岁开始坚持礼拜,直到六十岁停止的话,一生至少要念诵《开端章》二十四万遍,但可悲的是,自己念了二十四万遍的经文,自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世界上到那里还能找到如此可悲的事情?这决不是什么个别的现象,而是穆斯林内部的一种普遍的事实。不仅《开端章》如此,礼拜中的任何念词都是如此,如果少念一句,人们会将礼拜重做,但礼拜时不懂念词的意思,人们并不认为有什么损失。有许多人在殿上虔诚地礼拜,而出来大殿就开始骂人,开始背谈,开始互相争斗,你也许会诧异为什么他们天天做礼拜,礼拜却没有抑制他们的罪恶呢?真主说:“拜功确能防止丑事和恶事”(9:45)你没有看到这段经文描写的功效,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他们虽然天天诵读这些真主的教导,但却不知自己念的经文是在劝人行善,止人作恶,是在禁止背谈,禁止争斗,禁止分门别户等一切恶行,他们对真主的刑罚没有丝毫的恐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念的经文描写的是火狱的情形,同样,他们对真主没有热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诵读的这段经文正在叙述真主无限的仁慈。
大殿之上,有的人懒洋洋地舒展腰肢,有的人叩头却如捣蒜一般,甚至有的阿訇将宵礼时间尽量提前,乡老们悄悄地议论说,这样做是因为礼拜下来还有两集电视连续剧!晨礼前有许多人一天要还补五天的礼拜,他们急急忙忙地鞠躬叩头;又急急忙忙地捧手祈祷;之后站起,急急忙忙地念外宣礼和内宣礼,并向左右扭头呼唤,然后又急急忙忙地重复新的一番,整个人仿佛一台礼拜的机器。我们不敢随意判断他的礼拜是否成功,但真主告诉我们说:信士们确已成功了,他们在拜中是恭顺的。(3:1-)
《古兰经》中描写的那种虔诚的礼拜,以及由于记念真主而安宁的心境,在中国穆斯林之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们信道,他们的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真的,一切心境因记忆真主而安静。(13:8)当他们听见诵读降示使者的经典的时候,你看他们为自己所认识的真理而眼泪汪汪,他们说:“我们的主啊!我们已信道了,求你把我们同作证真理的人记录在一处。(5:83)
作为一个信仰者,懂得用理智思维天地万物的奥妙,思维真主创造众生的哲理,从而认识他撒播世间的恩典,感受生而为人的幸福。他们站着,坐着,躺着记念真主,并思维天地的创造,(他们说):“我们的主啊!你没有徒然地创造这个世界。我们赞颂你超绝万物,求你保护我们,免受火狱的刑罚。(3:)作为真主的仆人,不但应该坚定地信仰他,而且还要发自内心地感谢他,热爱他,满心喜悦地崇拜他,全心全力地履行他赋予我们的使命,为传播真理而奋斗终生。
信士与他的创造者是临近的,他应时常记念主的尊名,时常赞美他的崇高。他渴望获得主的引导与关怀,他用礼拜和祈祷与主交通。他常常阅读真主的经典,从他那一句句睿智的教导中获得启迪,并因认知真理而欣喜不已。他们应当知道真主是他们的监护者,时刻关怀着他的仆人的一切需求,随时答应仆人的祷告。如果我的仆人询问我的情状,那么我确是临近的,确是答应祈祷者的祈祷的。当他祈祷我的时候,教他们答应我,信仰我,以便他们遵循正道。(:)真主绝不会任随他的仆人孤独无助,他随时保佑着仆人的行程。“我的主啊!求你不要任随我孤独,你是最好的继承者。”(1:89)所以,信仰者仰赖着他的主宰,依托着他的主宰,他欢笑之时,感谢他的主宰;他忧伤之时,向主宰诉说:“我只向真主诉说我的忧伤。”(1:86)当他因生活的重担而百般无奈,或因不幸的打击而失魂落魄,或因悲惨的命运而万念俱灰之时,或许没有一个人关心他的痛苦,但他会发现只有真主,慈爱的真主随时在倾听着他的诉说。你们的主说:“你们要祈祷我,我就应答你们。”(40:60)
