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运动机能障碍 > 病种知识 > 残障人士有了家门口的免费运动康复场所
残障人士有了家门口的免费运动康复场所
北京皮炎医院咨询 http://m.39.net/disease/a_9118286.html「本文来源:新民晚报」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徐汇区长桥街道居住着约名残障人士,是区内残障人群比例较高的社区,这些居民的身体情况和康健需求各不相同,如何为他们精准提供健身服务,构筑高品质生活?答案,就在“家门口”的运动康复场所——智慧阳光康健苑。图说:残障人士有了“家门口”的运动康复场所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摄特制器械沈女士年轻时因为意外导致双下肢瘫痪。长年坐轮椅,让她腰腹部肥胖,还有便秘、睡眠问题。她也想找个地方锻炼,但外面的健身房,没有自己能用的器械。罗秀新村建起残康健身点后,沈女士过来看看,很快有了惊喜。安放一角的全身协调训练机,是专为她这样需要锻炼上肢力量、进行有氧心肺练习的残障人士设计的。训练机底座特意收窄,沈女士可以直接将轮椅开到机器跟前,一边墙上的电子屏还能看到自己的身体机能数据,“心率要超过,是有效的锻炼。”有了适合的健身器械,沈女士感觉自己的身体很快发生了变化,肚子、腰围小了,晚上也睡得香了。现在她每周来康健苑三次,每次半小时,“感谢徐汇区残联和长桥街道的关怀,这个健身点离家近,也没有任何费用。”图说:沈女士正在锻炼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摄为了让残障人士“走”进健身房,徐汇区残联和长桥街道引入社会力量,别小看康健苑里这些器械,都是尚体健康科技专门设计制作的。比如无障碍垂直律动机,考虑了残障人士无法站立的特殊情况,保证人不离开轮椅,同样能让全身得到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另一台动态步态训练器,医院里的步态训练器,但在设计上融入新的理念。“训练器的平台可以律动,而且有多档频率可以选择。”尚体健康科技副总经理王亮解释,“通过步态训练,帮助残障人士改善平衡能力。”图说:残障人士正在锻炼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摄个性指导自开设以来,这家位于徐汇区长桥街道核心小区罗秀新村里的智慧阳光康健苑,连同周边的阳光之家等,已累计服务千余人,有名残疾人受益,接受个性化的锻炼指导后,身体机能明显改善。康健苑里,左腕带着运动手环的司马老伯,正用右手练习拧开保温杯的瓶盖。你可能想象不到,几个月前,这个简单的动作对经历第两次脑梗的他来说,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针对司马老伯手屈肌张力不足、腕关节不灵活的具体情况,康复师王林专为他设计了康健方案,而且不光是健身点内的,还有回去后的居家练习,“在家里借助一些道具就可以完成。”现在,司马老伯不仅能自己喝水,更高兴的是重新拿起了筷子。图说:残障人士正在锻炼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摄针对疫情防控需求,徐汇区残联联合尚体健康科技,开发了全国首部残疾人居家运动康复指导服务视频,配上无障碍手语解说和字幕旁白。“残障人士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要比正常人差一些,我们在设计健身方案时,会往这个方向上思考。同时考虑到安全问题,道具和设备都是简单、易学、轻便的。”王林说。考虑到原来的运动康复场所空间较小,不久前,徐汇区长桥街道邻里汇的一楼辟出一间,补设一处残康健身点。邻里汇的门前,是一条潺潺的小河,现在想健身,只要一过桥就到了。智慧阳光康健苑就如同一座桥,让社区与残障居民心连心。(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金雷)场外音丨心灵的复健每一位来智慧阳光康健苑的居民都建有健身档案。心跳,血压等常规数据外,还有诸如上下肢近端、远端肌力,手指屈肌张力,以及一些基础的身体机能。一人一档的电子档案建好后,你来健身,就先打卡,完成信息采集。往后,融合诊疗、运动、方案数据,定期分析和比对,接受周期管理。身体哪些方面通过锻炼有了改善,做到心里有数。徐汇区长桥街道邻里汇的工作人员说,居民光顾越来越频繁,因为方便,更因为温暖,把健身点当成了另一个家。图说:身体的复健其实也是心灵的复健新民晚报记者李铭珅摄全民健身,营造的不只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社交模式。通过运动,通过锻炼,来自同一个社区的居民发掘共同的兴趣,建立新的朋友圈,共享新的生活内容。对残障人士而言,更是如此。人口老龄化+慢性疾病的组合因素,让中老年人尤其60岁以上老人新增残疾的比例不断上升,不少人愿意来智慧阳光康健苑,是因为通过健身获得自信,改善精神面貌,因此打开了自己,乐与新朋旧友交流互动。从这个角度讲,身体的康健也是心灵的复健,残障人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社会公共体育服务水平的衡量标准。(金雷)