作为伊斯兰信仰者,正如《古兰经》所说:只有这等人是信士:当记念真主的时候,他们内心感觉恐惧;当宣读真主的经文的时候,那些迹象增加了他们信仰,他们只信任他们的主;他们谨守拜功,并分舍我所赐予他们的财物。这等人确是信士,他们将来在主那里得享受许多品级、饶恕和优厚的给养。(8:-4)这样的信士,和主宰是无比接近的:我比他的命脉还近于他。(50:16)
他追求他的主的临近,他能够强烈的感觉到真主的临近,当他诵读《古兰经》时,会因那动人的教诲而泪流满面;当他向主礼拜时,他常满怀激动、满怀热爱地站在主的面前,将他谦卑的头颅叩在真主的大地上。只有真正的信仰者才会品尝到这种甜美,才能获得这种震撼灵魂的感动。真主曾降示最美的训辞,就是前后一律、反复叮咛的经典;畏惧主的人,为他而战栗,然后,为记忆真主而安静。(39:3)
伊斯兰信仰者应积极的履行对他的主宰的崇拜礼仪,按时地完成对他的礼拜,并经常向他忏悔,向他祷告。信仰我的迹象的,只有那等人;别人以我的迹象劝戒他们的时候,他们便俯伏叩头并赞颂他们的那超绝万物的主,他们不敢妄自尊大,他们肋不落床,他们以恐惧和希望的心情祈祷他们的主;他们分舍我所赐予他们的。(3:16)
你应当以喜讯传示谦恭者。当记念真主的时候,衷心感到恐惧者——感到战栗者——忍受苦难者、谨守拜功者、分舍我所赐之物者,(:34-35)
这就是《古兰经》中描写的信士,他们和自己的主宰无比临近,他们对真主充满热爱,礼拜对他们来说,正如先知教导的那样,是信士最大的享受,是真主给伊斯兰人的巨大的赏赐。然而今天,可悲的穆斯林们竟把礼拜堕为一种敷衍了事的苦差,对许多人来说,他们不是由于热爱真主、感谢真主来作礼拜,而是出于对火狱的惧怕才作礼拜,对许多人来说,礼拜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甚至有宣教者把伊斯兰不发展的原因,归结于每天的五次礼拜!他们说,基督教之所以发展,是由于他们没有这一天五次礼拜!这就是他们对真主天启的功修给予的荒唐的理解。
今天的穆斯林失去了对礼拜的热情,大部分穆斯林后裔抛弃了礼拜,有的教职人员在出外开会或旅游时轻易地放弃了礼拜,在有的人心中,礼拜的地位甚至不如一台晚会或者两集连续剧。相反,在不少基督徒那里,我们会看到他们真正在用心去感谢他们的上帝。许多人在祈祷时由于感动而泪流满面,他们在生活中随时祷告,并因他们的祈祷心中充满喜乐。难道宗教的目的不是使人获得这样的幸福吗?但今天的穆斯林明显地没有尝到这种信仰的幸福和甜美。
有一次,国家组织各个宗教的教职人员一起参观,穆斯林们一大早纷纷赶到宣武门等待,因为那里的教堂之中,天主教的同行们正在认真地作早上的弥撒,等到人家做完弥撒大家才一起出发,一路上,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热情地齐诵着赞美诗,而穆斯林们坐在车上个个都无动于衷。而且,那天由于参观,许多人名正言顺地放弃了当天的晌礼!
我曾听人说过,在基督教里,教是假的,人是真的;而我们这里,教是真的,人是假的。“教是假的,人是真的”,意思是说他们的宗教是错误的,而人心却是真正的虔诚。那么,为什么穆斯林与他们竟有如此差距呢?我们守着一个真教,却为什么难以出现虔诚的信士呢?
究其原因,恐怕与穆斯林僵化的形式主义不无关系。这种导向使穆斯林不再重视内心灵性的升华,不再重视同真主进行真正的交流,使鲜活的礼拜祈祷和记念堕落为死板的仪式。当基督徒在热情地宣扬耶稣的爱心时,穆斯林正在将各种写有枯燥无味的阿语念词的小册子塞给那些信仰薄弱的兄弟。
对于信仰薄弱的穆斯林后裔,最迫切做的应该是为他们讲述真主的伟大,讲述真主无所不在的慈爱,使他增加信仰,增加对真主的感情,增加对伊斯兰的认识。然而,穆斯林们并没有这样做。对待那些信仰薄弱的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赶快教会他们怎样作小净,怎样做礼拜。而做礼拜又必须用阿拉伯语,因此,穆斯林们热情高涨地印刷《初级教材》、《礼拜必读》等小册子,对于不会阿语字母的人,书中用汉字将大段大段的《古兰经》经文逐字音译,供可怜的教亲背诵。只要会了这些,先把“乃玛兹”作上,好像就过了第一关,之后还有漫长的道路,不想继续当“瞎汉”,就要背诵“讨白”、“孩提”、“杂学”等更加艰深的知识。
作一个优秀的穆斯林,原来还有如此重重的险阻,所以,许多人望而却步,因为他们薄弱的信仰还没有到达下决心苦苦背诵的地步。这在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一个信仰薄弱的人,最迫切需要的是一股甘泉,来滋润他干涸的心灵,而不是绕口誳牙,又枯燥无味的音译念词。对他来说,真主还没有重要到这种地步,重要到让他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去吃苦耐劳作一些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的动作。大部分穆斯林后裔不做礼拜,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香港伊光网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不做礼拜者的理由不是不想做礼拜,而是不会做礼拜。
他们不会做礼拜,其实是不会用阿拉伯语做礼拜。因为穆斯林们要求必须用阿拉伯语,实在不行,也必须用汉字的音译,所以对待大部分没有机会学到这些东西的穆斯林不作礼拜就很正常了。阿拉伯语实在难学,至于汉字的音译,则更不敢让人恭维。下面是一段赞圣词的这种音译:
俩衣俩海,引烂劳呼,穆罕默顿(热艾)苏轮劳西。奈毕云劳西,我力云劳西,穆罕默顿(热艾)苏轮劳西。拜(日阿)替,阿买的,拜(日阿)替,阿买的,贼赛肉麻(日阿)巷牙替阿买的,贼独(子爱)和麻(日阿),奈扎替阿买的,买西(也)舍而把奈木把(热艾)可把。
乃麻子棒木达的,拜者麻而特不哭(日阿)肉,艾苏里阿代木(苏艾)飞云劳西。代肉银我各替乃麻子不哭(日阿)肉,引赛娃不,拜肉阿丹木(日阿)……
而沙柔巷劳西,晚柔巷人炸吻劳西,晚人炸吴,艾目润劳西,我力艾目肉,衣肉在帅爷肉尊劳西,舍海润劳西,路脱分劳西,舍海润奈宾衣,而来新赛俩目,艾不力嘎西目,奈比云劳西,艾不力穆肉是的,我领云劳西……
下面是一本学作礼拜的小册子上对单数拜畏主祈祷辞的音译:
按劳混买引拿,耐思太儿努开,窝耐思太俄飞肉开,窝怒哎米努毕开,窝乃太婉开鹿,而来以开,窝怒思泥,而来以开力海以热;耐失哭肉开,窝俩耐可夫肉开,耐河来耳,窝耐特肉库,蛮夜夫诸肉开,按劳混买引牙开,耐耳不堵;窝来开努算利,窝耐思诸堵;窝以来开,耐思儿,窝耐孩飞堵;耐热竹,热孩买太开;窝耐河沙,而杂拜开,引乃,而杂拜开,毕力困罚热,木里猴哥。
汉字就是这么有趣,原来的经文音译过来之后,充满了贼、肉麻、牙、吻、人炸、帅爷、窝、怒、碗、鹿、耳、耐孩、耐热竹、混买、泥、河沙、困、罚、猴哥等字眼,不仅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又啼笑皆非。有些人把这些东西甚至拿给教外人或新穆斯林,让他们作为了解伊斯兰的入门读物。这样对待这些纯洁的探询者,不啻会使他们对伊斯兰造成极差的印象。
不这样做怎么办,人们没有学过专业的翻译,还不懂得应该尽量用一些中性的汉字来进行音译,所以只有用这类东西来代替。要说最好的办法,可能还是学习阿拉伯语原文,于是人们都渴望有朝一日,自己也会用流利的阿语来诵读真主的经典,然而,从开始学习阿拉伯语到明白它的意思,同样也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对于百忙之中的穆斯林群众来说,还不如汉语音译更为便捷。
难道礼拜必须用固定不变的念词吗?或者礼拜祈祷必须要用阿拉伯语吗?不是的。首先,礼拜中并不限定一种一成不变的念词:
先知在礼拜立站时、鞠躬时、叩头时、跪坐祈祷时都曾念诵过不同的祷词。他从不拘泥于死板的念词。圣门弟子们也并非按照同样的赞词来记念真主,在这方面没有限定。
据伊本·欧玛的传述:我们正跟着穆圣礼拜,忽然听见群众里有人说:“真主至大无比,多的赞颂都归真主,早晚歌颂真主超绝。”后来穆圣说:“是谁念的这些赞词呢?”那人说:“主的使者啊!是我。”穆圣说:“我很喜欢这几句话,各道天门都为这些话而敞开了。”伊氏说:自从我听见穆圣说这话以后,我常念这几句话,须臾不离。
——见纳·阿·曼苏尔《圣训经》77页
据拉飞尔的儿子李法阿的传述,一天我们跟随穆圣礼拜,他鞠躬已毕,抬起头时念:“歌颂主者,主必闻之。”一个人在穆圣后边念:“主啊!赞颂归你所有,这赞颂是丰富的,美好的,吉庆的。”穆圣转过脸来的时候,问道:“是谁念的那句赞词啊?”那个人说:“是我。”穆圣说:“我看见三十几个天使争先恐后地来写这句赞词。”
——见纳·阿·曼苏尔《圣训经》80页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感受赞美真主,许多苏菲行知者在拜内或拜外,都自编了一些优美的赞词或诗歌来赞美真主,而这正是符合先知的倡导。
其次,对于没有能力学习阿拉伯语的民众,教法也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真主。尊敬的大伊玛姆艾布·哈尼法就允许这样做,他曾允许在拜中诵读《古兰经》的波斯语译文。(见尚明德译《教律学原理》Abd-al-aziz著56页)
他认为对于不会阿拉伯语的民众,礼拜中念《古兰经》的译文是可以的。他将译文局限在赞颂性经文的译文,而不主张念列圣传记及命令禁止的译文。允许念赞颂性的经文的理由是因为《古兰经》包罗以前历圣的天经,以前的天经不是阿文,而是其他文字,所以用译文念诵,仍然未超出天经范围。他认为不学习阿文而终身念诵译文并不坏拜,只是违反圣行。
——见马存恩编辑《伊斯兰教义大全》上册14页
这是大伊玛姆对于拜内念《古兰经》译文的意见。至于在礼拜之外,他更主张以当地语言为好,比如“胡徒白(聚礼演讲)”,他就主张应当以当地语言演讲,即使在座的有人懂阿拉伯语。至于礼拜之中的念词和祈祷,也并非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先贤王岱舆也曾说过:“经云真主能准万国语音不同之祈祷,则以东土语音祈祷者,应无不准之理。”
——摘自王岱舆《希真正答》
按说对于这种论断,穆斯林们恐怕是不敢指责的,因为大伊玛姆艾布·哈尼法和先贤王岱舆在许多人心中都是有很高地位的。但是即使如此,穆斯林们也并不理会大伊玛姆或先贤的论断,他们深深的阿拉伯语情结要求他们不能在这一问题上有任何松动,不行!汉译的《古兰经》不是《古兰经》,因为任何语言无法翻译真主真正的意旨。我们赞成这一说法,汉语翻译无论多么美好,都不能与原文媲美,因为原文是真主的启示,而翻译是人对《古兰经》意思的解释。但是,在不会诵读原文者那里呢?与其不念《古兰经》,不懂经文的意思,何不让他先念诵读这种和原文意思相近的译文呢?明显的,在祈祷中使用自己的语言,马上会实现和真主的沟通,使人感到和真主面对面的交流,因为他自己知道懂得自己祈祷的内容。当他赞美时,当他赞美时他会想到真主的伟大,当他祈祷时,他会感到真主的关怀。这样的祈祷,只会更加坚定人的信仰,增加人对真主的热爱。这种祈祷,要比那些不懂经文的意思,只诵读原文的近似音的祈祷强过百倍,因为那样的祈祷,跟演员的背台词没有什么区别!
但是,这种主张,却被许多人当成洪水猛兽一样地无情地拒绝。好像这样会断送伊斯兰一样。当然,为了保持阿拉伯语原文的统一和纯洁,在所有的集体礼拜中都应使用阿拉伯语原文。但是对待尚未学会用阿拉伯语礼拜的人,总不能不做礼拜,等两年后再作礼拜。更何况有许多老人根本没有能力学习阿拉伯语,笔者曾知道一位老人两年时间还没有学会《开端章》!对待尚未学会阿语的人,以及没有能力学习阿语的人,让他们先用自己的语言诵读译文作为代替,恐怕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不这样做怎么办?有人主张背诵汉语的音译,因为他们认为汉语翻译的经文不是真正的经文,其实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汉语译文虽然不是原文,但毕竟和原文意思接近,而用一些生僻的汉字组成的音译和阿拉伯原文的《古兰经》就不是接近了,无论从它的发音上还是从意思上都是差之千里,除了使人浮想联翩,并增加对礼拜的厌倦之外,别的什么也做不到。
如果穆斯林有能力,可以从小普及阿拉伯语,那么每个人在礼拜时都能享受到诵读原文的幸福,而对待没有能力学习阿语的人,我们不应给他们徒增负担,应当尽可能多的教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真主交通,至于礼拜之外的一些祈祷、记念,以及斋戒等功修,每个宣教者或教长都应尽可能多的用当地语言来进行,至少也要在教授阿拉伯语念词的同时,给人们讲清楚汉语的含义,并且鼓励信士们平时重视对汉语译本的阅读。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够更多的理解伊斯兰的含义,从而尝到信仰的幸福。
一个阿訇在斋月最后一天领拜时,念诵了《古兰经》和圣训上的许多祈祷词,但是由于人们不解其义,似乎无动于衷。当礼拜结束后,他转身捧起手来,将自己念过的祷词全部用汉语念给大家,结果在场的所有兄弟都以泪洗面。事后,一个老人说,他礼了一辈子的拜,今天是第一次因为真主而哭泣!
不错,《古兰经》是美好的筵席,它确有催人泪下的能力,让每一个了解它的意思的人激动不已。然而,如果只是重视诵读它的原文,对待其意义继续秘而不宣,那么信士们仍然无法得到它的裨益。曾有一个青年在告别天房的朝觐时,面向天房捧着手哭泣祈祷。而与他同行的一位老哈吉,却一边捧手祈祷,一边用胳膊碰着这位青年,说道:“快一点,时间紧,不能再拖了!”这位老者在麦加朝觐的一个月期间,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对真主和先知缺乏深沉的感情,中国哈吉的朝觐并不容易,但是像他这样没有从中获得强烈幸福的人并不在少数。看到许多人在禁寺虔诚地礼拜哭泣,中国穆斯林甚至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不但这种幸福他们无缘享受,甚至许多穆斯林连基督徒获得的那种幸福感受都不曾获得过。
今天的学宗教,对许多人来说,其实只是在学念词。穆斯林们对介绍教义的书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杂学》、《孩提》一类的赞词册子,对于为什么要信仰真主,他们弄不清楚,也不愿去弄清楚,他们更热衷于弄清洗小净的杜阿,每番拜的举意,外出的念词,入厕的念词,宰牲时的举意或者盖德尔夜礼拜时的举意,还有宵礼之后叩两个头究竟应该念些什么……
伊斯兰的一切功课最重视信士虔诚的意念,正如先知说过:一切善功,关系着人的意念。每一个人有什么意念,便有什么收获。——(见《布哈里圣训实录》)
“意念”的经堂语译法是“举意”,教法学家一致认为,虔诚的意念,是一切功课有效的前提,没有虔诚崇拜真主的“举意”,一切善功都会归于无效。
然而,这种完全是发自内心的意念,被今天的穆斯林们理解成一种“舌肉”的仪式。他们四处打听着各种拜功的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举意,然后将其一一背诵,适时地放在各种功课的前面。毕竟,背诵冗长的阿拉伯语或波斯语举意词太复杂了,所以后来简单起见,阿訇们松了口,允许进行所谓的“汉举”,但仍要强调,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是更“高强”的。要学会这种“汉举”,对不少人来说,也是一种复杂的苦差。因为他们必须要道清楚所礼的拜的性质、拜数、拜时、成班与否等等。拿晨礼的主命拜来说,其举意一般是这样的:我举意虔诚因为“胡达”,交还两拜“榜卜答”的“法雷兹”的“乃玛兹”,面向“克尔白”,“摆”“伊玛姆”,安拉乎艾克拜尔!”这句话里,“胡达”是“真主”的波斯语音译;“交还”是经堂语“礼拜”的译法(从该词中不难看出穆斯林对履行拜功所持的一种“卸掉担子”的态度),至于“榜卜答”是“晨礼”的波斯语音译;“法雷兹”是“主命”的阿拉伯语音译;“乃玛兹”是“拜功”的波斯语音译;“克尔白”是阿拉伯语“天房”的音译;“摆”是波斯语“跟随”的音译;“伊玛姆”是阿拉伯语“领拜师”的音译。全句意为:我举意虔诚因为真主,作两拜主命的现时晨礼,面向天房,跟随领拜师,之后进入正题“安拉乎艾克拜尔”。其他的礼拜举意与此相似,只不过要将拜名、拜数进行更改,如:“我举意虔诚因为“胡达”,交还四拜“撇失尼”的“法雷兹”的“乃玛兹”,面向“克尔白”,“摆”“伊玛姆”,安拉乎艾克拜尔!”
其实,这种“三国语”的“汉举”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正如先知要求的那样,举意重视的是人内心的意念和动机,而非固定的念词,内心虔诚崇拜真主,一切行为都是崇拜(伊巴代),没有必要在作每件事情之前,急忙不迭地念叨几句汉举:“我举意虔诚因为主而吃饭穿衣;我举意虔诚因为主而设席待客;我举意虔诚因为主而上坟送埋……”
不但日常行为没有必要用念词举意,沐浴、礼拜、斋戒、朝觐的举意时也同样不需要念诵固定的词句。在先知的训诫中找不到他教授过信士们每一番拜的举意方法,他的圣门弟子也没有那样做过,四大教法学家也没有那样提倡过,将心灵的意念编为固定的念词,只是后人的新创。我们今天完全没有必要给信士们徒增麻烦,只是告诉他们凡事要一心事主,在作功课之前要消除杂念,认真履行就可以了。否则的话,即使用最标准的阿拉伯语来诵读举意念词,然而内心怀着其他动机,并非真心崇拜真主,其举意仍然是无效的,其功修仍然是无效的,难道不是吗?
不少阿訇也将宗教仪式化了,他们按固定的日期,固定的场合,重复宣讲固定的卧兹,念诵固定的念词。我曾见过一位海里凡手里拿着一本从师傅那里得来的册子如获至宝,打开来看,之中详细记录着主持“尼卡哈”时的念词,主持殡礼时的念词,起经名时的念词,给亡人打讨白时的念词,下土埋葬时的念词,还有根据日期而编好的主麻日念什么,阿舒拉念什么,过圣纪念什么,热哲卜念什么,登霄夜念什么,舍尔邦念什么,拜拉提念什么,开斋节古尔邦节念什么,杜阿“伊斯提福塔哈”又要念什么……真可谓是洋洋大观,一应俱全。
对这位海里凡来说,有了这本“经”,主持婚丧嫁娶各类“教务”就会得心应手,但是他没有考虑这些功课,这些日子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目的究竟是什么?只以为将固定的仪式按部就班就可以获得成功。这样的做法使信徒们忽视了各种功课的精神意义,使他们失去了敬拜真主时的虔诚,失去了功修中具有的神圣感觉,造成今天这种无异于背台词一般的崇拜方式,更有许多人因为这些繁琐的念词而疏远了宗教,彻底放弃了各种功课。
不少还在坚持功课的穆斯林,由于只是外表形式的坚持,只是固定念词的坚持,所以那些功课难以改造他们的灵魂,无法让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甚至只能增加他们的不恭。许多教律功课被他们曲解,供他们用来在宗教之中投机取巧。
拿礼拜来说,是真主责成信士定时的天职。当你们完成拜功的时候,你们当站着、坐着、躺着记念真主。当你们安宁的时候,你们当谨守拜功。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按时礼拜,是《古兰经》和圣训的命令,也是所有教法学家一致的公决。在先知的传教生涯中,只有两次延误拜时的记载。一次是征战的途中,穆斯林们早上醒来,发现拜时已过,于是先知命令大家即作礼拜。还有一次,是由于穆斯林们与敌人进行厮杀,耽误了晡礼的拜时。战斗结束后,先知同样命令大家及时礼拜。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故意造成的,所以伊斯兰教法是允许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早上晨礼因为睡着而错过拜时,那么按照先知的教导:“睡觉的人醒来的时候,即是他的拜时”醒来后赶快去做礼拜,这样是无罪的。如果由于旅行、有病或遇到其他紧要事务,还可以按照先知的教导,将晌礼和晡礼合并,或者将昏礼和宵礼合并,这样也是许可的。除此之外,决不许随意地拖延拜时,将礼拜推迟到其他时间还补。
哈奈菲教法学派对还补拜功做过详细的论述,他们认为穆斯林如果抛弃一番礼拜,那么下一番礼拜之前必须将其还补,而不应在下一番拜之后才还补。比如延误了晡礼的人,必须将晡礼在当天的昏礼前补上。晡礼和昏礼都延误的人,必须在宵礼前将此两番补上,如果晡昏宵均已抛弃的人,则必须在下一番拜,也就是晨礼前将其补上,否则是不允许的。可见,哈奈菲派对拜功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那么,对于连续抛弃了六番以上拜功的人,哈奈菲派称为不守次序者,不再要求他们在礼拜之前,先将所欠的拜还补,而是认为可以拜后还补。
——见《伟噶耶教法经解》之《还补篇》
哈奈菲派认为不守次序者可以在新拜之后还补旧拜,是不给他们造成负担,否则的话,一个抛弃了多日礼拜的人在礼新拜之前,要先补上大量的旧拜是不可能的,并且还会将新的现时耽误了。但是,哈奈菲派并没有说这些人是无罪的。因为随意抛弃拜时就是一种对主命的违抗,是明显的犯罪,发生此种情况,不但要补上抛弃的礼拜,还要真诚地向真主忏悔,表示日后不再犯罪。
然而,哈奈菲派对还补的要求,已经成了今天的穆斯林随意撇拜的理由。如果你告诉他们拜功必须按时,不许还补,他们会据此反驳,说他们的大伊玛姆允许还补。不但允许,甚至假如你抛弃了多日礼拜,就可以不再按着顺序还补!穆斯林们已经将大伊玛姆的要求曲解到了此种程度。以至于他们动辄因为小事放弃拜功,等到有时间再去还补。许多穆斯林只在每天晚上到清真寺,然后将一天所欠的拜功还补。到了第二天他们又重新放弃礼拜,晚上再次还补。他们丝毫不认为这是一种犯罪,反而认为补上一个叩头即可完事大吉。有不少穆斯林在晌礼前匆匆礼上两拜,然后叩一个头,作一个杜阿,你不要纳闷,这是他们在还补晨礼,这样,不但早上可以睡个舒服的懒觉,而且按照他们的说法,晨礼只要过了中午再还补,就可以不礼圣行,只须作两拜主命即可,那么何乐而不为呢?河北某地一清真女寺,据说每次晌礼前女阿訇要带领前来的妇女们先还补两拜晨礼,因为阿訇早上也在同样的睡懒觉!
就这样,真主对于拜时的要求成了一纸空文,许多人随意地放弃礼拜也从未有丝毫的忏悔之意,穆斯林大众普遍不遵守现时的拜功,大多数人肆意放弃礼拜,与此不无关系。因为不少人在等待着退休了、年纪大了、没事干了之后再一番番地慢慢还补!
有意识还补的人尚且算好的,更多的人不作礼拜,也不还补礼拜,这些人并非没有信仰,他们反而心安理得地在等待天堂。因为对教义的曲解,这些人认为,只要是个“穆民”,最终都会进入天堂的。只要临终前念着清真言归回,自己的“古纳哈”再大,真主也会饶恕的,他们常常念叨一句话“干罪的板代,恕饶的主”,意思是仆人总是要干罪的,而真主总是要恕饶的。就算是进火狱,在火狱里也不会永久,自己的罪行烧完了,最后还要进天堂。更何况进不进火狱,还是另外一回事呢!因为在穆斯林坊上还有一种为亡人搭救赎罪的机制,死后由后代出钱请人念念经,转转“伊斯嘎推”,或过上几个周年,置办几次筵席,古尔邦节再为亡人准备一头“随拉推”桥上的坐骑……
有这么多赎罪、搭救的方案和措施,还怕真主不恕饶?穆斯林们荒废功课、为所欲为,正是因为他们以为在他们身后,有一个强大的安全保障体系,保障着穆斯林们向着他们心中的天堂长驱直入!
真主的公正无私已经被人忽视,威严的法律已经被人们曲解,不恭的人们将宗教视若儿戏般的玩耍,人们希望靠着他们那种投机取巧的措施获得今世的安逸和后世的成功。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治疗白癜风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